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对一个人来说,应是青春年少而又青涩懵懂之时,于一本刊物而言,既能如此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正当是成熟稳重、年富力强之际。 从来到《中国公路》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2014年是杂志社成立二十周年,记得当时暗自庆幸:自己如能正式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届时还能赶上这十年一遇的普“社”大庆。韶华总易逝,青春最匆匆。转眼间,2014已近岁末,当看到社庆征文时,还真动过写点什么的念头,但转念一想,这么多5年、10年甚至更久的老员工在,哪儿轮的到我一个入职不足两载的毛头小子。 如今想来,这样的想法是多么不成熟,一位名人曾说过:“胸中有言当须发,莫到无感空抓瞎。”当然,那位名人就是我。 2013年3月8日,我来到《中国公路》杂志社应聘记者/编辑,之所以清楚记得具体日期,全赖当日是“妇女节”所致。经过笔试、初试,在最后的面试环节,我见到了杂志社的两大巨头刘总和梅总,能在应聘阶段就见到单位“一把手”,顿时觉得这是一家重视人才、尊重员工的好单位。 2013年3月18日,我上班的第一天,在走廊里碰到刘总,想着估计他也不记得我,就礼貌性地打了声招呼,可没曾想刘总却停下了脚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来上班啦,好好干。”简单地两句话,顿时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努力学习工作,尽早转正的动力。 经过4个月的试用期认真努力的工作,2013年7月,我正式成为《中国公路》杂志社的一名编辑。2014年1月1日,由于工作调整,我正式来到了服务区工作委员会一个与我所学专业、之前所从事工作几无干系的新行业。至今犹记得初来乍到时的那份期待与忐忑。期待的是,新成立的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忐忑的是,从未从事过采编外别的工作的我,是否能胜任新的岗位? 回想这1年,真的要感谢巨总和美女领导马健对我的帮助,巨总对待工作的职业和严谨、对待身边人的风趣和随和,都让我终身受用。马秘书长则除了在行业知识领域帮我尽快学习掌握外,还在思想上经常鼓励与支持我,很多工作都给我机会大胆去做。有了她的悉心辅导,我逐渐找到了应对新工作的方式方法,适应了新的岗位,干起活来得心应手、身心舒畅。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感动的人,我常常跟朋友说,来《中国公路》的这两年,是我北漂至今感动最多的:我永远记得上班第一天,刘总那句“小伙子,好好干”;也记得随巨总出差时,他的“有为才有位”鼓励教诲;不会忘记马秘书长在宁夏出差时那句“我没有看错人”;在得知我因办理报到而半夜23点多还没吃饭时,潘哥专门买来面包后的那句“哥怎么会让你饿着”;雷哥在担心我可能“走偏”时,严厉而又饱含良苦用心的“告诫”;在看到我编辑的第一篇稿子后,波姐的那句“玉奎,你没问题,肯定能转正”……这样的瞬间每回忆一次,内心就会涌进一股暖流。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感动。我知道,只要我一直在这里,这样的瞬间就会不断再现,我愿一直待在《中国公路》,只为心底那份感动。 最后,我想用一句歌词作为结语“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成就令人欣慰。”《中国公路》,我有幸抓住了你过去二十年的尾巴,更期待下一个二十年继续一路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