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48|回复: 3

[音频应用]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

[复制链接]

95

积分

2

听众

2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5
1223 发表于 2018-1-19 19: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
" A! y  ~1 _' r- K; z! n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
% [4 G% X+ y! @. ^  L' V: B0 k(一) 吹管乐器:旋律的开发。
, Q* |* g5 l3 J1 X" q(1) 汉晋风度:世俗情调
# }# v$ }3 T9 }! T& ~7 @: y(2) 埙:巫术里的悲鸣% ]9 Y- h6 X, R& {
(3) 萧:书斋里的吟诵
7 D* p+ `$ [7 H& K; r) l7 |  V1 u(4) 笛:旷野里的歌唱2 E( b& v- }' a
(5) 管:场院里的哀欢
( R1 b1 N% u  U+ P(6) 笙:乐队里的溶剂
+ l1 {. x* i: o( s5 M  [(二) 打击乐器:节奏的奠定/ @. b1 d) ]& j4 n1 O0 Z3 k  y
(1) 商周精神:贵族气派
, p! e( N9 c# L/ c(2) 鼓:大将军的号令
* K2 D( R$ i+ d(3) 编钟:王公贵族的声气# i% @3 w+ ^' n
(4) 编磬:大家闺秀的风韵# l4 S7 p3 _/ |7 ]" l
(三)  弹拨乐器:多彩的铺饰
; h8 B" J2 J# m$ [(1) 盛唐气象:都市风采4 F' ~: [* n' H' D& P0 E" b
(2) 琴:老者的苍凉
! u( M8 J9 m/ U' {) O(3) 瑟:壮士的深挚
- s; k/ R8 Y0 i( N(4) 筝:青年的爽利
' p  H' O/ h2 C* f5 p(5) 三弦:骑手的放达
0 W8 W) N6 H6 Y, ~(6) 阮:文人的温厚/ ~8 c5 I- y, _+ J  X
(7) 琵琶:小家碧玉的絮语
- N1 G) Q. F+ p(四) 拉弦乐器::韵律的深化
6 Y3 U. q# w- [2 \# r8 E2 B(1) 明清意趣:地方风味
) x0 y+ C: d( _  U+ j(2) 二胡:南国的温婉缠绵
# _$ n7 t  M# h; l" a- R(3) 京胡:北方的高亢激越
* L0 M) S  g$ j! k6 C3 ?" H(4) 板胡:西部的嘹亮阔远
6 Y1 U2 p6 ]# U9 ~: k(5) 坠胡:中原的粗犷热烈   - w  [& e. t! h6 _( K
注解: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内涵3 [8 d% J& _/ t' y' D  j5 D4 U, K0 ~
     音乐最终是音响的艺术,而音响中最重要的又是音色特征,音色对于领略中国音乐的神韵起着直接的作用。由于中国音乐的魅力是通过每一样乐器的魅力表现出来的,而音色又有着强烈的个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样乐器的独特音色进行阐释,追溯出中国乐器音色的诸种历时性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感受和理解。( D2 M# u6 {! ~
(一) (打)敲击乐器:节奏的奠定/ B, I9 J% ^8 X1 ~9 L
     在中国器乐史上,敲击乐器首先得到发展,并在先秦音乐中处于乐器大家族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中国音乐的节奏基础,因其在商周时代获得高度发展,故必然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和审美风格。
2 m, \  Z3 }" [ (1) 商周精神:贵族气派7 l) }' t: ]6 {: |. F
     中国敲击乐器萌芽于夏商之际,成型于西周,到东周至于极盛,成为那个时代乐器的主力军。6 ^2 j/ r3 t) `. M. S
    《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名目近30种。在这类乐器最重要的、最具音乐性的只有三种:鼓、编钟和编磬。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土的先秦乐器中,也数这三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所以说是那个时代乐器大家族的主体,是表现商周精神的先秦音乐灵魂。
" j0 I; r! T* y  U. C9 o0 a    在那时因为音乐被用于祭祀,所以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便突出起来,这就是自然导致乐器的一些变化,决定了一些特征。
/ B; m; r: Y8 f/ W    首先是乐器形制上的完备,无论是鼓、编钟和编磬,都是在东周时即已定型。就体积方面敲击乐器是最庞大的。因为庞大的体积才能够造成一种威势和压力,以强化听者对神灵的崇敬和膜拜。再就音律方面:这时的敲击乐器发展得也很完善。编钟不仅定音准确,而且能在一钟上敲击出二个关系为小三度或大三度的乐音。宗教的活动离不开编钟等敲击乐器,才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其规律,使其达到如此高超的步。7 g- c) _- [$ c+ u
    这类音乐的欣赏主体全都是王公贵族,他们的高高在上、养尊处优,造成他们所特有的矜持傲慢的作风。影响并形成了钟鼓之乐的特殊风格;从容不迫悠闲矜持的贵族气派。所以以鼓、编钟和编磬为代表的敲击乐器是商周时代精神情趣的最集中的体现为先秦乐器中的主体。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积分

