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53|回复: 1

[作曲技巧] 现代作曲技法在筝曲新作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65

积分

3

听众

2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65
wxqy6uSh 发表于 2015-6-4 17: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筝曲新作。笔者以这批当代“筝曲新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民乐创作方面的有益结合。
% ^( ]- W$ s/ F# L& w- C# {, P& s2 N& O% V
    关键词:筝曲新作 现代作曲技法 民乐创作
0 q0 s3 |$ h* H( q- u! Y5 C6 v8 p) k2 a$ n* `1 E
  古筝以其“以韵补声”的独特音色魅力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日渐成为了民族音乐中的重要角色,而古筝的四个八度的宽阔音域又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挖掘空间。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人工调式定弦,直接为筝曲在音乐语言的塑造表现方面提供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筝乐的发展又突破了传统手法的局限,通过现代作曲技术手段的运用,赋予了筝曲以新的发展动力。
% O* I$ Z+ ^( I. {' e1 F1 A" t1 `$ z; Q1 `; f7 m+ E  _; s1 }
  一、运用人工调式定弦3 J# u$ b' m: \1 x$ Y) O
6 U% }' ?, q* G+ D' a6 n
  “人工调式”是一种自行设计的有别于传统调式的新调式,它是西方现代作曲大师梅西安设计的一种作曲技法。在当代筝曲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通过人工调式定弦,重新进行古筝的弦序设计,构建出新的古筝调式音阶,为当代筝曲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
: D, v9 b7 t$ m, F
: j$ k" _! J' k" ?0 y  如《山的遐思》(庄曜曲),这里的人工调式定弦,采用了两种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交替方式即d羽与d宫双调式的交替定弦。通过在相邻音区间采用#f与f交替出现的方式,使乐曲在发展中形成纵向调性复合效果来寻求色彩的对比,使作品音响新颖而独特。) G1 a! f; h. q

' c; g. I6 K- s$ m0 u  如《戏韵》(王建民曲),此例采用人工模式化音组定弦,即按一定的音程比例关系以固定规律进行成组的连锁上行。如这里的原型音组模式为带有雅乐色彩的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音程关系的连续进行,然后在此原型基础上,以同样规律成组上行,形成音程组间的循环连锁进行。其中的音组中出现的三全音的音程关系,为乐曲表现戏韵的特定旋律风格所设定。而以这种模式化音组方法定弦,可以产生多种调式调性的循环。如这里的每个音组本身就形成一个调性,从bE羽-C羽-A羽-#F羽-#D羽,而音组之间的交替衔接同时也会有各种调式调性产生的可能。因此,这种定弦不仅拓宽了旋律音调的表现空间,也为乐曲调式调性的发展上提供了很大的余地。5 u  C! i% D3 G! ]* M$ c

8 T/ c# S& r) E/ |  此外,《乡月三阙》(改革箫与筝、扬琴三重奏吴少雄曲)中,运用了全音阶定弦,将五声音阶中用以确定调式宫音的大三度音程,引入这一人工调式中,造成旋律的多重大三度关系,形成了六全音音列;如《定》(单簧管、筝、低音提琴周龙曲)中,基于作者设定的十二音序列材料的无调性音调,又进行了十二音序列定弦,这样的弦序设计使筝乐能够轻松胜任序列音乐的创作需求。同样,《山魅》(徐晓琳曲)的定弦,又蕴含了一定的无调性风格,根据乐曲内容需要,这种音阶设计,其中包括多种可能性,如五声与七声的交替、多调的衔接、调式特性音及变音的运用等。* E1 v# m8 g1 h. T

# G& p' }! u  X/ S" _  这些丰富多样的人工调式定弦,突破了传统定弦的五声调式色彩,为筝曲创作提供了全新的音乐语言,从中也反映出作曲家们在筝乐创作中的精心构思,这一环节将创作所需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因素都布局与其中。可见,人工调式定弦直接奠定了筝曲创作的基础,成为当代筝曲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 s" r2 j$ J6 G$ F2 B& C  i: t
: y6 Z( I- }  c" {8 ~/ W  二、塑造丰富多变的和音效果0 K+ w8 p8 C/ \1 Q) G; _
( Z' r( ?$ p9 B* l- Z! O( ^/ X8 A
  现代作曲家们在筝曲新作中,充分利用了古筝这件“和音”乐器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塑造出种种新的多样化的和音效果,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和声音响,多种和弦多重表达方式,变化丰富。
4 K" z, o' e+ B0 p9 f* \) z$ p$ f$ g- e2 k2 C% \
  1.丰富结构内涵的和弦( u. U1 N; O# J' ^, \4 I7 P; c% {

