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从合作伙伴看张国荣后期的创作状态, f! n& [! V/ P2 H' L
. k6 L+ ?, o% v& L7 ^$ q2 M
林夕,香港90年代以后,产量最丰影响最大的词作家,也是张国荣在音乐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没有林夕, 张国荣音乐生命的后半生将不可想象,同样的, 没有张国荣的林夕,艺术生命也是不完整的。张国荣曾经不止一次地夸赞林夕的才华, 林夕也曾这样形容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很自由。可能因为我比较了解他,所以写歌之前都没有太多的沟通,我就自己写,写完后刚好他也很喜欢。我觉得这就是缘分,也不是说开会研究这首歌要打开什么市场之类的,都没有!我们合作得很好。与我合作得比较有默契的一些艺人,比如王菲、张国荣,就是写彼此喜欢的东西,特别是张国荣,当我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也是会喜欢的。” “所有的歌词,其实都是我自己很自由地写的,因为没有限制,我才发挥得好。” “对我来说,张国荣的离去意味着我写某种东西的机会永远都没有了,我很难说明是哪一种东西,当时写作的时候就像在一个没有边际,没有岸的海里游泳一样,这种体验在他逝去后就没有了……某些艺人会给我一些生命力,有这种生命力在,我就可以写得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个人不在,那一部分的生命就永远失去了。” 在张国荣逝世一周年时,林夕说:"你离开后再没有机会帮你写歌,就好似我身体一部分失去,好似左右手没有了右手,有我一定留给你,不会写给他人。”+ }# Z+ ?- J+ Q7 C6 t
8 |: L- [- n3 P4 m+ f 张国荣与林夕这种类似子期与伯牙一般的知音情谊,因其中一方的消失造成了另一方精神世界和创作生命中的一部分永远的虚空。这种令人神往的合作关系挖掘和塑造了后期的张国荣的高格调,没有林夕,张国荣日积月累的艺术能量不能那么好地发挥,一首好歌需要好的词、好的曲以及词曲之间的配合,张国荣和林夕在一起,因为心灵的默契和彼此的欣赏使他们的合作迸发着灵性的火花,通过这种合作,也使我们了解到张国荣音乐生涯的后半期的一种创作状态,即自主和自由,这也是理想的真诚的艺术创作的状态,这个时期的张国荣,实践了他复出时提出的,唱喜欢的歌,做喜欢做的事的想法。所以很自然的,张国荣最有价值的作品集中出现在他的后半生里。
& x8 C! s, c& a( U$ X. H $ [ z5 _9 W o) g6 u5 a' N
谈歌曲创作似乎仍不能脱离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歌曲的创作不同于纯音乐的创作,虽然一般情况下曲的部分也有相当的表现力,但还是需要歌词赋予歌曲以内容,只讨论曲的创作,会让人误以为张国荣在创作时,只是孤立地写曲,事实并非如此,从与林夕合作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张国荣信任欣赏林夕并与他长期合作,因为林夕写出的也是他喜欢的,这恰恰说明了张国荣对歌曲内容是有要求的。唐奕聪(作曲家)也谈到过,“每作一首歌之前,他都会把歌曲的中心思想构思好”。2 Z# ?. [+ ~& R$ q
9 e$ K( a1 I5 I* i( j9 D* | 林夕曾在访谈中说,“张国荣成为殿堂级人物是在复出之后”。我认为这是与张国荣复出后对自己音乐上的要求有关的,对比复出前后两个时期的张国荣音乐专辑,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原创性。告别乐坛之前,张国荣唱了很多改编自的英美日流行歌曲的粤语歌,复出之后,他再也没有唱过一首这样的歌曲,除了偶尔翻唱英文歌曲外,专辑里几乎清一色是本地新创作的歌曲。当然这也和香港乐坛人才和环境的改变有关系,但我们不能否认张国荣在其中的坚持,在复出后,他所坚持的这种原创精神还反映在,他亲自担任专辑(演唱会)的制作人(监制),控制专辑(演唱会)的整体风格和品质,这依然是创造性的工作,虽然在本文中,我不打算就这个问题做过多陈述,但作为张国荣来说,这个方面是他作为一个歌曲作者的身份值得关注的外延。0 G/ z- l$ _$ f/ G% u
