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北部。面积21.49万平方公里,人口80多万。居民中57%信奉基督教,33%信奉印度教。首都乔治敦。英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183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6年宣布独立,1970年改称现国名。
; D" V0 y2 l3 p0 L4 w/ Q; v9 ~
, Q" @. j! Y- @7 I- l 英属圭亚那于1834年废除奴隶制后,种植园主需要新的劳动力市场。英国政府于1844年1月颁布“关于促进中国劳工输入英属圭亚那的条例”。1853年2801名契约华工到达英属圭亚那,他们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过着奴隶般的生活,每天劳动16小时以上。; t( X9 A& r8 g7 S8 Z7 X
因华工吃苦耐劳,安分守己,种植园主要求殖民政府进一步立法,大规模从中国进口劳动力。1857年7月英国政策委员会通过“关于鼓励从中国移民的条例”,派遣移民代理人,在厦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设立移民站,大批招收华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英和平友好条约”为英国殖民主义者从中国拐骗劳工大开方便之门。一批批华工被装上船运往英属圭亚那。到1891年,英属圭亚那共有华侨2475人,1911年增至2622人。- G- `1 q1 T+ r; i
华工最初主要种植甘蔗和稻壳,后因环境恶劣,不少华工回国,部分人移居别国。有的华工在契约期满后,经努力获得自由经商和垦植的权利。也有一些华侨从事烧炭、掘金、砍柴等。据中国官方统计,到1930年,英属圭亚那华侨人数为2300人。1970年据圭亚那政府统计,圭亚那的华侨华人共有4678人,占圭亚那总人口的0.65%。20世纪80年代,由于圭亚那经济困难,华侨华人纷纷移往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同时也有一些人从中国大陆移居圭亚那。1998年圭亚那华侨华人约为6500人。他们主要分布在首都乔治敦及沿海城乡。
( ^$ G7 b u# `% }9 o9 B( N) C 圭亚那华营商业有400多家,包括杂货、百货、五金电器、餐馆、食品店、茶室、洗衣店、电影院、旅游业以及进出口贸易业等。还有几家养鸡场及菜园。
9 F% F, D" `9 O* n) l- v! I4 J 华侨华人为圭亚那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圭亚那政府赞扬“中国移民为发展圭亚那水稻、甘蔗、淘金、木材、矿业等做出重要贡献,为圭亚那写下自力更生从事发展的历史”。
( M4 P6 t* d, D' V$ R: _& Q3 S 土生华裔主要经商,也有少数人当医生、法官、律师、国营公司经理、外交官、议员等,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政华裔以圭亚那第一任总统阿瑟•锺为杰出代表。. q& ?4 A) b9 W$ p3 I
华人办有华文《中国日报》和《南风日报》,创刊年月不详。直属于中华会馆的中华俱乐部是老年华侨华人聚会的场所,俱乐部备有华文报刊供群众阅读。 Q* Z/ Z/ L6 V" P9 d
1985年9月成立的业余华文学校主要接收中华会馆会员的子女,学生最多时达130人。因华人大量迁移美国、加拿大,学校一度停办,1987年3月复办,学生约20多人。0 \5 w, l1 W- U( O, b0 t7 Z
9 o5 P) }; k, O: C& v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