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吴松岩演出《探阴山》,作为开场戏本来是平常演出,难博彩声。但因为他嗓子好,便赢得叫好声一片。这彩声吸引住了在边幕聆听的一个人,他就是要在当晚与金少山合演《捉放曹》的谭富英。
6 ?) b$ A5 t/ Y: U q: V$ O# d
; \' s: u8 J) l0 ?" t* Z7 B 吴炳璋回忆,谭富英在边幕听到我父亲一唱,赶忙来到化妆室,跟金少山说:“三舅,头里唱《探阴山》的花脸,怎么那么好的嗓子呀,他是谁呀?”金少山一乐说,别着急,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z% A# \4 O% K1 N# v
, h8 G8 j2 ~8 p4 u: g, _
卸妆后,吴松岩来到化妆室见师父,金少山一指谭富英说,叫师哥。因当时谭富英的班社里有个演员嗓子不亮,跟他配不上,谭富英就跟金少山说,能不能让吴松岩跟他配戏。金少山答应了。吴松岩就这样搭了谭富英的班社。
- h9 M) ]/ K. I4 G" |5 [ P% k' m2 {8 b/ j! A
结缘戏剧大师谭富英的班社,让父亲吴松岩有了新的演出平台,更给了年少的吴炳璋难得的锻炼与学习机会。回忆起自己当年的一次演出经历,老人依然感激前辈们对自己的鼓励。! J: T1 s) L8 M% p% q
: m% e- R v2 \6 o6 S* _ 有一次,吴松岩唱《乌盆记》的调场,给下场戏作剧情概要的介绍,中间有一段很难的部分是吴炳璋伴奏的。后来,快散戏卸妆时,吴松岩拉着他找到谭富英的琴师赵济羹。作为左手琴师,赵济羹在京胡界名声很大,如雷贯耳。吴松岩恭敬地说道:“赵先生,这是我的孩子,您得多给他说说,他还不成。”赵济羹一笑说:“你让我给他说,我甭说了。你看他头里拉的都是我的东西,还说什么呀!”回忆到这里,老人开怀大笑起来。% R* h3 E# O, Z3 |! y5 s2 o! Y' Q: H
/ ^+ R1 x$ E$ [7 i) R1 j( u
初露锋芒; u- q9 J4 K4 @, K) F& l
4 r2 T) P( A7 d
在吴炳璋眼中,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是由业余琴师向专业琴师的转变。1941年,吴炳璋时年15岁。吴松岩看到儿子真心喜欢京胡,就托人让吴炳璋拜耿永清为师。耿永清当时是京剧大师郝寿臣、杨小楼的琴师,六场通透,名重京华。
$ x3 E6 f5 C% M( j9 _$ L/ H2 j- U* Y& h( A7 Y: C0 b
吴炳璋说:“那时我15岁,拜师后就到耿老师家学习胡琴和昆曲。我在票房伴奏中遇到了问题,就会跑去向师父请教。这就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
1 H, F" k5 x/ b! `4 S9 D: j; E% s4 Y
除此之外,吴炳璋还常向同门师兄学习,相互切磋。他向师兄王瑞芝学习余(叔岩)派老生的唱腔伴奏技法,向师兄何顺信学习张(君秋)派的伴奏技法。后来,还有幸向京胡大师徐兰沅和杨宝忠学习京胡演奏的技艺技法,极大丰富了自己的演奏技能。4 q, ]5 @; V/ e* A% L* R* G
. y, z( b, }7 W; k% G2 L& e
当时正在上中学的吴炳璋,一直兼顾文化学习与京胡研习,还常随父亲到剧场演出,边学习边实践。直到考入大学,吴炳璋也未曾中断琴业。但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使他身体越来越难以应对,直至患病不得不休学在家。也正是因此,吴炳璋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起京胡艺术,开始了专业琴师之路。
$ T0 z( X, ]% ~. }% P( j! n
* V! w3 i" f$ p1 B+ C; O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那时的吴炳璋已经为丁至云、杨荣环、李崇善、贯盛习、李鸣盛、王玉敏等京剧名家伴奏,在当时的京剧界才华初露。那时,杨荣环跟随马连良剧团演出,吴炳璋为杨荣环操琴,在天津、沈阳、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巡演。
3 x& p. g. |- v2 w: X* `
, T$ I$ f5 f! G8 _8 M) U( ]( Q 有一次演出,大幕拉开,乐声响起,热情的观众便为开始叫好喝彩。给乐声喝彩,在京剧演出中并不多见,非常难得。吴炳璋问身旁好友:“这是给谁叫好呢?”朋友说:“反正不是给你叫好。人家是给李慕良叫好呢,肯定是把你当成李慕良了。”李慕良是当时给马连良操琴的京胡名家。' _) H4 \" s- y! D7 D: T$ t
4 j- q, }% C/ B6 n; R$ @( ?
观众的喝彩大大鼓舞了年少的吴炳璋,令他很是兴奋。虽然自己不是李慕良,但演奏得到了观众认可,让他很欣慰。
3 t& H$ M7 W& w5 H! Y+ M, b0 `" i. G& x1 m
在从业余琴师转为专业琴师的过程中,吴炳璋有幸结识了京剧大师贯大元。贯大元是谭派老生,新中国成立后,他要出山演出,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琴师,有人便将吴炳璋介绍给他。当时很多年轻一辈的演员常去贯大元家听他说戏。吴炳璋给贯大元吊嗓子之余,也为这些演员伴奏,同时也得到贯大元的亲自指教。在此期间,吴炳璋迅速成长,琴技得到进一步提高。1 @ v4 u( e# S2 v# C
7 f7 y1 B# b' A" Q 吴炳璋深得贯大元的喜欢,贯大元又把他介绍给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名家王瑶卿。王瑶卿在给学生说戏的同时,也经常给吴炳璋说戏。就是这样的宝贵经历,让吴炳璋对京剧老生、旦角的戏路非常熟悉,以至于在把握不同风格的伴奏时能够得心应手。
- F4 O0 q; r; p7 a2 g
+ R A4 c' c' w' N/ K 吴炳璋说:“虽说当时未正式拜贯大元和王瑶卿为师,但这两位大师对我特别好,边吊嗓子边说戏边实践,在我从业余琴师转变为专业琴师的过程中对我帮助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