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无题 闲如野鹤
# a% p0 Q$ n* c) @晨风夕月小桥横,万水千山景色新。/ ?0 M# G/ z4 J; [' v! \
我读高唐三百首,抒怀也像大诗人。1 s" n4 G% r: f5 B) K
一.有关诗韵的一些概念 ; j7 T' H+ e5 M/ X8 r. V; U; a6 m& ~2 u) f
a.押韵
5 g( h7 r( o' j" [* [ 押韵又称压韵,协韵或叶韵。作诗或韵文时在句末或句中用韵,称押韵。押韵是我国诗歌在形式上的重要的特征和条件。从《诗经》到后代的词曲,一般都是押韵的。即使是民歌,也是押韵的。在北方的戏曲中,韵又叫辙,所以押韵又叫合辙。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诗句在音韵上产生回环往复的旋律,表现出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又悦耳动听,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古体诗押韵多种多样,变化很大;近体诗则要求押平声韵,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一般押韵字放在诗句的末字,故称为“韵脚”。诗歌押韵要遵循专门的韵书要求。大家可以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填词则可用《词林正韵》。 1 y: Y8 _- j: y
b.和韵 + X; m7 a P7 Z
在作诗交流时,大家经常你唱我和。和韵指和诗时根据原韵来作诗,有三种情况:一是步韵,又称次韵;二是用韵;三是依韵。和韵诗中,步韵用韵较难,依韵最易。和韵诗,根据所和对象的时空位置又分“遥和”和“追和”。“遥和”是原诗作者与自己相距甚远,“追和”是指诗作者是古代人或虽是同代人但已去世。/ k) t* w, }4 `5 D5 W/ } E
步韵,又称次韵,指用原诗的韵脚字并按次序押韵。“次韵”就是按原来诗韵的顺序作诗,“步”也是按照的意思。这样的诗就是完全按照所和之诗的韵字及先后顺序押韵,用韵一定和原诗相同,次序也一致。
; w; _+ c3 @. i: [ 用韵,指用原诗的韵脚字而不按次序押韵。
0 \9 Q2 F' M6 _, m 依韵,指依照原诗的韵脚所在的韵部押韵。
! z# v. S- i0 S1 ]( \ 除此之外,还有“转韵”(换韵),“限韵”(限韵指人们群聚作诗时,限定或某韵中的几个字做韵脚。),“分韵”(分韵与限韵相类似,指数人相聚时作诗,事先规定用某些字作韵脚,每人分得一字,然后各按所分得的韵部作诗,古人诗中题“得某字”或“探得某字”者,都是分韵诗),“宽韵”(指韵书中那些包含字数较多,或字数虽不多,但其中常用字较多的韵部,作诗选用宽韵韵部的字作韵脚,选择余地较大,较为省力。),“窄韵”(指韵书中包含字数较少的韵部。),“险韵”等等。
0 d# |+ i- k, ]% S 二.近体诗的押韵规则
, @- o) M8 d4 ^9 n6 U+ z1 t* E 近体诗的押韵要求非常严格,具有一定的准则,有些准则不能违反。 ! j2 F; [( J/ R# T+ ^, k7 O
a.韵脚位置固定 # B- \8 o: ? q- i
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除首句外,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否则就破坏了平仄的规律。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一般来说,七律诗和七绝诗,首句用韵称为正体,而首句不入韵的称为变体;五律诗和五绝诗,首句不入韵的为正体,首句入韵的为变体,与七言正好相反。王力先生以为这两种相反的情形都各有其背景:五言诗自古是隔句为韵的,譬如《古诗十九首》的首句就都不入韵;七言诗在古代却是句句为韵的,唐人普通的七言诗虽已演变为隔句用韵,但是首句仍沿用着古代入韵的遗规。我们只要略知了解就行了。 2 C: i: L( X/ g: X# ?' U1 V
b.一般用平韵,且不能换韵
; X8 | T0 H6 B6 _7 @. F+ J 格律诗的韵脚,都是用平声韵,而且是同一韵部的字,还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如果换了韵,称为“出韵”,出韵是不允许的。古人宁可避免险韵,决不能让它出韵,即使使用险韵,也不能出韵。有时可以通押邻部的韵字,称借韵,这样的通押不算出韵,也不算换韵。但这仅限于首句入韵的入韵字,可以借用,而其他韵脚字也是不能通押的。原来诗的首句可以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所以对用韵的首句放宽要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宋苏轼的《题西林壁》:
