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连昌宫词》·元稹
: L" F( O# V; s' e/ }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 _- b$ g9 ^5 c r: F' P( m# t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 a. ?# N3 _) @1 Z c* t U; s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O$ R+ v' r3 N* N* `/ q5 _1 o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 x7 [; e c N……(省略60句)
( P3 H0 [, s& {/ }# c4 K; E+ ?# U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7 C' Z3 r( B) E" J9 [: ^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 p, S3 l' y9 Y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 y0 X2 |' g* y! x3 C' o2 t. o8 n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T3 F% @, q6 z) X: J: b& Z
《连昌宫词》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针砭唐代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奸相弄权误国,提出所谓“圣君贤卿”的政治理想。它含蓄地揭露了唐玄宗及皇亲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外戚的飞扬跋扈,具有一定的历史上的认识意义。此诗是“新乐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唐诗中的长诗名篇之一。前代诗评家多推崇这首诗“有监戒规讽之意”,“有风骨”,把它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同为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连昌宫词》在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受到当时传奇小说的影响。在我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连昌宫词》有独自的风格特色。(很是有名)8 a G3 \$ F" ]9 l" e
9 K. j, Q, b- x% \" e# L- x
/ K$ `8 `1 C& ]5 h/ l G30.《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甫
! B8 \5 t9 ?1 J; |7 U2 @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 g" Q, z. x( m5 P1 b% t8 D, H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 ?& h/ b' v7 E4 X5 u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 }5 f; X/ C: R! R: W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9 Z3 l. R4 Q3 E8 O; L* G…… & v0 d- @. @( j; i6 w2 K' N3 D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V. C" ?( t* F1 J7 \, P( c6 n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0 x, y$ ]5 N9 y4 W) ?5 O9 Q2 l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 Z( V. {$ r& m, N# i1 `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6 r6 i' x( n X4 W, @( h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这篇划时代、震撼千古的长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体写成的,五古是汉魏以来盛行的早已成熟的诗体。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宇》和所有前人的五言古诗相比较,就立刻发现在体制的宏伟、章法的奇变、反映现实的深广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天地。清人朱庭珍认为:“少陵大篇,最长于此……大开大阖,忽断忽连,参差错综,莫测端倪。如神龙出没云中,隐现明灭,顷刻数变,使人迷离。此运《左》《史》文笔为诗法也,千古独步,勿庸他求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的代表作,也是他五言古诗中最具盛名的作品之一,和《北征》可称姊妹篇。有“一代之史诗,千秋之殷鉴”之誉。(震撼千古的长篇杰作,仅次于《三吏三别》的第二大五古长篇)
, R- f r: Z; e! L7 ]/ ?& u* ?+ E
: C/ I. z% k |& Q0 {) n( B( g
p8 M3 c; O; P6 T5 F q31.《龟虽寿》·曹操. Y1 K% U) V1 p) }8 v, I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L2 N% z1 D0 |+ q$ B$ |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 L3 P5 q4 w2 G9 I( N1 Z' v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 r* m& t6 M1 ^: g( M( L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c( D: z$ g- v" [1 F" \) L4 ~! m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V+ J8 Q- W0 O, u& T' {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5 z6 L1 M; q4 a/ a; N) O5 c: k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M0 I6 |+ X; a( ~" H. g
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时曹操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感觉排名低了。)1 {. L0 B% S" q% \* z3 u/ b. Y. e$ m
; r6 t L: b. N! C( t
4 W- S: p" R. R& v- c$ J! t32.《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 f' o z% h( n, a- s# t/ N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I2 T' L6 M! W+ Q( D+ r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 a- ?! L7 E+ e, g- N7 L O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C& R2 B! v) Y; c" U! J0 ^/ t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V# a0 X2 r,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M8 n. f: ^8 h. ^' a3 ?6 t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 s" W$ z7 k9 h$ k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W7 j1 x. g: Z: M$ U) Z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毫无做作。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李白就是靠此等诗征服天下,征服人心)
2 J2 A& W& p. U% m6 \# o9 O7 ~0 q: S
$ o! D/ M' x6 `2 w7 y/ L4 S$ w0 Z( S3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j2 @: _/ A1 C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8 D5 C% N+ {% H2 @9 K) e% u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2 x* `! d5 j: H7 J* f9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a& e0 x" H7 q5 l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2 y$ U. y( M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全词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该上东坡代表作了); t0 M- T7 Z T$ n
, D% M4 C. b @% j" ]5 u% G( a8 @' W2 J
34.《示儿》·陆游* o3 w3 K: w; x+ |7 I8 J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g- m2 N* t; @* M( [) h+ d. Z+ K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M6 j* v: s) Y6 U$ T# r3 h/ D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爱国的最佳诗歌)
9 w( W! O; Z! x2 M- ]8 C) j# ]4 e4 i* d1 W E8 \
. D9 Y/ b: w ^+ U i, O
35.《登高》·杜甫
# Y5 K* K0 N8 E$ T- K' ]* P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Z5 C$ N$ M: h1 h/ j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i( o! Z+ x+ t- x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_; y( U. d5 x, z8 |$ O6 x: e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H! x7 f& H) c" w- T3 y
杜甫(712-770),字子美,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古代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其诗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名篇的确立,是一个不断被发现、认定、积累和淘汰的历史过程。名篇既不是一个人确定的,也不是一时确定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此诗在唐及后五代没有受到关注,在南宋以后成为经典万分的七律。)
: \1 c, B% b/ F. T' y4 o
w$ i: h- S p: w, d: P3 ?, f
* m! F! S6 k1 z36.《声声慢》·李清照
2 j4 l2 y( S" S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 l3 e( i% U9 _. r" x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6 i, z7 X: |- g. {$ G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4 c* R# |: P, \, Z$ }" i5 p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E6 N9 S0 W! k+ k6 W$ L3 f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 Y' x5 h, m! A1 T; j- v T2 V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v8 ?# u5 {/ g5 X9 i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H5 Y8 n2 W9 \$ w. Y7 T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 `& n. d) \ 有名的《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宋词名篇,女作家诗歌代表作,该进36名内)9 q F9 H4 C1 j0 W" Y2 m
' ]& a1 [) ~$ I0 D0 Y
5 d9 W8 L1 Y' J* V1 ^3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8 r5 I3 v: P6 G; c+ S# W 枯藤老树昏鸦,
0 z; o5 A% n# w; L( m 小桥流水人家,
- U: J: n" Y6 v- }3 T 古道西风瘦马。' F% y: W0 ?- a0 s6 h% Z1 M9 e, g
夕阳西下,1 R1 Y* @8 q0 t' G& o. n: N
断肠人在天涯。: ]( {7 p& D! F. u) i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马致远这首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元曲的代表作,但终合实力只能排至此而已)2 y) C! ?" o' T7 D+ _; H
6 e8 }6 k- _$ A) k" u4 N
7 M7 D( p2 f6 V& b8 u0 s! @) c3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w- v; B6 _) x$ l# {+ v" J/ _0 T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4 d$ H+ b* k- @6 v) p' k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 [- r: e8 s) M- Q3 w5 J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词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这首词其实不应该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奈何东坡所上名篇既多,而李清照又是女子,故只好屈居此名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