2

听众

2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5
 楼主| 1223 发表于 2018-1-19 19: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鼓:大将军的号令
: r3 {) p- V& i% y* W    在中国音乐的演奏中,鼓就好象一位大将军在不断地发号施令,来调节整个乐队进行的步伐。
; t: W5 D2 ~) v+ Y- @! x( B    鼓最早可能源自陶制的缶、瓮之类食器。木制的鼓腔代替了陶制鼓腔,材料与手工的精致代替了以前的粗陋,鼓便成为了纯粹的乐器,并得到了定型。& P" ^# o& n- ?5 ~$ c' m2 e) }6 m) ]; p
    目前能够见到的鼓的最早的实物遗迹:是出土于距今4400年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鼍鼓,高100.4厘米,鼓腔用树干挖成,呈长圆台形,表面饰有彩绘。原蒙鳄鱼皮,已朽坏,此鼓为夏代作品。. a! j. C- L& J; U  b/ }
    在先秦,鼓主要用于军事和旧祭祀音乐。用于军事时,鼓主要起发号施令、鼓舞士气的作用;用于音乐的鼓,虽然性质不同,但功能却是一致的,都具备指挥的作用,在乐曲的演奏中鼓起着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全曲的进行张弛有度、秩序井然的作用。宛然一个指挥若度、一令千钧的大将军。
/ D1 |: d* h- V" X1 S" w
1 n6 M$ ^" k, `; m  c, r+ [(3) 编钟:王公贵族的声气
! T& M, i1 p6 m0 Y3 y9 V    钟可能起源于木竹或陶制的器皿。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钟是一只新石器晚期的陶钟,长方形,中空,有手柄,形制颇类似商代的钟。$ }5 ^9 v3 m0 o' C
    然而在“纯铜时代”和“青铜时代 ”先后出现过铜钟,才使钟真正具备了音乐功能。一套编钟的枚数差异较大,有6枚、7枚,有十几枚,还有36枚的和65枚的,均按照音序有规则地挂置在钟架上,演奏时用棒锤敲击钟声来得到一定音高的乐音。
+ H( Q# q! T' `2 n5 ]) k    编钟具有完整的音序,能够演奏出歌唱般的旋律,有“歌钟”之称。它的音色沉着而又清脆,厚实而又短促有力,穿透力强,是一种极富音响魅力的乐器。
# O# a0 L4 P% ]( O4 }4 Z+ V( I    它的出音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具有天然的高贵气质和绅士风度。作为王公贵族所专享的乐器,正好直观地体现了他们那悠闲雍容、矜持华贵的贵族气派,加上庞大的钟架钟群,铮亮的钟身,再配以舞台上的灯光色彩,就又增加了一种辉煌和典丽,给人以神秘的幻想和陶醉。
) g! B, Q3 B: @% E' ]7 p(4) 编磬:大家闺秀的风韵9 ?! r! P6 N6 K! s4 z
    先秦时另一种演奏旋律的敲击乐器是编磬。编磬大致始形成于商代,一般3--5枚为一套,音列非常简单。它的低音洪亮厚实饱满,类似于钟声;高音清澈细润,有如叮咚之玉声,音色优美动听。
# k9 X" d2 i3 v    编磬多为石制;形状是板状,是实体,无空腹共鸣腔。玉石的质料使磬的声音清澈、脆亮、细润。它在体积上比编钟要小,在工艺装饰上也比编钟精致多彩;有彩绘,刻纹样多花卉和凤鸟型。可见编磬体现了大家闺秀的风韵,属于女性的阴柔之美。% u! z' O# k7 k- l. o5 R$ k' }
    在器乐合奏《月儿高》《平湖秋月》等乐曲中,就用了编磬这一乐器。3 t0 k4 n8 Q6 I$ y# O1 @

