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校歌 山岩岩,海深深, 地博厚,天高明, 人之尊,心之灵, 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十万里上下四方,俯仰锦绣, 五千载今来古往,一片光明。 五万万神明子孙。 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手空空,无一物, 路遥遥,无止境。 乱离中,流浪里, 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 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一九四九年钱穆先生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随后他为学校写了一首校歌,并请人谱曲后在校内传唱了几十年。那时还是五万万神明子孙,后来是十万万以至更多,原来是手空空无一物,校舍就是贫民窟里的几套单元房,后来建了校舍,办了研究所……当年结队向前行的青春学子,后来不但在香港,也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大陆,千斤担子挑了几十年。这首校歌除了收在钱宾四先生全集中,也深深印在前前后后在新亚接受过教育的男女学生的心中。 钱穆先生在一九二二,也就是民国十一年时候,还曾为厦门的集美中学写过一首校歌。这首歌没有收在他的全集中,在他所写回忆录《师友杂忆》中,也没有提及这首歌。但是可能是保留在学校的校史档案中,被研究民国历史的马建强先生发现了,写在《民国先生》这本书的一篇文章中。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 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 天然位置,唯序与黉。英才乐育,蔚为国光。 全国士聚一堂,师中实小共提倡。 春风吹和煦,桃李尽成行。 树人须百年,美哉教泽长 。 诚毅二字心中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这首校歌“师中实小共提倡”句不知有没有字误。好像有些难解。全歌总的精神,和二十多年后的新亚校歌相比,却有些“具体而微”的样子。 “诚毅二字”语出集美的校训“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校训是校主陈嘉庚先生提出的(钱先生在新亚制定的校训则是诚明二字)。 对陈嘉庚先生各种评价综述 周日升 陈嘉庚先生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的颖川世泽堂。1961年8月12日逝世于北京医院,享年87周岁。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被誉为橡胶大王的实业家,也是一位倾资兴学的教育家,更是被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与苦难的中国人民共命运的政治家 陈嘉庚是一位被誉为橡胶大王的实业家 陈嘉庚是一位倾资兴学的教育家 经闽粤军首领及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同意,于1923年10月20日批准为“集美和平学村”。 集美学校办学的基本原则及特色 ⑴教育学生爱国、爱乡、爱校。⑵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作出贡献。⑶重视培养学有专长,又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慎选校长,礼聘名师,资助优生。叶渊、陈村牧、叶振汉都曾任校长14年;鲁迅、蔡元培、马寅初、马叙伦、林语堂等都曾来校讲学;钱穆、杨晦、阮真、吴康、马瑞图等名家都曾来校任教。 ⑸重视建设。为教学和生活服务的各种设施齐全,宏伟的校舍外表、高质量的教学设施。 ⑹倡导“诚毅”与“勤俭”的校风。 集美学校有其他学校所没有四个特色: ⑴私人办学,倾资兴学。陈嘉庚在闽南地区办了73所学校,海内外合计办了118所学校。不同于北京大学(政府办的),不同于清华大学(教会办的)。 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式。与陈嘉庚同时代的教育家,有“南陈(嘉庚)北张(伯岺)”之说,但集美学校不同于张伯岺创办的南开学校,南开学校主要是小学、中学、大学——普通教育系统。 ⑶华侨学生的色彩很浓。1955年集美学校中学生有40班,学生计2094人,其中有侨生1128人;1957年集美学校中学生有76班,学生计3944人,侨生占41%。 ⑷集美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等五个层次,而且都办出特色,闻名天下。 4、集美学校发展的三个时期 ⑴从1913年至1949年是创办时期、发展时期、内迁时期的37年。开头13年是创办各类学校,中间10年稳定发展,后头的14年从沿海搬迁到内地,又从内地搬迁回集美。 ⑵从1950年至1978年是发展时期、困难时期、挫折时期的29年。开头12年有了发展,陈嘉庚去世后遭到很多困难仍维持6年,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的11年间与全国各地的学校一样受到很大的挫折。 ⑶从1979年至2006年是恢复时期、发展时期、创新时期的28年。头5年是恢复时期;八十年校庆(1993年)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成为闻名全省的重点学校,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学院及集美师范学院等五个学院开始组建集美大学;进入21世纪,有七所大学在集美文教区建校舍,嘉庚医院、嘉庚体育馆、嘉庚图书馆等大型建筑已落成。 5、陈嘉庚身后集美各级学校的发展方向 从1904至1934年的30年间,陈嘉庚以赚钱、培养人才、振兴中华为奋斗目标;1934年企业收盘以后至1961年去世,陈嘉庚带领华侨与全国人民一起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⑴1934年以后,集美学校的经费主要由陈嘉庚的族侄陈六使负责安排,1956年交政府正式接办。1934年以后的厦门大学经费,陈嘉庚请其女婿李光前负责安排,1937年无条件交政府接办。 ⑵1947年创办的“集友银行”及以后成立的“陈嘉庚基金会”,资金都不断支援集美各校的建设及奖教、奖学。 ⑶集美各校的校友,从全世界各地不断为集美各校筹备资金支援集美各校的不断发展。 四、被称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 从1904至1934年的30年间,陈嘉庚为了培养人才、振兴中华,经营工商业,赚了很多钱,成为“橡胶大王”的实业家;从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至1953年创办“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40年间,为国为民培养了很多人才,被称为倾资兴学的教育家;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61年因病去世的50年间,领导三千万华侨救国救民,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政治家。 