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09年度“恩斯特·冯·西门子国际音乐奖”颁奖典礼在慕尼黑室内音乐厅落下帷幕。26岁的中国作曲家杨琳获得“西门子国际青年作曲家音乐支持奖”,成为有史以来获得此奖项的最年轻的作曲家,同时也是第一位中国青年作曲家获得此殊荣。 西门子国际音乐大奖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是每年一度经过众多国际资深音乐家评审选出的奖项,其中包括西门子大奖及3个作曲家支持奖,以奖励对音乐事业有杰出贡献的音乐家,有音乐界的诺贝尔奖之称。2008年获得此奖的是著名德国小提琴家安娜·索菲·穆特,今年获得“恩斯特·冯·西门子国际音乐大奖”的是现代音乐先锋代表人物———85岁的瑞士作曲家克劳斯·胡伯。有趣的是克劳斯·胡伯曾多年任教于杨琳现就读的弗莱堡音乐学院。对此,德国巴登州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得此殊荣的另两位作曲家得主分别是意大利作曲家弗朗西斯科·费力戴和捷克作曲家米洛斯拉夫·斯恩卡,他们和杨琳各自分别获得4万欧元的音乐创作支持奖励。 自1972年西门子音乐基金会在瑞士成立以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门子国际音乐奖的支持性资金将最大部分给了在现代音乐领域有所作为的作曲家、音乐团体及院校。2009年西门子音乐基金会总共颁发230万欧元支持大约100多项音乐事业,其中包括前一段时间现代音乐巨头拉亨曼的中国之行讲学计划和乐队作品在中国的首演。 西门子奖官方网站引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使一切消失的怒涛”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杨琳的创作特征。因为在杨琳的创作美学根基中,“消失”、“离去”、“走开”、或者“沉沦”这是其关键词。然而杨琳创作依据的并不是这位德国哲学家的世界,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她的作品“影的告别”引用了鲁迅同名散文的部分句子“远走,独自一人走入黑暗,不仅你好像被黑暗包围,其他的影子也一样。只有我独自沉入这个黑暗。那个世界只属于我。”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以最细腻的音高变化和独特的和声,辅以严格的材料和一个已消失的对位式的次结构。即便是在中间复杂节奏的段落,仍然能找到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抒情声音,其最后发展为高叠和弦结构把作品推向高潮。 杨琳1982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学习钢琴,1995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01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贾国平教授。大学学习期间,跟随贾教授学习,无论是对新音乐的观念,技术,还是对文化美学的思考方面,使她深受影响并给她打下了深厚的功底。杨琳现就读于德国弗莱堡音乐学院师从德国著名作曲家克内留斯·施威尔,在留学德国之后,她开始了新的思考,在最近的作曲创作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的是晶体式段落。她的兴趣从原来的“稳定化和已实现的事物”渐渐转向“过渡,运动中,通往那里的道路”。那里,正是实现一个“使一切消失的怒涛”的可能之地。 杨琳曾于2008年被挑选参加世界顶级音乐节慕尼黑双年音乐节的“作曲家肖像”项目,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曲家肖像音乐会”由德国著名作曲家亨策创办,每场音乐会挑选一位青年作曲家,并由其选定整场音乐会上演曲目,以此来推荐新作曲家、新作品,并向人们呈示其新的艺术与传统古典音乐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音乐会还通过主持人与作曲家的对话问答形式,来介绍作曲家的成长和创作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