( `7 |7 ?# W: R6 h6 _4 [; |4 N注解:
! L, {7 l& m* U) Z' f(二) 吹管乐器:旋律的开发 / \# ?6 h  U% Q# _3 J
    在中国音乐史上,敲击乐器的主要功绩在于奠定了节奏的基础,旋律的开发是由另一类乐器——吹管乐器完成的。/ {* v5 v( H* L/ Q' u+ l
(1) 汉晋风度:世俗情调1 k/ Z$ f5 t  u5 T5 o6 l
    从形成的角度看,吹管乐器几乎是和敲击乐器同时产生的。但这类吹管乐器在先秦没能成为,也不能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主体力量。一方面是因为它不是先秦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人的审美的最适当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即从体积和音量来讲,它无法与鼓、钟、磬相比拟;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吹管乐器还比较简陋,几乎所有的一管多音类的吹管乐器都只有6孔,只能吹奏5个音阶。
, _4 t0 M0 S8 x6 T* m0 ]    吹管乐器地位的变化在于鼓、钟、磬等敲击乐器在旋律方面的显得迟缓和笨拙。吹管乐器那小巧的形制、缠绵的乐声和灵活的演奏方式,决定了它最适合于演奏旋律较强的乐曲。
4 E% s$ o- M2 H/ P$ t( Y(2) 埙:巫术里的悲鸣7 v( t# A+ V8 q
    埙在吹管乐器中是最古老的,保留商周精神中宗教气息和神秘色彩最多最浓的一种。
1 D! @7 ~" z/ _1 G# P6 \埙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原始部落社会。据对近代陕西半坡村出土实物的鉴定表明,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后来改用陶土烧制而成。呈筒形,仅顶端有一吹孔埙;呈椭圆形,顶端有一吹孔外,旁边还有一音孔,为二孔埙、、、、、、到商代发展为六孔埙。直到汉代才出现七孔埙。现在用的是天津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研制的九孔陶埙,可以演奏出21个音;体积上说有大埙和小埙;大埙发音深沉、低厚。小埙发音较高、较亮,适宜于悲壮、哀怨之类人的情绪。! v5 b) R% K' H, G1 |
    埙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浓重地带有商周时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恐怖神秘、悲壮哀怨。在埙的古朴、低沉、浑厚、悲壮的音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的乐曲有〈颂乐〉〈雅乐〉〈巫风〉等等。/ Z! Z" g& G" v
( v9 f9 {4 O# [' X9 j
(3) 萧:书斋里的吟诵
1 a- T, s) T1 Z& a9 ]    萧是最古典风味,最富文人气质的一种乐器。几千年前,萧就在民间流传了。那时的萧为单管的言萧、交(应为竹字头下面一个交,字典里有)萧。后来人们发现,不同长度的管子能够发出不同高度的乐音,于是就发明了排萧。最早的排萧是湖北随县战国曾候乙墓出土的一对”雌雄萧“。形似凤翼,均由13根长短不等的细竹管依次排列而成。
$ O6 c( [) {. S    萧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哀郁,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特别是弱奏时的余音,袅袅不绝,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柔中有刚,温婉中含有内在的力度,适合表现明朗空阔的意境,抒发人的温柔哀婉、抑郁缠绵的内心情感,具有浓厚的文人情调和书香气息。萧多使用中、低音区。
# x# ~1 ]! [/ I(4)笛:旷野里的歌唱
% Q( X% d  c; ]3 x    在吹管乐器中,笛始终占居主导的地位,是吹管乐器之王。笛的起源很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是7000年前的作品。其中较粗长的一根,横开六孔,与今天的笛仅只一孔之差。
0 ]" Q( P# i" k$ K" n    笛的种类有两大类:梆笛和曲笛。梆笛流行于北方,音色高亢激越、清脆明亮,出音迅捷灵敏适合演奏欢快、热烈的乐曲和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曲笛则主要在南方流行,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音色深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音量强时亮而不刚,弱时柔而不涩,适合于演奏疏阔、细腻、优美的抒情乐曲。
& a5 T1 Q5 }6 c  C% n7 H    在演奏风格上,笛的旋律功能极强,是民族器乐中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
2 }& t0 r0 {+ k4 p; Z* C. B0 T: b( p  
: u, q  k  K# s4 P(5) 管:场院里的哀欢: p' ^7 O1 n7 S- O8 Y) c: U& q
    管是西域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西汉时已西域的龟兹流传;到清代,管已成为北方民间深收喜爱的常用乐器,唐时传到日本,一直沿用至今,仍为雅乐的主要旋律乐器。
. V0 S2 M& a, Y2 I* a; T4 V  O    管属于簧片管乐器,由含置唇间的两片振动来激发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管主要由芦苇制的双簧哨子和硬木(或锡、铅、竹)制的杆子两部分组成,杆上共八个按音孔,第七孔后出。
1 Q( x+ T& c0 U    从音域上分,管有高音管、次高音管、中音管和低音管四种。高音管使用最普遍;其低音区较宽,发音深沉浑厚而略带沙哑和鼻音。中音区发音高亢明亮;管从形制上分有大、中小之别,管越小,灵敏度越高,音色也越清亮;管越大,则出音转调就越迟缓,音色也越深厚质朴。
8 m9 \4 q* u! R4 V6 y2 d    管适合用于悲怆、哀怨和温柔、缠绵的抒情乐曲,特别是大管在弱奏时那种质朴、略带沙哑的音色,有一种真挚动人的韵味。3 X; p6 d; a2 D: L: C, E$ O8 H
(6) 笙:乐队里的溶剂
. A# W( i8 L5 |. T( m+ Y; P    笙是个最具调和性的吹管乐器。笙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它的音响兼有管乐器及簧乐器的二重性质。它有一套固定的和声组合而成,能同时发两个、三个一直到九个音。  o: m. e7 t* D/ u" h
    笙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和合奏乐器。它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音色甜美、柔润、安详,高音区清脆、透明、纤细,中音区丰满、浓厚、结实,低音区松软、甜美。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积分

