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 N1 Y( A* M2 w: P1 [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 J) K8 Z% C6 D. l3 q# P 无家对寒食,
- g5 l# s7 r! `; v! Q 有泪如金波。/ _$ M6 P$ D! q' ]& A
斫却月中桂,* \6 _% [% U: Q, b6 q( l
清光应更多。
9 `0 h9 t' ^& z, Z$ I" a& S0 M 仳离放红蕊,+ G( l H- |' Y9 |
想像颦青蛾。: k* _, z- B: w7 B
牛女漫愁思,
5 z0 T ~0 K- j" w' I* Y3 B( Q 秋期犹渡河。' \4 m# Y' A! i& ?7 s/ M* f( `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5 I5 O% M1 [6 n. h. j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5 `5 I6 {% I! C. C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0 Q# V$ Q2 w! R( c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若水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若水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
p5 S/ ]* ], f 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1 \1 H* o0 ?: S( G0 X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
) x& L* ]3 u M( t5 i 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 ~0 w/ `; `5 [ ]" D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N. C) w& E3 n# x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
% q1 p; T9 h9 S% _5 n+ k5 E9 t《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Y9 n2 e2 q2 ?/ P$ U) ?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 c" N7 Q- `+ E8 Q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V I8 k# u2 G! V. I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
) M1 w2 I5 M9 r7 Z. K9 ? “仄仄平平仄,) G0 D) V6 c: y2 u
平平仄仄平。
0 }* h- x, {1 Z2 v 平平平仄仄,: R F8 P" g. q
仄仄仄平平。+ |& s( M$ H( |
仄仄平平仄,7 ^3 e E, p% S; S" ^- B0 b" O z2 a1 M
平平仄仄平。4 i, ?* d8 n7 L! n, N& J: l( s
平平平仄仄,: v0 y! j1 C. q' }! m4 e
仄仄仄平平。”4 O. p. u0 @" M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
: t6 U- H) o4 r( k/ V* Y8 z “平平平仄仄,
; V& g/ w6 p9 C3 U- M1 A 仄仄仄平平。
1 s% m0 }, h7 C4 @/ o& z" C 仄仄平平仄,) f, i" @) v3 g% P$ m
平平仄仄平。
' V' W& ^; h) X3 q 平平平仄仄," W1 C9 a) e. Y5 E
仄仄仄平平。
: {. G2 ~: s2 z6 T4 N 仄仄平平仄,
# ~% S5 z; M5 I 平平仄仄平。”; {; e/ b7 L0 J
仄起的格律一般为 ; S2 J/ R2 n( `
“仄仄平平仄,
P" w3 K, y: S' C, k3 g8 ~ 平平仄仄平。
5 R. I4 h2 Y' M3 g 平平平仄仄,
" A) u$ T4 ~* O9 w 仄仄仄平平。
; ]: e8 P! x. l3 N+ x6 z2 z 仄仄平平仄,% B, {2 p3 v" W2 w& o; f3 @( S
平平仄仄平。* a. q" _0 x9 w" c7 j% c" ~
平平平仄仄,6 f* n# x" p$ J4 ^ I0 A; C
仄仄仄平平。”0 O) B0 @ P/ o8 u1 E5 J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 ;2 Z6 E3 L( S7 i$ U w3 ~
“平平平仄仄," ?" i2 ?+ e& r7 A9 b) u$ F6 n+ P
仄仄仄平平。 J+ P$ u5 h4 U* E
仄仄平平仄,8 O5 f+ f) v- [) N$ u" i% G2 q* I
平平仄仄平。
/ y: w, M( F! ]/ w, y: _ 平平平仄仄,2 Z, A& m0 [" J( b! ~2 k6 ? |
仄仄仄平平。
4 K I* @3 U1 D' ?6 b 仄仄平平仄,/ u3 Z; x P+ b5 M% A
平平仄仄平。”
5 g* E. j" G1 V& c) p2 C4 }2 c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t: @5 y, t0 i' y; H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