% o( J& j$ V; v' ^5 [+ r6 Z3 M  这些多种形态的和弦中有复合和弦、复杂的高叠和弦,还有体现一定逻辑结构的序列和弦等,都突破了传统的和声音响,其不协和性给人以强烈的现代听觉效果。
# x6 ^( c" Q, D8 E8 ?& z" i" q! G' O) G9 K% D# l' j
  如在筝曲《山的遐想》(庄曜曲)中,采用和弦双调的复合,全曲建立在d宫与d羽的调式交替基础上,因此许多和弦均产生了纵向调性复合的效果。如作品中出现的高音声部的c—#f—a—b与低音声部和弦b—d—f—a的高叠复合,其中高音声部和弦本身就带有不协和的增四度及大七度音响,而纵向结合又有了f与#f的对置,因此这种结合更加强了和弦音响的紧张。如《南乡子》(古筝与箫谭盾曲)运用be—f—ba—bb与e—#f—a—b的两个五声性和弦的叠置,分别为ba宫系统与a宫系统的调性组合,因为小二度调性的复合,所以产生和弦纵向结合的刺激性音响。另外此曲中还出现和弦g—b—c—d与g—a—c—d的纵向同时结合的高叠复合和弦形态,纵向叠加的结果,形成g—a—b—c—d的复合音响,产生密集音块的音响效果。再如《山魅》(徐晓琳曲)中的高叠和弦的不协和音的碰撞;《定》(单簧管、筝和低音提琴周龙曲)中的序列和弦的运用等,都层层体现出和弦的紧张性音响特征。; N& ?& Z$ f+ {% v

* o( j& q6 o2 I7 U( b% e- P6 p  2.多变的和弦组合+ v; {3 B# Q) T" v3 b) b

/ i- `% J: K+ V* a  多变的和弦组合,形成横向连接中的交接变化,造成和弦音响瞬间转换,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 ~! X3 r3 J* L. o$ i/ w9 z: L) \8 P! k! B. Y% g4 b/ s% X
  如《林泉》(叶小纲曲),这串和弦运用了不同性质的和弦交替,形成了一连串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按照和弦的组合可以给予分组,第一组采用带有三全音特性的和弦与纯五声性的和弦交替,有雅乐色彩;第二组是不同调内的两个小三和弦的交替,有小调色彩;第三组为民族五声性和弦与明亮的大三和弦在不同调性上交替,民族、西洋色彩兼得;第四组为民族五声性的宫商角三音组与小三和弦交替,民族、西洋色彩兼得,但从整个和弦组合看,偏小调色彩;第五组两组和弦交替,有小调色彩;第六组为纯五声与纯五声和弦交替,民族色彩鲜明。这一系列的和弦组合因内部性质不同形成色彩对比,同时每个和弦组间又形成进一步的变化对比,整体音响效果在明显的西洋色彩与民族色彩的交替对比中形成变化,因此和弦的色彩性很强,造成新颖的音响效果,这种多重和弦交替形成的新组合,似乎也透出作者一种“玩味”的创作意识,可见其巧妙。
' a- _+ g: \" X7 G: L
1 a4 o% {1 p1 E4 @  T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积分