2

听众

2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5
 楼主| 1223 发表于 2018-1-19 19: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 p) m6 u. Y9 u( D5 y) Z8 c(三)  弹拨乐器:多彩的铺饰
; [' ?/ H" `8 I! I* ?3 [, }5 _4 ~     弹拨乐器作出的主要贡献是对音乐的铺饰,使音乐的音色更繁富密丽。
' x/ k* t% M# |( E# I4 R(1) 盛唐气象:都市风采
" r. o- O! v$ O    弹拨乐器的出现比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要晚得多,但在周代已经使用了。根据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弹拨乐器已经出现,但不占主体位置,尽管有伯牙的《高山流水》以及师旷等人在演奏上的卓越技巧,但仍然改变不了它的陪衬地位。到了汉代,弹拨乐器得到了发展;再后唐朝,经过贞观、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刺激了享乐风气的蔓延;而艺术是时代精神、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的最直接表现。器乐发展的趋向则表现为追求音乐色彩的繁富和铺饰;而弹拨乐器中琵琶的那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演奏效果,正好能够满足此时音乐对细腻的色彩的需求,从而成为这一新的时代的乐器家族的主体。/ b1 v( ~4 K& d& o4 h  Q
(2)琴:老者的苍凉
. M0 f# O+ Q; y+ j% l    琴是弹拨乐器中比较古老的一种,也是最具古典风味和文人情调的。最初称“琴”或“瑶琴”。/ \# r; H) x( V# g  E0 W
    从文献上看,周代的古琴为五弦,到汉代增为七弦。但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古琴则为十弦,而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琴又为七弦。但这两个时期的琴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均为一弦多音,一均无琴徽。但到三国时,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沿用到现在。只是体积呈由大趋下的去势。大体上说,唐以前为大琴,宋时为中琴,明清为小琴。古琴琴身为一扁长形音箱,头部比尾部稍宽、稍厚。正面为面板,背面为底板。表面呈拱形,琴首端有弦孔;琴尾为椭圆形边,在腰、项处两旁有月牙. e, W: R- w; k+ R
形凹入处,形状与面板同,但不作拱形,开有两个出音孔。弦侧面板上嵌有13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w* b3 c; |+ b3 u* I7 H: L
    古琴的音域宽广,共有四个八度和一个大二度。大致说可分为散音、泛音、按音三种。虽然音量较小,但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发出极富特色、极有韵味的乐音,它那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和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适合用于上层知识者的日常演奏,目的在自娱。( [, X3 V# o( b) m. f' ]* e
    古琴的演奏风格是迟缓、从容、略带矜持;表现的是深深的感慨和叹息;如果把它比拟为人,则它应该是一位饱经沧桑、深沉稳重的蔼然老者。
: S; ^- }( d# K- s(3) 瑟:壮士的深挚
, z0 d) P( ~1 V2 L! j# J1 q    瑟在气质上是较为年轻的一种乐器,也是世俗化、平民化的乐器。瑟的产生大致和古琴差不多,至少在周代已经使用,至东周秦汉。湖南长沙柳城桥一号楚墓(约春秋末战国初)出土的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瑟,弦虽腐朽变质,柱的位置比较清晰,为今人了解瑟的形制提供了直接的物证。6 H+ T, D1 l  o5 o
