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 乔建中
- {6 O' a) a3 v* c/ Q r7 P, M5 Y1 G. C
主讲人简介: 4 H9 }' t" R( k, l# w v2 s
8 U1 S* f4 m4 ?6 A p' w/ p4 T* m7 ~ : B1 s5 q6 e& b0 U" J( Z
' Q0 O+ s, `* S; @ M9 }6 R
乔建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41年8月27日生于陕西榆林,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至2001年任所长;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瑶族民歌》、《土地与歌》、《中国音乐》等。
$ D! e# P# C9 ^9 u& D. i: i6 @* w* O- M: y) S8 Y( l
) `/ ]" }, I+ r% i) z0 ~
0 f3 V4 p2 J3 u9 n 内容简介:
% c; `. y( g2 x9 s' C* @! i) p0 l7 b# u3 ^1 `( y
$ i, [. e6 N4 o0 G* t9 { H9 A& V* q
9 R3 k' |: g: K. ]
生命需要回味,一位瞎子的一生会是什么状态?阿炳这位盲人,何以成了二十世纪响彻世界的音乐家?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广为传诵的《二泉映月》是如何诞生的?
. R1 N. d d, `, g+ X9 N T- W, I8 G3 F) v
" w1 E+ O' E0 C+ p$ Y' W5 ], f
8 C5 A. f$ ^- m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东亭,其父华清河。据说阿炳为其父与一寡妇所生的私生子,从小阿炳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歧视、漫骂充斥了阿炳的童年。两三岁时其母亲便因病去世,此时的阿炳跟随精通道教音律的父亲在雷尊殿道观生活。耳濡目染使阿炳从小就喜欢上了音乐。十二三岁的阿炳便能像大人一般边奏边唱在道观做法事了。阿炳二十六岁时,其父华清河因病去世,阿炳正式接替父亲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此时的阿炳也因患眼疾,一只眼睛不幸失明。三十岁时,阿炳离开了道门,以卖唱和演奏器乐为生。三十五岁时,他双目失明,从此开始了自己边走边拉、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流浪卖艺生涯。
2 \& u5 F7 `* k/ K; [, h' [8 e
: I% }6 m$ }- s; P0 [- b2 O0 p
O* s- u' ~' ^( o7 w1 X: F' L& M
& ~% ^9 U+ _ _' S 阿炳每天上街卖艺穿着一件破长衫,戴着一个断了一条腿儿的墨镜。有人便认为他是叫花子,其实阿炳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上的乞丐截然不同。后来为阿炳录音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杨荫浏先生在《阿炳小传》中写道:“他是纯粹靠演奏来维持生活,却从来没有做出向世人乞讨的样子。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他不争多嫌少。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高兴地奏唱着”。1950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年9月之前,他的音乐仅仅为当地的老百姓熟悉,阿炳几乎和所有人一样,并没有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三个月,命运之神竟然垂青了这位又穷又瞎的民间艺人。这时候,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安和来到了无锡,打算用当时国内罕见的进口钢丝录音机录制一部分道教音乐用于研究,顺便为无锡艺人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半,为阿炳录音的工作开始了。阿炳拉完第一首后,杨荫浏先生让阿炳给曲子起个名子,阿炳常时间没有说话,他低着头、沉思了许久说:“就叫《二泉印月》吧”。为了避免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的重复,再加上无锡有个映山湖,于是在杨先生的建议下就把“印”字该做了“映”,而成了现在的《二泉映月》。刚录完音的阿炳神情显得很激动,他抚摸着录音机聆听着自己的琴声,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阿炳无法想象,那细细的录音钢丝竟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 f- i/ @) r: s! s' P5 \# Y) ~7 i! M, Q+ {1 z+ a3 U
1 C9 z7 C: ^5 }. ]; |* U; Z v. B
- {6 l1 \/ z, e, t 录音后的第23天,已成了新闻人物的阿炳在无锡雅艺协会成立大会上表演节目,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出了,这样的登台演出,也是阿炳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那年阿炳57岁。1950年12月4日,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瞎子阿炳因病吐血而死。
- D* J+ c5 l Y! V8 R6 a. e4 O2 [& X D% A! \$ P5 h, N5 J1 }2 G
! {4 J- m) j |4 k; n, n3 e4 e. S: q+ w( j, ~$ E+ k5 s$ J/ _
1951年,阿炳的唱片出版后,立即轰动了全国;1954年,《阿炳曲集》也跟着出版,阿炳的音乐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飞跃了国界,成为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的演奏曲目。日本著名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朝日新闻》特为此发表文章《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S& n2 _4 e h' f6 y
, ^3 V! T9 n- M9 C' f1 _ & I& R5 q9 Q- ~ Q
8 w. p& p3 E* x5 T9 p _
阿炳的音乐,应该说是听不够也演奏不够。到现在所有的二胡界还承认阿炳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功力未必有人全面地超过他。他的作品,可以站到整个二十世纪所有大作曲家的面前毫不愧色,他可以代表我们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最高的水平。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是永远值得我们尊重的。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阿炳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等曲目,将一直会被我们欣赏下去、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充实着我们的精神。这就是阿炳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音乐家,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伟大的遗产。 # F: ?% [) \: u
$ a) ~$ ]/ Z4 t$ `, U% B
6 L! q, P: b&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