8 o. ^& _/ S2 ~/ _- }8 q 五、作品分析
) o9 o/ ]( x! ~ R" D 3 i/ K$ d+ n5 O. Q4 ^' K/ u$ E
1.想你
- R6 G: H4 f* A* H
. w4 y& U7 A, B9 ?- C3 |8 i3 e 张国荣的处女作,却并不稚嫩,其实张国荣发表的作品质量整体比较均匀,包括这首想你,乐思清晰,节奏鲜明,流行性很好。
* F& V# M6 \7 K4 j" N1 W8 {3 L 0 M2 { Y5 A: D1 [. f; K& H6 ?( t
2。由零开始、风再起时7 q: {& S0 A+ c. ]
9 O, x, r$ _ f1 L' q
这两首歌都是为张国荣告别歌坛所做的,但相比较而言,前者叙离情,后者抒别意,前者娓娓而谈,后者激烈一些。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歌曲也都气韵流畅,“由零开始”的调性稍复杂一些,“暂别远去,远去找那自由再冲刺”一句有一个临时的转调,然后又回到原调,这样一个变化为这首歌增添了色彩。
! _9 Q8 q6 d, l- i
# P+ G4 u" j+ M; z6 o' K2 B 在我看来,“风再起时”最特别的地方是竟然在1993年被童安格重新填了国语歌词而翻唱过,作为一个曾经写过那么多优美旋律的一个创作歌手,一个几乎从不唱别人写的歌的人,竟然少见地翻唱别人的歌,而且是张国荣这个并非专业创作人的歌手写的歌,至今还觉匪夷所思。但这也许证明了一件事,“风再起时”是一首好曲子。
, V& t' M7 j Y9 I $ }7 j1 s! N8 a J J2 O, ?
3.沉默是金、烈火灯蛾
j! L6 u8 a& ~+ b. o# a$ I+ h% @
: s: z4 b$ ]$ y: ]& i& y6 ]1 \. F 沉默是金是和许冠杰合作的产物,作词的一方是许冠杰,歌词似乎以张国荣为原型,语重心长,作曲的一方是张国荣,唯一的一次以传统风格(五声音阶)谱曲,似乎向以擅长此道的许冠杰致意,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合作了一首经典歌曲,留下了一段乐坛佳话。沉默是金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也许中国人还是对五声音阶的歌曲更有亲切感。
; i6 s3 H d U5 T5 _: Q3 c- c
, D4 R* x) R; H7 ?2 p7 M' w 烈火灯蛾也是与许冠杰合作的歌曲,但是风格是张国荣式的,旋律线条很细致,也许是因为流行性稍差,所以并不如沉默是金那么出名。: P) }, N6 h: ~* g! A- v
3 n) A1 V* S( `
4.有心人& [( y9 T' a; S& N. v9 E# v4 S; d
0 L4 z8 b* U8 X' S
电影金枝玉叶2的插曲,金枝玉叶1的主题曲“追”是一首广受欢迎的获奖歌曲,很多歌手都翻唱过,在拍摄金枝玉叶2的时候,张国荣为这部续集亲自写了一首插曲“有心人”,这可能是张国荣写过的最美的旋律了,林夕的词让这首歌锦上添花,它两度获得最佳电影歌曲的提名。2 b' V# U6 a! ^
: G( |# w* }$ f8 @7 E- y 这首歌分为色彩对比鲜明的两部分,前一部分徜徉在低音区,仿佛夏夜晚风中的暗香浮动,而后一部分忽然冲高,明艳如雨后新鲜灿烂的阳光,这是一首音域跨度达两个八度的歌曲,前后两部分各自运行在低和高的八度区,这样出来的感觉就是,荡气回肠。它真的很美,美地自然潇洒,美地耐人回味,有如神来之笔,仿佛能让人感觉到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缕幽香。% `: c: |( q0 P- |! V) F
, _# U) f) j) z+ R v6 H
5.红颜白发、忘掉你像忘掉我" H+ ?/ K& o7 s5 E: D- q! n
# z+ n. R% v2 A n2 X! B: X
白发魔女传1和2的插曲,红颜白发是张国荣第一次为电影写插曲,然而一鸣惊人地得到了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奖。这两首歌其实是姊妹篇,红颜白发是属于卓一航的歌,忘掉你像忘掉我则是练霓裳的心声,张国荣为这两首歌的结尾设计了同一个乐句,这两首歌同样地缓慢悠长,气息连贯, 起伏跌荡,这样的旋律非常适合剧中刚烈执着的爱情的悲剧意味。