3

听众

2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65
 楼主| wxqy6uSh 发表于 2015-6-4 17: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旋律解体、动机式展开0 i( s# Q; {, n: f
) G8 D( @3 Z( l/ \4 c
  当代筝曲在乐曲主题展开方式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纯歌唱性旋律”的单线性发展模式,呈现一种“器乐化”旋律解体式的发展形态,即一种不对称式的动机分离,肢解性的展开,中断了旋律的延续性。
- D- h2 i' j% o: }! e% Q0 u( g! `! f3 e3 E5 k) Z1 W
  如《山的遐思》(庄曜曲),这里从第3小节起,是该乐曲的对比主题发展片断(远而神秘的慢起渐快段落),主题旋律仅为一小节半的陈述。在主题每次出现之后,都会以短小的间插性因素打破旋律的完整,以此产生主题的片断式展开,形成旋律的不连贯运动。 这种从已陈述的主题旋律中,通过离析各种动机进行解体性发展,具有典型的器乐化发展手法特征,而这些片断、不对称的动机展开,形成了句读间时断时现的运动状态,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旋律线条过于清晰的陈述方式,更富有变化和动态感地强化了音乐的延展性。' v& y4 q2 t) @6 f7 h4 r- b
9 G' i0 j, [' i  R; n. k/ U
  四、节奏节拍不规整律动
. g" E( j3 ~+ @  j& v, j6 _+ t5 \
$ h7 U9 N3 B8 w, P$ g  采用同一种节拍贯穿全曲,以方正对称性的节奏来创作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作曲家创作的需要。丰富多样的节奏成为当代音乐发展的特点。作曲家们致力于更深层的挖掘节奏因素的表现力,一方面注重继承民间音乐多彩的节奏特色,另一方面也力求对节奏的变化进行新的开拓,呈现出“不规整”的节奏律动特征。通过对节奏重音的改变,来获得节奏的多样变化。
0 b6 ~0 F: \# I$ S0 ]/ d2 G/ [1 U# w; T* c/ l
  如《莲花谣》(王建民曲)中采用5/4拍及3/4拍的交替片断,形成三拍子与二拍子的不同强弱规律的交替,打破了固有的方正性节拍律动,获得了较强的动感。如《黔中赋》(徐晓琳曲)中的3/4拍与5/8拍的交替,《幻想曲》中的3/4与2/4的交替等,都是利用了混合节拍及不同拍子的交替运用,达到了节奏重音的变化效果,以增强音乐的动感。! M: _9 s/ ?8 v) `, ~% k! a3 l# ]
3 t. Q% h: \# b6 [5 r0 C
  再如《林泉》(叶小纲曲)(Vivo段),是以4/4拍为标准的规整节奏乐段,从原曲可以看到乐曲左手伴奏标有重音记号,这些记号的表达使乐曲产生了重音感的变化。如果只看这些带有重音标志的音型,按照八平的2/4节奏组合,发现一共有五种重音变化形式,即O〉〉〉,O〉〉O,O〉O〉,〉〉〉〉,O〉OO。很显然,作者采用了2/4拍的多种重音组合可能,将这些变化同时与其他非标志的节奏组合穿插,以达到整体节奏型与重音的同时变化的目的。这些重音的表现都是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人为标记,这种改变重音的方法在当代筝曲中,并非少见。用记号改变重音的方法,达到了方正性节拍中求得不方正的节奏效果。
, w  r$ x/ G# H% E3 C
) g, e1 N; I! Z, x" ?9 s  五、发掘“音色”的表现力
9 L* {$ [) H7 D; b) q4 x: D/ Y1 C4 |% `& j& k" T6 R6 ?
  传统音乐中“音色”这一表现要素和某些演奏法的处理,更多是让其依附在旋律、节奏、和声的声影后面充当一种辅助的手段,而在现当代音乐创作中,这些“躲在后面”的音乐表现要素正逐渐被推向“前台”。20世纪是音色节奏的时代,在当代筝曲创作中,作曲家们也同样试图进行一些传统的演奏技法的革新,以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技法来求得音色节奏的变化,从而达到新音响的追求效果。
- N: D+ i1 D3 J) E9 e* T
4 }# U' X3 A9 q2 u: M: n9 q    1.“非乐音”敲击性音色# U6 j7 N" J; k9 v

+ Y$ e4 a: V8 f    如《幻想曲》(王建民曲)中部展开段落就是一个精彩的敲击音响片断。作者精心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敲击方法,即掌击琴板、握掌击琴板、拍击琴板。在音乐的发展贯穿中,同时融入这三种不同的敲击音响,将这种非常规的技法形成的“非乐音”音响与旋律音调的“乐音”音响同时结合,在对比中达到融合统一。再加上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特色的节奏组合变化,强弱不规则的交替,造成了节奏上的不规则律动感。这样,音色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几种可变因素的同时结合,形成了变化中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同样,该作者的《戏韵》全曲引子段落,大多是为打击乐因素而设计。如在开头的掌击弦之后,运用无音高的记谱表现方式,强调了打击乐效果。甚至乐段中的一些刮奏也相应变成打刮、扫刮的形式,必要的地方都以短刮出现。同时还结合多处打弦等,很容易联想到戏曲中打击乐的音响效果。
% H; Y) R' T5 E% W4 H) d8 a8 w/ X. o' W
  2.琴码左侧“乐音”音色) ]5 X: P' s/ n  k6 W8 A
9 r7 x3 v8 P8 l& w4 w
  当代筝曲新作中,对于音色表现力的塑造,除了以“非乐音”的敲击性音色音响表达外,对于琴码左侧区域的普遍运用,也成为表达新音色音响的一个途径,形成了另一种乐音的独特表现效果。
# _, o) n+ J! M. y: w1 |; e7 U$ h
  如《长相思》(王建民曲)慢板主题段在左手固定音型的穿插中,加入左手在琴码左侧的刮奏,形成无音高序列的散音流动音响与固定音型形成的交织,这种在纯净的五声音调中,加入此散音无序音高的刮奏效果,增添了乐曲的淡淡愁思意味,深化了主题内容形象的表现。如《情景三章》(徐晓琳曲)中的“山涧鸣”段运用了左手提码左侧弦的方法即在琴码左侧快提双弦,因此产生了无调性音响,这种音响在整个乐段的五声风格的快速华彩音型交替中间或出现,增加了音乐表现的趣味,音响效果非常新颖。当然还有在码左掌击弦形成的无调性音块音响等,都说明了当代筝曲对于琴码左侧的无序音高的开发应用,以此产生因无调性而带来的不协和效果而最终达到音响的创新。( d: B& ?' N7 D( o$ M

3 d7 }" D( @% g& b2 W  以上综述可见,当代筝乐在现代作曲技法的渗透作用下,无论在调式、和声、旋律发展手法、节奏还是音色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筝曲的新型特征,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韵味”特质,同时也因在现代作曲技法新的演绎下,呈现出更个性化的风格,进一步拓展了筝曲的表现力,有效地做到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完美结合。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22 17:53 , Processed in 0.12204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