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0 }( W. q. d, Z8 q8 I: i9 D: s德彪西
- x3 u' o; @4 ~) n# W0 M9 h8 E* K$ `% V3 N4 b
1 {; U; U f G5 @* s/ S[作者简介]
- `/ T ^; h; G$ o* ?8 U4 m# `/ j$ S/ ^/ ?
; j& b0 c0 [( n H6 F L: [ 德彪西(Debussy,ClaudeAchille1862—1918)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 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其父当过店员,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他幼年免 费跟钢琴家莫台夫人学钢琴,1873 年十一岁时他已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 马蒙泰尔(钢琴)、杜朗(和声)、吉洛(作曲)。他早年任俄国富孀梅克 夫人的家庭乐师,曾随访瑞(士)、意、奥,并于 1880 年夏和 1881 年夏两 度去俄国,接触了俄国作曲家的作品。1884 年,他以大合唱《浪子》荣获罗 马大奖,被送往罗马学习。早期作品受浪漫派影响。他曾认真学习瓦格纳与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在 1889 年常和杜卡等去万国博览会,听到了中国、西班 牙、匈牙利、阿尔及利亚和爪哇的音乐。特别是爪哇等东方音乐,使他印象 深刻,很受启发,遂力图突破陈规,另辟蹊径。以后,他在印象画派和象征 派诗歌的影响下,成为音乐上印象派的创始人。他于 1918 年逝世。作品多以 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他擅于发挥声 音“色彩”的表现力,常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色彩性和声与配器手法, 如平行和弦、泛音效果等,以造成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代表作 除《牧神午后》外,还有歌剧《佩亚利斯与梅丽桑德》,钢琴曲《欢乐岛》、" ~' H; S& B8 {* }7 m# h4 a {
《儿童乐园》、《版画集》,管弦乐曲《夜曲》、《大海》,论文集《克罗. t' C; n' v8 Z6 d1 g% Q k) ~4 T
士先生》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写过一些同 情遭受苦难的人民的作品。" N/ x9 G5 y: k* S E
0 h' P7 X4 Z4 E8 u5 d0 d[作品简介]4 ~$ M" ?! b* H
R: |8 U3 @: e% J
3 {% v! j# @1 e 《牧神午后》是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之作,完成于 1894 年。原准备写成《一 个牧神午后的前奏、间奏和终场改编曲》,后修改、压缩为前奏曲形式。他 在首演的节目单上写道:“这首前奏曲的音乐是对斯蒂法努·马拉美美妙的 诗篇的非常自由的图解。”马拉美的原诗晦涩难懂,任凭人们去自由想象: “牧神——一个憨直、好色、多情的神——拂晓时在森林里醒来,尽力回想 他在昨天午后的经历。他分辨不清:究竟他真是幸运地接受了那洁白和金黄 色的仙女——她们是那么温柔和放纵——的访问呢?还是他那想保留的记忆 只是一个幻影?幻影是不会比他从自己的笛子里吹出来的一连串干燥的音符 更真实的。但是肯定地,在那闪光的湖里的棕色苇丛中,当时和现在,都有 着洁白的动物。她们是天鹅吗?不是!是潜在水里的仙女吗?或许是!这种 美好的经历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了保留它,他情愿辞退他在森林里 的神位??美好的时刻逐渐淡漠了;他永远不会知道,这究竟是亲身经历还 是做梦。太阳是温暖的,草地是柔软的;他重又把身子卷成一团睡起觉来?? 以便他可以进入更有希望的睡梦之林,去寻求那可疑的、心醉神迷的情境。” 马拉美听了前奏曲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给德彪西的信中写道:“你的《牧 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以微妙、敏感、迷离 的衬托提高了它。”) `# P' |! x; p Y" T
8 z9 V) }& l2 v" y2 u. i
[欣赏提示]7 a. H' g, ]/ X& @7 S
& o- v: D g1 `, F7 i
$ s8 Q% I) W# a/ n& k' n4 A
乐曲结构较自由,但大体保持了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乐队的主要乐器 是木管、弦乐和竖琴。木管多用低音区,圆号与弦乐常加弱音器,音响奇异、 柔和,整个画面如蒙上一层薄纱。
% N' V. _# w b0 p2 h第一部分 由长笛在中音区独奏乐曲的主要主题(1 = E、 9 拍子):
1 P G) _9 n. \. {8* Y+ R$ p: V& P4 S Y9 k% c1 m
■ 这个半音阶经过音的旋律、特别是上例■与■处两端构成的三全音(过去被 说成是“音乐的魔鬼”的增四度音程),使主题调性模糊、很不稳定。而结 尾时上例■处,则较为明确地点出 E 大调的分解主三和弦,却又被木管与弦
# m3 w: A- D2 B" l/ ^乐先后演奏的“E”上三全音的#A 和 bB 的两个七和弦扰乱了。这个无伴奏的 模拟牧神芦笛的主题,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古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的牧神懒洋 洋的神态。
- K6 O# r% k& X" I中部 梦幻般的热情(1 = E、 3 拍子):, p, }: T$ t R( y- S" P* Y) V F
4
* v* D a- B2 I4 O ■ 这个由双簧管演奏的主题,经过多次动机的交织展开,派生出更热情的曲调' J: v0 q+ M/ N, E. h
(试比较下例■■与上例■)(1=bD、
2 _/ c+ u# h6 H- |+ R$ L( G3 拍子):
* m" K! A: g9 S7 I! g, p, ]( F46 D g5 O; x) z, L; ?
■ 它先由木管演奏(弦乐用很弱的的力度作切分伴奏),再由弦乐齐奏,在木 管三连音和两架竖琴琶音的伴奏下,你会感到牧神在梦幻中,甚至洋洋自得 起来了。尤其在圆号引导下出现的小提琴独奏(由单簧管与双簧管先后伴以 副旋律),更为动人。但是,当乐曲的主要主题在竖琴琶音与弦乐弱奏长音 和弦背景上两次出现,并间隔以圆号、木管的颤音和下行顿音演奏时,却又 是牧神怀疑、焦躁不安的神情了。
. q( a. |. j+ ~9 \再现部 在更轻微的弦乐颤音伴奏下,长笛再现第一段的主要主题,此时 ^. E" H7 i, w$ Q$ V" n4 H) P; M
加进了小提琴与大提琴独奏的上下游动的半音旋律,弦乐配器已细分为十个 声部。牧神重又返回懒洋洋的境地。特别是最后,竖琴的下行音调,圆号的 平行大三度的半音起伏的进行,鲜明地表现了懒散、寂寞的牧神,是在做了 一场虚幻的白日的梦。9 G) B6 y; q* y+ O$ o; r3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