3 U' w; k! d- `3 j! F' Y. j6 c; \8 {
/ A: r# g' t* M8 m. `9 ~3 ~ 6.关于电影夜半歌声的三首插曲(旧文略作修改); s8 _+ |* g* z. e, a( Z# q
- Q* L) O+ u8 M% B2 Q
夜半歌声——这首歌的曲式可以称为两段式,“依偎你心门”一句不但是前后两段的分野,也是上行五度转调的过渡句,除结尾句,前后两段的乐句基本相同,后一段运行在比原调高五度的位置上,这五度的差别不仅造成了听觉上的暗明的对比,也因此为乐曲注入了动力,引领情绪由低沉向激动变化。 / J: K* j/ Z$ p3 u w) o. b& w# E
" j- v3 P5 d3 g2 B6 R! M 第一句“只有在夜深”是关键句,全曲的音型基本上同它是一致的,全曲的旋律基本上是将第一句进行下行模进形成的,如果“只有在夜深”是一个动机,全曲就是在对这个动机的丰富中展开的。值得一提的是结尾部分,这首歌唱了两遍,第二遍加重了语气,然后走向结束,不但没有回到原调,而且有些出人意料的是,也并没有稳当地结束在主音上,而是落在三度音上,因此有了一种心潮难平、余音绕梁的未完成感,这样的手法并不鲜见,但是妙的是用在这首歌里非常之合适,有点儿意思了。
N! Q3 F8 H4 u( \: A
/ V- F- `: G; y; v 夜半歌声从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可以称为工整简炼,气息连贯,转调平滑,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在旋律的设计上,既有下行的模进也有上行的转调,造成了一种起伏跌荡,心绪难安的形象。在旋律模进的时候也注意每句略作变化,并不刻板,因此很有细节美。
8 X' _$ I, L8 y
) ?! v2 X8 e$ S4 P% M2 ]# j 深情相拥——如果我没有记错,这可能是张国荣唯一一次写的三拍子歌曲,用一种类似圆舞曲的节奏描摹甜蜜厮守的时刻,他写得很好,流丽而富变化,升5音的运用赋予这首歌西式的色彩。
' F/ c& y$ P% a4 I, z - ^1 O3 M. O. y) ~, O" m! z' n
一辈子失去了你——同前两首歌相比,这首歌旋律复杂而多变,抒情咏叹性更强,在曲式结构上看,第一句“一辈子失去了你”是一个陈述式的引子,象一声叹息。引子的作用一般是开宗明义或引起下文。在这首歌里,第一句的引子就是拉开戏剧帷幕的手,之后开始一段悲歌,从“你任我憔悴”开始,转为起伏变化较大的中段,从这一句开始,突然来了一个增五度转调,如同冷风突袭,令人揪心,然后转回原调,但仍然按捺不住,因此最后又来了一个四度转调,在激动难安的情绪中结束了这一段,歌曲又回到第一段的悲歌中,最后在坚定然而悲哀的语气中走向了结尾的悲鸣。
* l1 S% T( d4 E. D" q. ~8 v R0 G5 { " |+ K" u4 S, P! h, o; d
这三首歌曲风格更为统一,从内容上看,不但“夜半歌声”这一首是宋丹平的郁积的感情的倾吐,另外两首虽是戏中戏的歌曲,也同样照应着宋丹平爱情的乐与悲。从技法上看,三首歌虽然有不同的风貌,但具有一些共性,比如它们都运用了转调,用了很多5、6度的跨度较大的音程,也用了很多的半音,因此,具有一种西方音乐的调性色彩,也具有歌剧或音乐剧音乐的抒情咏叹性质,同时也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感,所以,这些歌非常配合整个电影的光影感觉,那是一种如古典油画般以红黄色为主的浓稠色调与90年代电影语言相结合所呈现出的特别味道。 1 c8 Q0 D6 D, H- Y9 K2 Z+ W
1 ~$ N1 E# U% i4 Q3 E9 @
在谈到插曲的创作时,张国荣曾说:“整首歌用上弦乐,很接近舞台上演奏的音乐,且没有古筝等中国乐器,目的是要配合整部戏的情节及色调。” “戏中的宋丹平是一个很前卫的音乐家,若编一些很中国调的歌曲,会很不协调。”“借鉴外国歌剧的唱腔,又全无敲击部分。”我认为他最后完成的作品很好地实现了这种设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