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叔同《送别》歌没有写好 夏超 虽然李叔同的《送别》歌,我不仅听过唱过,而且模仿着填了多首新词,但是我的心中始终认为它的词没有写好。为什么说这首歌的词没有写好呢?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李叔同的原作。李叔同原作如下: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说李叔同的歌词没有写好,是因为它里面存在以下十一处毛病。 第一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存在说话啰嗦的毛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长亭外”和“古道边”这两个表明送别地点的词,用一个即可,没有必要两个一起用。 第二处毛病,送别的季节选择错。李叔同这首词的主题是表现好友分离时送行者的内心凄苦。为了营造凄苦的气氛,送别的季节毫无疑问应该由春季改为秋季或者冬季。读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如果李叔同送朋友的时间是春季,你这样改不是胡扯吗?”要是有朋友这样问,我的回答是:“李叔同这首词中写的可能不是他经历过的真实生活情景。因为如果我没有记错,载入史册的一次李叔同送别友人的往事发生的时间恰好是冬季。” 第三处毛病,离人的出发时间选择错。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古代远行的人出门时,十有八九会选早上。只有到邻村串门者才会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才走出家门。 第四处毛病出现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中。如果问这串文字是什么意思,我敢说每个人的回答都是:“本该朝夕相处的知交因为分居两地过着孤零零的生活。”我认为李叔同心里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问题是,“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字面上有这个意思吗?我认为这十一个字中存在词不达意的毛病。 第五,“一瓢浊洒尽余欢”里存在歌中人行为不当毛病。读完这七个字以后,我的心中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太阳都要落山了还用瓢饮酒,远行人准备披星戴月奔赴他乡吗?走夜路不怕遇到土匪吗?天下有这样的出门人吗?” 毛病六,“尽余欢”的说法错误。因为知交即将分别的时候,两人的心里不会有欢乐情绪。 毛病七,写作时间没有交代清楚。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这首词只有写在送别现场的时候才可以说“今宵别梦寒”。 毛病八,春季说“别梦寒”不好。因为春季天气温暖。如果把送别季节改为冬季则没有这个问题。 第九处毛病,“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存在以下三个错误。错误一,“问君此去几时来?”中的“来”字用词不准确,应当改为“回”。错误二,问朋友几时回来的写法不好。因为根据生活经验,这个问题的答案,送的人要么不问已知,要么对方都不知道。错误三,“来时莫徘徊”五字意思令人费解。 毛病十,“问君”问错。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全文内容来看,这首歌不是以向离人倾诉别情的口气写成的。 毛病十一,最后一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中的“惟有”二字用错。这两字的正确写法只能是“可惜”。李叔同把“可惜”写成“惟有”是鬼使神差的结果。 读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夏超:“你说这首歌毛病连篇,为什么它还能传唱到今天呢?”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因为李叔同填词的时候,选择了一首旋律优美的好曲。”如果有人理解不了夏超这句话,请去听一听《五环之歌》。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对九泉之下的李叔同说一句话:“弘一大师,您把作品写成这样,不觉得辜负了广大听众的厚爱吗?” 我认为,能够准确表达李叔同心中离愁别绪的送别歌,不是他的《送别》,而是我的《送别朋友歌》。不信请往下面看。 送别朋友歌 夏超 无言中,送知己, 走到路口后, 心里不舍双脚却, 不由自主停。 为啥不,继续送? 因为猛想到, 送得再远两个人, 都有分别时。 眼望着,离人背, 往日两个人, 举杯畅谈的情景, 浮现脑海中。 人皆盼,和好友, 欢聚在一堂。 可惜志同道合友, 聚少分离多。 二〇一八年四月三日 初稿 二〇二〇年三月三十日 次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