    古代瑟的形制,《清稗类钞》中有记载:瑟,前广后狭,面圆底平,中高,首尾下。通体桐木黑漆;身绘云龙,首尾绘锦,边绘云。梁用紫檀,弦孔用螺蚌为饰。但至南北朝时已经失传,唐宋以来在形制、张弦、调弦方面已有较大的不同。现在所见的瑟,通常按其长度和弦数分为大小两种。大瑟长180---190厘米,25弦;小瑟长120厘米,16弦。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珍藏的一张是清代早期制作的精致大瑟,长达209厘米。0 E- p2 L$ u  B% K; C3 K) ~. E
    瑟在民间流行,故其平民的气息较重;特点是圆实明快、遒劲有力。瑟的发音短促干脆,饱满结实,且出音密度大,具有特殊的深度与力度。且常常用来演奏悲伤或悲愤的曲子,也常常和离别、忆念等悲怨情绪联结在一起。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即如此。
" i! F4 P5 b% d# `" s7 C+ }! ]9 x    瑟比较直接、显露,如把它比拟作人,那么应该是一名强健的壮士,果敢刚毅,深沉执着。+ N( ^* X' j" e9 k( q7 i/ c: f; c
(4)筝:青年的爽利& e0 o% r6 A7 W
    筝在周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较琴、瑟更平民化、世俗化,是更为年轻的一种乐器。筝最初起源于击弦乐器筑,后来的发展中却收到拨弦乐器瑟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筝才由竹质的筑身衍变为木质的瑟身。到魏时,才有了用泗滨的梓木作筝。
: l+ z1 ^8 ?# D9 ]$ R5 i    筝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到战国末期为12弦筝;后经八百多年的流传到隋代才增加1弦,形成13弦筝;唐代是12弦和13弦筝并存,12弦用于雅乐,13弦用于俗乐;宋时以13弦为主;元、明时出现14弦和15弦筝,到清末出现16弦的定型筝,一直延用至今。建国之后又研制了19弦、21弦、25弦和26弦的筝。
# C  v; q. @7 l+ q/ n% D8 ~" U; c    筝的音色主要由共鸣箱与弦决定。筝常用的有大筝、小筝和钢弦筝三种。大筝体长2米左右,共鸣箱较大,使用丝弦,发音柔和、雅致;小筝体长1.3—1.5米,共鸣箱较小,使用丝弦,发音清脆明亮,中低音区的音色与大筝相似,只是稍硬;钢弦筝大小与小筝相似,只是使用钢丝弦,故发音清亮华丽。
' {2 R5 C- m! s- o: T( B    在表现功能上,筝直接而且外露,抒情效果强烈,是青年情调的最完美的表现者。唐李峤〈筝〉诗亦云:“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2 u% \. D' e9 D( k- r9 ]" s* N(5) 三弦:骑手的放达; M+ J) C$ h. }+ A, ?$ V
    三弦又称“弦子”,最初形成于秦朝。三弦首先在北方使用,在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土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说明三弦至少在唐时就已进入乐队参加演奏,并已相当流行了。到明初三弦向南方传布,其中江、浙、闽尤为盛行。8 H  s6 n  X. \! _$ \
    三弦的音色厚实、洪亮,具有皮面音箱所有的色彩。其低音区浑厚,共鸣性强,中音区响亮而且富有力度,高音区坚实、清脆。  X& U; v9 ?1 D" U  @6 P
    三弦产生于建筑长城的劳工,后流行在北方的军队和役夫中,故其风格必然是崭新的,音色强劲、粗豪、有武夫的剽悍与豪气,它没有宗教的神秘、威严,也没有贵族的高傲、矜持,而是体现了一般乡民,特别是跃马弛骋在无边草原上的骑手那种自由奔放、勇武有力的性格特征。# u: i4 c  M' g) D1 O4 v8 W
(6) 阮:文人的温厚/ k/ Q; v- r# C6 \2 h) o2 w8 z
    阮,其形似月,其声似琴,体现的是文士儒雅温厚之气,是一种质朴和深沉,柔中寓钢。