1、赈灾救民 陈嘉庚自己记录的《生平(1874—1945)二十件事》(写于爪哇峇株的手稿,藏于集美校委会),其中有不少是赈灾救人民于水火之中:1911年(37岁)在新加坡成立“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被选为主席;1928年(54岁)被选为“济南惨案筹赈会”会长;1934年(60岁)企业收盘时,新加坡发生大火灾,组织“河水山火救济委员会”筹款四万元(为救灾款的半数);1935年(61岁)漳州泉州各地水灾,捐八万多元回国(死难十万人,后来国内11个省先后发生水灾);1939年(65岁)因抗日战争需要,募集寒衣及药物等物资回国救济。 2、反对满清 ⑴1909年(35岁)由林义顺介绍认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始了反对满清政府的斗争。 ⑵1910年(36岁)陈嘉庚与胞弟陈敬贤双双剪去辫发在“晚晴园”发誓加入同盟会。 ⑶1911年(37岁)辛亥革命时,孙中山于1911年10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旅途中,转赴英国,取道法国东归。孙中山到新加坡时,陈嘉庚支援路费一万元;孙中山回到上海组建新政府没有经费,陈嘉庚又支援五万元(为当时陈嘉庚总存款的1/8)。 3、抗日救国 ⑴1931年(57岁)“九·一八”事变时,陈嘉庚呼吁华侨及全国军民救国抗日。 ⑵1937年(63岁)“七·七”事变时,陈嘉庚在新加坡筹款募捐支持抗日战争。 ⑶1938年(64岁)筹组“南侨总会”,组织华侨捐款,组织华侨汇款(根据汇款数量,政府才能印发钞票),组织华侨购买公债,组织华侨捐药品、衣物、粮食、飞机、汽车、坦克、弹药,组织十几万华侨回国参战,又组织三千二百多名汽车司机回国服务,组织医疗救护队等等。 ⑷反对汪精卫投降。第二次国民参政会期间,1938年10月28日陈嘉庚提案“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通过议案时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闻名全国的“十一字提案”反对汪精卫投降。 ⑸抗日战争期间,陈嘉庚组织在各国的华侨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抗日经济制裁”。 ⑹1940年3月6日访问延安以后,陈嘉庚改变了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看法;1941年1月皖南事变时,呼吁国民党和共产党统一抗日,维护抗日统一战线。 ⑺1942年2月1日日军占领柔佛,开始进攻新加坡。陈嘉庚离开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亚,在爪哇改名为李文雪。 4、振兴中华 ⑴抗日胜利后仍继续培养救国人才,以后又反对国共内战。 ⑵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许多建设新中国的建议(如修建铁路);更关心领土和主权不能受侵犯,关于外蒙古问题及台湾问题,都曾提出严正的看法。 ⑶反官僚主义、反大跃进,并为1959至1961年的困难时期终日不安! 五、抗日战争胜利时陈嘉庚成为“中国三大伟人之一” 1947年蒋鼎文在美国发表评论,说当时中国有三个伟大人物:蒋介石、毛泽东、陈嘉庚。 六、天上有一颗“陈嘉庚星” 1964年11月9日晚上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行星,1983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把它编为“2963号”,1990年3月11日正式命名为“陈嘉庚星”。 ————摘自厦门集美中学校园网 集美中学历史变迁 1918年3月 创办中学与师范合办,校名集美师范学校。 1921年2月 中学与师范、水产、商校、小学等合办,校名集美学校。 1923年10月 集美学校设立集美永久和平学村。 1927年3月 集美女子师范部改为女子中学。 1928年2月 集美各校改部为校,另设校董会,校董代表校主监察各校一切事宜。 1930年9月 女子添设乡师。 1933年12月 男女中学合并为中学。 1937年10月 中学迁安溪文庙临时校舍。 1938年1月 中学与各校合办,校名集美联合中学。 1939年1月 中学独办,校名集美中学。 1939年4月 中学附设战时民校。 1941年8月 中学高中部迁南安诗山。 1942年2月 中学分为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两校。 1945年2月 初中在安溪长康设立分校,1946年8月分校改为崇德初中,由当地人士 接办。 1945年6月 高中自诗山迁安溪文庙。 1946年1月 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8月)后,高、初中迁回集美。 1946年2月 初中在同安马巷设立分校,1947年2月分校改为舫山初中,由当地人士 接办。 1949年5月 解放战争时局紧张,学校提前放假,8月下旬部分留校教师与侨生疏散莲花山村。 1949年9月23日下午5时,集美解放。初、高中准备开学。 1949年11月 学校开学,中学发生"双十一惨案",高中迁天马山,初中迁珩山。 1950年8月 高中和初中迁回集美,两校合并,校名为集美中学。 1952年3月 集美学校由晋江地区划归厦门市领导。 1956年1月 人民政府对学校实行全面负责,并确认中学为福建省重点中学。 1962年9月 中学校名为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1965年1月 学校校舍大调整。 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2月 初中恢复招生。 1971年2月 高中恢复招生。 1975年8月 学校在杏林设立初中分校(1978年1月分校改为厦门十中)。 1979年6月 中学校名为厦门市集美中学。 1984年4月 福建省政府和省教育厅下文"同意将集美中学列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校名为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1996年8月省教委确认我校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 2001年省教委确认我校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 ————摘自厦门集美中学校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