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O1 K/ \& n; K* [' d3 Q/ G3 [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 l6 e6 p) k- K9 K8 e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 l6 V' n1 O$ r3 N 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S2 @7 C7 {0 G. l4 W" Z
n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 E- s# L. s: ^. Y# ~+ F# Rn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 g% \/ O* ^3 b. m& F2 v# G+ a6 wn第三,这门学科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6 Y9 {* U8 a: q% _; h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3 v, m3 L) w4 T. B, i: w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 C8 g# Z2 h& L 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 d5 Y& W& k6 ~6 Q
n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应用知识。
, Y# _0 E9 h1 ]5 Y+ un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
0 U% R. T0 v$ `* }( q2 e! K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9 w7 d8 t; q& \. s. J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9 n. w! |8 E- D, ?. q9 ]' o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0 o" H! u) a, ?5 k1 }" @- M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的。2 N! L( O. X$ o8 }! a' `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 Q) @( e( l. @8 S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2 q2 h3 z+ l1 o5 w, s' m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L- ~" L) \( J$ wn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D( c3 _3 b2 }. e1 ?
n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 i1 F, X5 F- X" @. F6 y/ w第三节 功夫在笔外
2 v% s# Z" Y4 @0 P5 d$ n1 [# b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M. L, D! [1 e: ?# b
一、加强政治修养?
0 g2 y) T* c* M! a+ R( J5 h4 ?n(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4 y1 Q! {, }- h8 b; n
n(二)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 X+ T0 A0 ] d9 O3 A/ P二、加强知识修养$ _6 B) Z c6 }5 V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1 `- a/ U& |) _8 t/ u, c
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 J' s0 P5 h0 `) T2 T三、加强思维修养
; e. Y; g7 L; ~* N' I9 B8 c1 v; S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0 B) _; ?1 D' Q3 A) |% Z
3 H& [/ C) s4 j6 _%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 j' b2 k1 f( S7 ^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2 K: o' d0 P7 A p+ T6 P7 j3 Z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5 J0 N, e+ i9 a2 z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 i; w! l" E- I. r (一)确有其事0 Z6 l& L8 h: z/ H! E& R4 W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I5 W8 x4 N2 W4 e2 A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A9 c0 [$ V# S9 a5 Z, o X% F
(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2 o3 g$ A( ?% C: [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1 k# q' x7 ~1 N/ l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0 I S2 Q( j" l(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 r3 E& _) |2 o8 x8 r% g(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4 w& f4 P3 [6 ~" p+ g
(三)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e% R1 e! z* g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C3 s; v7 B K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I# {# c( g/ I- D
一、体制性失实
) a2 q: o) P/ l) n. m) Q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 F; Z; ?: x2 ~二、经济性失实
6 m/ Y( X6 Z9 b8 }# m1 F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5 |4 I( i( M; V9 `4 Q! G4 g: f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U/ S2 ~* L; y7 X: p0 `3 I
(一)故意失实?
2 U3 W9 J# @7 `" z. d0 Y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 |6 \+ S! N' O- H+ g6 t1 w& Q( \(二)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 L0 i7 K% z' C* S! u, J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 \. D6 o; V: K" i) A' X! z! K- p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 y+ H. J/ ~2 D( @" O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 v& Q4 H$ j5 j( W. K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9 a3 P) M- G% c; ~% g9 s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 ]1 h8 p: z/ C( ~9 t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4 i8 a) u1 d0 G" n, y6 ~2 V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3 ]2 @8 {1 p2 i1 |, e6 F% c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 Y. o1 T. C2 v0 @! m1 E2 L, ~7 c; q(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g: m4 M7 W( H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4 s, j/ G. Q0 v" L( C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B' i8 c/ p: n3 m' `$ ]+ Y/ T+ u e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e+ E: P! d" ]; b+ [8 A: \* m M1 V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
8 h6 Z; q% k1 m8 @8 r; r 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0 J3 u6 K/ J2 u f六、要注明新闻来源3 y3 o6 @3 C% k- ]6 {, X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Z* i/ j. F7 }" P$ o7 r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K) C! N. ~3 ~! n2 L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4 a, k% k/ R3 G* E7 c% B* s
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也还要经过所在传媒内部的审改。
2 Z; u! p/ @- B
5 L7 B' ^ C;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i( }9 Q2 d5 Z: f) Q8 \
第一节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 P5 k6 @+ Q7 Y# ^8 R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8 {5 s* E8 G. V& W, J" M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5 f& o+ J# J0 Z2 ?- r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f0 C- A# T6 H3 k; Y' Z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 没有新闻。" H8 O2 s* b% E' X9 p2 D2 U
(二)事实胜于雄辩?% A, f W' E3 R" M* @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8 [3 b+ V0 t% X4 R& Q$ h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 Y: L# ]8 n- q 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 `7 s& F9 q# v" k
三、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1 J5 ]3 g" y. z" D" }0 J(一)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 C/ j v0 [' f1 o
(二)选择就是在说话
! ?2 r8 A. ~. d0 l2 @/ L(三)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 T2 @. S! m- N, m5 `第二节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4 k* E8 C' t2 W4 V" B2 o! _何为典型事实?/ V& I& Z M3 o9 i; V
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 b+ R' k4 l! l3 F* t
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8 h1 p: V! ~# q+ S4 v" _" G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k/ @* {4 E: j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w/ J7 D/ j" h7 e6 b
第三节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 c6 W( f, ^$ k& k 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0 X( y5 ]' }
第四节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 l0 t( ~0 L# T" s% u5 I
0 D2 @ b* d3 \; l8 R" O3 G; K- b6 C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