' R4 u3 W) N9 v4 y" R4 i: |- l: b    阮最早出现于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族),乌孙王欲与汉通婚,武帝便将公主嫁其。出嫁前,武帝令乐工参照当时的乐器,制作了抱弹乐器以解长途旅行中的寂寞、思念之情,这就有了中虚外实、盘圆柄直、4弦、12柱的乐器,在当时称之为“秦琵琶”。到晋时,由于“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最善于弹奏这种乐器,使之流行起来;以至到唐武则天时,便直接用阮咸之名称呼这种乐器了;到宋代始简称为“ 阮”。主要用于清商乐和西凉乐。3 E' }. ]; A. F3 o& {
    阮的形制在历史上变化甚微,到唐时的4弦13柱已算定型。直到本世纪50年代,品种才有了小 阮、中 阮、大阮和低音阮,从而完善了阮家族由高音到低音的4个声部。$ Z; Y' h8 K  c
    阮的音响很有特色,质朴、饱满、浑厚而又遒劲,很有参透力,有点类似于鼓声,咚咚作响,直达心底。小阮是高音乐器 ,发音清脆、明亮;中阮为中音乐器,恬静、柔美、丰厚、富有诗意;大阮比中音低五度,是次中音乐器,发音坚实、雄厚而有力;低 阮是低音乐器,发音深沉而低厚。
- V, _* \7 w/ \5 f' u3 E    阮产生于妇人之手,随后又成为宫廷和文人名士所喜爱的乐器,故它是一位通达的文人,儒雅温厚,文思敏捷,才华恒溢。
6 n3 }" z; P7 U5 K# m( v(7) 琵琶:小家碧玉的絮语
# I% ?# T, u6 b, `    在弹拨乐器中,最繁富色彩的,当属于琵琶。琵琶在古代曾写作“批把”或“枇杷”,后来人们用“琴”字头才写成“琵琶”。其本义,据刘熙《释名》,“批把”是指两种演奏手法,“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故以为名。汉晋时的琵琶是指称为阮的秦琵琶或阮咸琵琶等一切抱着竖弹的拨弦乐器。东晋时西域乐人纷纷云集中原献艺,同时带来了由印度传入的波斯乐器——曲项琵琶,这种乐器到南北朝时已颇盛行。当时的曲项琵琶只有4弦4相,没有品位,并且是横抱,用拨子弹奏。到了唐代,在吸取汉代直项琵琶的一些特点后,对琵琶作了较大的革新,保留了曲项琵琶梨形曲项的形制特点和发音特点,改拨子弹奏为用手弹奏,音位在4弦4相的基础上又新设了10品,演奏的姿势也由横弹改为竖弹,使琵琶的形制基本定型。直到清代,琵琶也仍在4相10品到13品之间徘徊。到本世纪30年代,刘天华对琵琶首作大胆改革,创6相13品琵琶,接着大同乐会又研制出一张6相18品琵琶。建国以后,先后又研制了6相18品、24品、25品、28品琵琶,各品按12平均律排列。
: u6 ]! k  F  T% S2 N    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琵琶是唐代一件螺钢枫琵琶。曲项,4弦4柱,短颈。全长97.26厘米。其边缘及背面均嵌有精美螺钿花纹。面板装有捍拨(皮制,为保护面板之用),上绘有山水画,画面近处有一大白象,上坐4人3人奏乐1人挥袖作舞。弹奏的拨子长20厘米,紫檀木制作,饰以彩绘花纹图案。整个造型纹饰,精致典雅,富有韵味。4 Q( ~' h$ w% J3 h& Z
    琵琶的音色既清脆又柔和。第一弦音色最亮,透明度高,中间两弦比较柔和、饱满,第四弦则纯厚绵长。全部音域可分高中低三个音区。低音区余音较长,有抒情韵味,若使用吟揉奏法,则效果更好。中音区发音清朗、柔美,最富于琵琶的特色,是琵琶技巧最能充分发挥的一段音区,高音区发音清脆而坚实。琵琶的音色还因右手拨弦位置的不同而有变化,靠近拂手则音色较硬,远离拂手则较软;琵琶的音量幅度变化不大,但强奏与弱奏的效果则也各自成趣。弱奏时发音清晰、明净、富有弹性,具有柔美轻盈的抒情风格;强奏时虽然音量不会加得很大,但发音变得扎实、沉稳,作多弦弹奏时能给人一种威势和魄力。- B+ S. s' C6 c6 A1 y! l
    琵琶的色彩铺饰效果是那清脆明亮的音色和灵活多样的演奏技巧造成的。如果把琵琶比拟为人,它应该是一位年轻的女子,不是大家闺秀,而是小家碧玉;不是矜持文雅,而是活泼热情且健谈;着装也不是大家闺秀的素净,而是更为鲜艳多彩,仪态万千。
3 O! ?- X8 I) O7 @4 V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积分