+ a- H. a, }6 n! G9 u/ z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当然如用新韵的人就不存在这一说了。古人的《平水韵》“冬”“东”不在一个韵部,分一东,二冬两部,现在看来却实有点怪且难以理解,我们学生不去追究为什么。)
. x6 e* v, U( Q g/ v& w3 D c.不能凑韵,重韵与同义押韵
1 u, @% T: S" F4 `0 o 所谓凑韵是指勉强凑合的韵,指为了押韵,而所选的字与全句的意义不能自然贯通,这样势必使诗意不连贯,语言也不顺畅,所以应当避免。 & m- H7 y' u E8 `+ h+ D! v
所谓重韵,又称叠韵,指一首诗里某个字做两次韵脚,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体诗还是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就可以当作两个字看待,虽然同在一篇里用于两个韵脚,也不算为犯重韵。这种情形也只适合于排律,因为排律的字多,同字的韵脚距离较远,不会给人以用同韵的感觉。
' R8 W4 Z8 N; |: y$ t2 ]& E' \ 所谓同义押韵,指同韵而又同义的字,在一首诗里同时做韵脚。如“忧”与“愁”,“芳”与“香”,“仇”与“雠”,“花”与“葩”等等,因为这类韵字相押,读起来会觉得意义重复,而感到厌烦,所以也应该避免。 ; V( Z0 ]+ [( m3 w
三.诗法 1 g1 B! p( x. J( D5 G. M
a.语法
% b! H2 T6 h# Y0 b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词组,句子的结构规律。它是语言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诗的语法,特别是近体诗的语法,受到格律的限制,与一般散文的语法是不同的。因为诗歌是极为凝练的语言形式,要求在极少的文字中蕴涵极为丰富的内涵,故与散文相比,虚词是不用或少用的(古诗中的副词与现代汉语不同,诗人常常当作实词来运用的)。格律诗又受到平仄,韵律,对仗等多方面的限制,语法的结构也不可能像散文那样按正常的语序和规律来安排,而常常用省略,倒装的形式,很多词还经常会活用。
' X; J* g* n0 c/ T 五言律诗与绝句,一般的句式是“上二下三式”。而其内部结构,可以是主谓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偏正关系或并列关系等。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
0 V# @! _1 x" Y%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二句的前二字与后三字的关系是主谓关系,而后三字内部则是动宾关系,每句的后二字又是主谓关系。又如李白《送友人》诗: ! Q& U* X$ w8 }$ I6 O' Z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二句的前二字与后三字的关系是偏正关系,而后三字的内部也是偏正关系。又如杜甫《春望》诗: ) e1 t% F6 Q1 O3 h6 N7 M$ q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的前二字与后三字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而后三字内部则是主谓关系。 4 X5 Q; b7 I5 q4 P9 |/ y6 G
除此之外,五言诗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上三下二式”,“上一下四式”,这在古体诗中可以见到,而近体诗中较为少见,如韩愈《符城南读书》诗:“在穷者孟郊”就是上三下二式的句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前二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杜甫的《旅夜书怀》诗:“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韩愈的《荐士》诗:“乃一龙一猪。”都是上一下四的句式。只是韩愈作诗喜欢别出心栽,像这样的句子太近散文化,不适宜我们初学者模仿,学多了容易误入歧途。 9 V. x# w+ A' _" Z( P; M
+ E0 K ^; ?/ L'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