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果我的作品能在人民火热的‘四化’建设中起到一些好的作用,能使青年人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加深对党的感情,则是我最大的欣慰” 施光南出身于革命家庭,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情怀早就流淌在他的血液中。刚进入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他就立誓将爱国题材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首选主题。 当看到萧三编著的《革命烈士诗抄》,他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母亲给他念的邓中夏烈士的诗《过洞庭》,由此萌发谱写《革命烈士诗抄》声乐套曲的想法。完成于1961年的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六首作品,在中国文联礼堂成功首演。1963年,五线谱版曲谱出版发行后,施光南用稿费买了一台“钟声牌”电唱机送给学校。 《在希望的田野上》《伤逝》获得成功后,施光南开始酝酿大型体裁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计划,并为之搜集整理素材,蓄积力量。这时,他突然接到东方歌舞团词友任志萍寄来的新作《多情的土地》。只是粗粗浏览一遍,施光南便被歌词的独特视角、预设场景、铺排景致打动。那田野、泥土、河汊、山脊、鲜花、绿草、小鸟、古槐,虽然普通而常见,但在多年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眼里,却是那么新奇而亲切。施光南不由自主地被歌词所展现的游子归乡、环顾四野、漫步田园的迷人画卷深深吸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歌词饱含着作者对育养自己的土地的浓厚乡愁和眷恋,正如词作者任志萍所说:“这首词并没有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没有简单地、平铺直叙地表达对祖国如何,而是采用对土地的情感宣泄,在对一草一木的睹物抒情中,蕴含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这种对祖国、故土、家园的大爱,也写出了施光南的心里话,将他带入对往事的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尚在较低层次徘徊。家喻户晓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施光南只拿到30元稿费,仅够买一张流行歌星音乐会的入场券,但施光南始终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对民族的前景抱有信心。 手捧《多情的土地》这首充满强烈的热爱祖国、思恋故土感情的歌词,一种蕴蓄心底深沉的爱,一腔澎湃炽热的情,强烈地触动了施光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作曲的灵感一触即发。或许是为了避免与此前深受听众喜爱的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风格雷同,一向主张“走自己的路,用作品说话”的施光南,根据歌词所描绘的人物情景、意境内涵,精心设计了一套别具一格的创作方案,即以中国传统七声羽调式、2/4节拍和中速稍慢的速度,创作一首“综合民族风格”的中音声部艺术歌曲。 客观地说,该曲是A、B对比性两段体加尾声的结构,前奏、间奏、尾奏兼而有之,规模并不算大,但长达13小节的前奏却很有特色和创意,起到了非常好的气氛烘托和情景营造的作用。从弱拍起音,上行五度的中高音区三连音号角式的同音反复,和带有上波音装饰的八分音符切分节奏相搭配,之后作下二度、上四度的两次移位模进,开门见山地道出游子盼归的急迫心情,紧接着在旋律声部三个三拍的长音持续时,作曲家在第三拍伴奏低声部精心设计了一个以“羽音”为轴的32分音符的上下行环绕级进进行的六连音,描写歌曲主人公步履蹒跚地走在乡间小道。而伴奏旋律高声部则在第二个延长音第1拍的3/4处,加入以“角音”为主轴的32分音符同音反复与下行助音式三连音,仿佛是主人公怦怦的心跳。A段延续着过门第一句的节奏音型结构,起承转合四句式、顶真格(滚绣球)的乐句连接手法,音流起伏有致,曲调娓娓道来,词曲镶嵌紧密,字声结合妥帖。B段以衬词“啊”起唱与连接,构成起平落三句式乐段。尾声重复A段开始第一句的词曲,画龙点睛,重在点题,并进而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句幅递减的发展手法很有创意,凸显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 《多情的土地》于创作完成当年就在全国“新作品演唱比赛”中获奖。几十年来,《多情的土地》一直是专业音乐院校男女中音争相演唱的经典艺术歌曲。施光南独辟蹊径的创作理念为后来的音乐家树立了榜样,创造了爱国主义题材男中音声部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施光南曾在《我怎样写歌》中说:“真挚的感情是作品的基础,只有自己在创作中动情,作品才有可能打动人!”是的,艺术的灵魂是旋律,旋律的灵魂是情感,艺术家应该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高度融合统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更要超越和引领生活。 1984年7月24日,施光南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上,他这样写道:“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自己能作为党的一名文艺尖兵。我要用自己的笔,尽力写出无愧于我们的祖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如果我的作品能在人民火热的‘四化’建设中起到一些好的作用,能使青年人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加深对党的感情,则是我最大的欣慰!” 多年来,施光南用一首首经典佳作践行他的入党誓言,实现他的艺术理想。 4.“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向上、充满阳光的精神状态” 施光南祖籍浙江金华。1940年,在日寇飞机轰炸声中,他诞生在重庆南山脚下,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身为革命家的父母遂以“光照南山”明志而名之。幼年施光南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5岁便大胆编创一首儿歌《春天到了》,获得重庆市中小学歌唱比赛二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施光南随父母移居北京,就读于101中学。施光南卓越的创作才华在此期间显现出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不少作品,比如《懒惰的杜尼亚》等歌曲成为当时颇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品。1957年,施光南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时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理论作曲家江定仙。江先生破格将其作为插班生录取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音乐基础课。两年后,他如愿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主修作曲,从此走上了专业音乐的道路。 大学期间,他创作的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深受群众喜爱,歌曲《五好红花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奖。1963年5月,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在欣赏了施光南的作品后赞叹道:“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向上、充满阳光的精神状态。”1964年,施光南以优异成绩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进入天津歌舞剧院任专职音乐创作员,开启为人民放歌的精彩艺术人生。 施光南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激情似火的时代歌手,还是一位勤奋刻苦、尽职尽责的作曲大家。在30余年的专业音乐生涯中,他用不知疲倦的双手成功谱写了千余首不同题材类型的歌曲作品、五部声乐套曲、两部歌剧、两部戏曲唱腔设计、五部电影音乐、一部舞剧、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部管弦乐曲、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涉及领域颇为广泛,包括歌曲、器乐独奏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戏曲、歌剧、电影、舞剧、歌舞等,而成就最突出、也最为人们推崇和喜爱的则是其抒情歌曲、歌剧等。 施光南立足于中华文化传统,汲取民族音乐精髓,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融会形成个性化音乐语言,讴歌日新月异的伟大祖国,谱写改革开放的时代赞歌,抒发对祖国大好山河炽热浓烈的爱恋,为人民奉献出独具民族神韵和精神风貌的音乐精品,真正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统一。 31年时光流转,施光南没有离去。他在祖国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留下的洋溢着赤子之情的美妙歌篇,回荡在人们耳畔,唱响在祖国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