2

听众

26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95
 楼主| 1223 发表于 2018-1-19 19: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注解:* `, B1 a0 q# y/ }, ~- k  Y/ F
(四)拉弦乐器:韵律的深化
! ?; m6 v% A' q  s7 Q    在中国乐器史中,可以这样说,弹拨乐器是对敲击乐器的发展,其内容是完成了对音乐色彩的繁富化追求,提高了音乐在色彩上的表现力;拉弦乐器则是对吹管乐器的发展内容是完成了对音乐旋律的韵味化追求,提高了音乐在抒情、描写、叙述诸多方面的表现力。拉弦乐器的形成和确立,标记着中国乐器体系的完备。
$ \  l2 W) L% k2 y(1)明清意趣:地方风味
6 l) |& ~. x! c* w: l7 z    在乐器大家族中,拉弦乐器出现最迟。最早的拉弦乐器也是到唐代才出现的。那时有一种叫“轧筝”的乐器,是从弹拨乐器筝改制而成的。稍后,又从北方少数民族西奚传入一种拉弦乐器胡琴,逐渐地取代了轧筝的位置。到明代,胡琴便已基本定型,类似于现在的龙头二胡了。清代,胡琴又有了各种变体,逐渐形成了拉弦乐器的家族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有二胡(包括高胡、中胡)京胡、板胡和坠胡四种。随着胡琴形制的完善与定型,明清时代的精神、社会心理、审美情趣的变化而造成了新曲新声的出现,由此乱弹兴起也就必然性了,各个地方戏的不同唱腔便会对所用拉弦乐器提出自己的独特要求。逐渐地,拉弦乐器便沿着为之服务的剧种独自发展演化,形成了不同品种各具特有的地方色彩和风格。6 u! l: K0 n- Z5 I! v" K
(2)二胡:南国的温婉缠绵1 I9 r/ c% k  o
    二胡是拉弦乐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最富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抒情圣手。主要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二胡的重要性和在乐队中的地位最为突出。二胡的使用很广泛,南方的许多戏,如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淮剧、粤剧中,都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北方人往往称二胡为“南胡”。
0 q. r: `/ \# D' r- K    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时的奚琴、都琴和胡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自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陈肠《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当时二胡为竹制琴杆,筒状琴筒,无千斤,是后世的雏形。现代的二胡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和琴弓几部分构成。全长76厘米,系马尾而成。此外还有千斤、琴码和琴托。
- R3 a3 x# H/ K! @2 E9 L% @    二胡的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这可能与它长期伴随着南国的音乐和戏曲得以发展的历史有关。
% n  \2 b- H. K; u5 M    二胡的音域一般在三个八度左右。低音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适宜于演奏低回的旋律;中音区明亮饱满,富有华彩,适合于演奏轻快悠扬的旋律。这两个音区是二胡最常用的音域,其演奏的强弱幅度大,风格性强,表情最为丰富,尤其适合于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其效果极为动人。
7 H; \- L  C1 V: r6 ?    高音区指第三个八度的音。这段音区的音量很小,即使用劲拉,也只能听到干涩、紧张甚至尖锐的音,音量还是不大。) h# F2 U7 v1 S, t4 `
    二胡内外两根弦的音色不完全相同,政弦脆亮圆润,内弦柔美浓厚。明快奔放的旋律可多用外弦,而哀婉缠绵低回的旋律则宜多用内弦。
1 y0 U9 g7 ]4 y& C/ x# |    中胡是中音胡琴,它在乐队中是连接二胡与大胡的桥梁,虽然也能独奏,但效果不太理想。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 G, T8 h1 O  J* P
    它首先在广东音乐和粤剧中使用,担任主奏乐器,故也称“粤胡”。高胡的音色清澈、透明,穿透力强。低音区圆润、柔美,高音区清脆、晶亮、有光彩,适合于演奏抒情、活泼、华丽的旋律。: z# w( t! V: s& m9 Y- L- G
    二胡独奏的音色比较浑厚结实,擅长于表现沉郁、幽婉、低回之绪;高胡的发音比较明快圆脱,适宜于表现思念、渴望、温婉缠绵之情加上它那富有弹性的音响、如歌的旋律,有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荡魂的美。8 S$ b1 n# @( D: K5 j& O
(3)京胡:北方的高亢激越
( M( Q- t) O, H) {8 m; {" a; ~    京胡体现的是北方人的粗扩豪放、高亢激越,是通过北方的代 表戏剧京剧影响到京胡的。3 z/ c3 E; t3 j7 \7 ?& D  }
