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26|回复: 0

听名家名曲说戏曲振兴

[复制链接]

6716

积分

10

听众

1618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6716
geci888 发表于 2015-5-2 16: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5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将在深演出。届时,京剧、越剧、昆曲、豫剧、川剧、黄梅戏、粤剧、河北梆子等国内戏曲八大剧种的13位梨园名家将为观众献唱20多个经典唱段。由此让我们谈点有关戏曲的话题。本版分《我的迷戏故事》(见昨日《谈话》版)、《振兴传统戏剧之我见》两个分话题进行讨论。

像台湾作家白先勇那样大胆改革

从去年4月开始,台湾作家白先勇与大陆和港台地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深厚国学修养的优秀艺术家一起,共同打造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在剧中,白先勇不仅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昆曲的雅致和神韵,还根据观众需求,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如启用了两名年轻演员以展示青春之美;一改昆曲原有的一桌一凳的清冷,精心设计了诸多舞台背景;在保留原来的眉目传情神韵的同时,增加了水袖勾搭等动作以增加观赏性;连服装修饰也作了许多重大修改。《牡丹亭》的演出成功应该是我们振兴戏剧的一个典范。

戏曲艺术的生命力要观众来维持,阳春白雪固然高洁,但无人喝彩亦不免尴尬。生存都成了问题,艺术还怎么传承?传统戏剧还怎么振兴?我觉得真的应该感谢台湾作家白先勇做出的努力。梅林路润华苑读者郭立民

先保护外围文化环境

有些传统戏曲之所以面临日渐式微的窘境,是由于这些传统戏曲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变。这主要表现在,现代高科技声光电影视文化的冲击席卷,观众大都被电视电影以及MP3、MP4吸引霸占;外来文化的侵入,好莱坞大片,韩流韩剧,外来动漫卡通,风靡九州,影响广泛;传统戏曲古板老套的表现内容,慢悠悠的节奏,与人们日益现代的生活内容、生活理念、生活节奏严重脱节;人们的欣赏趣味早已不再是小桥流水,田园牧歌,浅斟低唱;流行文化的大潮主导了人们的欣赏趣味,人们因流行改变而改变。那些传统戏曲的名段、名篇、名家,少了相应传统氛围的烘托抬举,自然就落得个曲高和寡的地步了。可见,弘扬传统戏曲,工夫在戏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围入手,先得保护大的文化环境,使之青黄有接。把这项外功做好做足了,再来琢磨如何练、造精品、推名家、育新苗的内功。教师罗学李

影视结合开发优秀剧目

我觉得开发优秀剧目,走与影视结合之路,不失为一种可行措施。说实话,我们这些70年代生的人,对传统戏剧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但除记住京剧之外,还因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红楼梦》电影,得知有个越剧;从《天仙配》中那“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歌声,晓得有黄梅戏;从《帝女花》中“落花满天蔽月光”记住了粤剧;一时传遍民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七品芝麻官》名言,使豫剧深入人心;《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和况钟手里的那支笔,将濒危的昆曲留给我们。这些实例令我想到,若能创作出上述这样的优秀剧目,像韩剧《大长今》那样搬上银幕和荧屏,将传统戏剧与现代表现手段—影视结合起来,便可使一些剧种流传下去。福田区读者晓茂

老酒换新装,瑰宝会永存

站着拉二胡,摇摆抚琵琶……经过新形式的演绎,不管是梁祝的古典幽怨,还是摇滚的现代豪放,都给人以视听的享受,而这种新的尝试,让古老的中国民乐受到了空前的好评。近年来舞台剧通过名演员的演绎出现了小繁荣,好几部戏都在各大城市反复演出,观众热情,好评如潮。而戏曲却因其较高难度的唱功无法一蹴而就,演员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因此无法“引进”知名演员。没关系,戏剧吸引人的并不是演员的脸孔,而是唱功,因为通过声音的演绎,故事会更加荡气回肠,我们可以将优势发扬光大!

记得几年前拍摄的《新白娘子传奇》,便有这种音乐故事的味道,播出时十分受欢迎。我想推广京剧、越剧等中华瑰宝,最主要的是要有符合现代的包装,可以把网络爱情编进黄梅戏里,把现代故事引入粤剧中,老调新词,曲调也可以有一番变化,“戏剧”才会吸引年轻一代,中华瑰宝才会一代一代往下传。平湖辅城坳工业区梁勤

行家坚持、政府补贴、民众捧场

不久前看徐帆演的电视剧《青衣》,从中我看到了戏剧从昌盛到衰落的过程,也看到了戏剧家的奋斗、欣喜和无奈叹息。

如何振兴传统戏剧,最重要的是从事这一行的人们对事业的态度。金钱的魔力很大,能转移艺术家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生活水平,令有些人做出违心的选择,放弃了追求。做这行,得有定力,经得起名利的诱惑。也许一辈子出不了名,来钱又慢,唱着唱着就下海了。《青衣》中演后翌的演员有句台词:爷有的是钱,还不伺候你了。这种情况行外人急上肝火也没用。

现在剧团都是自谋出路、自负盈亏,当然啥来钱干啥了。流行歌曲有听众,传统的戏剧观众群也不小,3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与流行歌曲不沾边了。好的戏曲好的创作,我想观众还是乐于捧场的。所以说,只要行家们端正态度、政府稍加贴补、民众不盲目追星,振兴传统戏剧是不难的。宝安48区读者董新旭

多开这样的名家名曲演唱会

传统艺术的基础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不奢求每一个人都成为戏曲天才,但有理由憧憬着你、我、他都能对老祖宗遗传下来的瑰宝说出个子丑卯寅来。当然,戏剧家、相关的艺术组织应当主动出击,不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抓住老观众、开拓新市场、培养更多的戏剧人才储备,应当是工作的重点。像“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这类活动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观众们既可一睹名家风采,又增加了对传统戏曲的认识,又有利于戏曲表演者们更深入地了解观众的需要,提高表演水平。传统艺术与流行文化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相信在消弭掉花俏的流行包装、突显出传统的内核时,便是戏剧振兴之日。深圳大学晓邓

用时尚的元素包装戏剧

我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是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说实话,很小的时候,我就讨厌在电视里收看跟戏剧有关的所有节目。除了戏剧,我还讨厌民乐。觉得这两样东西,一个咿咿呀呀,一个叮叮咚咚,不仅没一点意思,还非常烦闷。

直到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我才彻底改变对民乐的看法。刚开始注意女子十二乐坊,当然是因为她们的流行和靓丽的外形。可后来真正仔细听她们演奏的民乐,比如《梁祝》,比如《二泉映月》,这才惊觉出民乐的好来。原来我一直误会了民乐,跟流行音乐相比,民乐其实要更动听更打动人心。我开始慢慢主动找民乐回家听,现在,我虽已不听女子十二乐坊了,我开始听盛中国的《梁祝》,听原汁原味的阿丙的《二泉映月》。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感谢女子十二乐坊,是她们将我带进了传统民乐的世界。宝安80区读者张杏桃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8 05:27 , Processed in 0.22038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