    从起源上说,京胡亦来自胡琴,是胡琴发展到后期的一个分支.在乾隆五十年左右,随着昆曲的衰落和京剧的形成,胡琴在为京剧伴奏,积极适应京剧唱腔与风格的时候,经过乐工改制而逐渐产生了京胡。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门,还有蒙蟒皮的,而且用的是软弓子(不张紧弓毛),这与那个时候的京剧均以高腔演唱有直接关系。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到了本世纪初,为了不断降低音高,以求行腔的圆润,京胡的形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琴杆、琴筒逐渐加长加粗,声音也变低变厚,变得较为圆润。到了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品种也就很丰富了。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白竹京胡、罗汉竹京胡和凤眼竹京胡等;从音域上说,则有高调京胡、中调京胡和低调京胡。
) L2 M: {5 h0 S; w; s5 K6 g    京胡的音色清脆、明亮、纯净、圆润,出音灵敏迅速、干脆利落,既可表现高亢激越之情,亦可表现沉痛哀郁之态。其发音稳实、集中对劲,穿透力强,极富表情效果。高调京胡筒子较小,发音亮而实,多用于伴奏高亢激越的唱腔,能对唱者的嗓音起修饰、陪衬和弥补的作用。低调京胡筒子较大。发音苍老、纯朴,多用来为二黄、反二黄的唱段伴奏,能加强抒情的力度,突出吟咏低回的效果。中调京胡筒子适中,发音最富于京胡特色,兼有高调京胡与低调京胡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和音色特征。1 h- V* O+ |5 A, ?( s
    由于京胡是伴随着京剧产生和发展的,所以,京胡的音色直接与京剧唱腔的特色有关。京剧体现了十足的北方人的气质:粗旷豪放,高亢激越。而由京剧所孕育出来的京胡,则自然成为拉弦乐器中最能体现北方人高亢激越的抒情风格的一颗明星了。
7 p5 ?$ {0 R1 T0 |9 ^% U(4)板胡:西部的喷亮阔远3 j+ ], H( M* _: H, x( S% Q
    板胡体现的是西部的嘹亮阔远,这种特殊的音色和风格,是伴随着当地戏曲而逐渐形成的。
% K, g' @& W( {) j2 A- G    板胡亦来自胡琴,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名。明末清初伴随着梆子腔的出现,由乐工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 W- S! M# j9 T0 l* ]2 `. e( K
    板胡的独特音色主要由琴筒产生,它是板胡的共鸣箱。琴筒的壁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它的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殊音色。琴筒大则发音低沉浑厚,琴筒小则发音清脆尖细。琴弦用丝弦或钢丝弦,丝弦发音浑厚,音量大;钢丝弦发音则较为干净、明亮,泛音清晰。不同品种的板胡音色也很不一样。高音板胡琴筒较小,使用钢丝弦,故发音高亢、明亮、尖脆;秦腔板胡和山西板胡琴筒较大,又多用老弦,故音色低沉浑厚、音量宏大,适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独奏板胡和中音板胡琴筒适中,只是前者多用钢丝弦,故音色宽厚柔美、晶亮圆润,能奏较多把位,表现力比较丰富,是最具板胡特色的乐器。后者多用老弦和粗老弦,故音色柔和;从地域上说,北方多用高音板胡,其音调高亢激越,属于北方人的风格系列;西部用中低音板胡,其音调嘹亮阔远,热情奔放、强劲明朗。板胡的舒阔、明亮、辽远的音色与风格,归根到底是源于西部高原地形上的旷漠、舒展、辽阔的地理环境,西部人的精神气质。
. {; e9 @' M# Y(5)坠胡:中原的粗扩热烈/ r" [# I3 \/ W
    坠胡也称“坠子”、“二弦”,是说唱音乐“河南坠子”的主要伴奏乐器。清朝末年,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小三弦,但随着这一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弹拨的小三弦与演唱者的拖腔不能紧密配合,于是有些就仿效胡琴,在小三弦的外弦和中弦之间穿上一支马尾弓(保留里弦作共鸣弦),作为拉弦乐器使用,称为“拉三弦”。随着演唱的音区和音色的显著变化提高定弦,增加音色的明亮度,于是又把“拉三弦”的蟒皮面改为桐木板面并去掉里弦,便成为今日的“坠胡”。坠胡的形制与三弦相似。琴杆用红木、花梨木制作,长90厘米,与三弦杆相似而稍短,指板较宽。20年代末,天津艺人王殿玉在坠胡基础上,又加长琴杆,加大琴筒,琴筒改为铜制,制作出雷琴。与坠胡比,其音量更大,音域更广,音色更接近人声,更富模仿性和表现力。实际上,雷琴就是大型坠胡。
# N, a: j4 l  \( Z  I    坠胡的音色粗扩、奔放、热烈、浑厚,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低音区发音厚实、粗扩,略带沙哑,呈本色型的人声效果;中音区明亮饱满,音质最好;高音区稍紧张、纤细。
7 S- k$ b4 e! d* n    坠胡的代表作品有马光陆编曲并演奏的《新春乐》、曾和耘独奏的《浏阳河》、 陈宝洪演奏的民间乐曲《凡字调》。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0-2 08:35 , Processed in 0.11907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