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b, Z4 m7 w$ q- ?* M
“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传承人:用炙热民歌唱出“昔与今”- M; z) P, Z7 T3 R
3 R0 ^( ~! O- l+ X8 t; E+ x 作者 胡嘉琛
4 v; ?" l) f! j3 R, ]4 v1 t, |% x
$ G- r) p1 k5 r, V/ Q “唱起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他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小伙儿。”在新疆尉犁县,人们乐于这样评价51岁的吐地·尼亚孜。
( B. R3 G `' D8 s
% a I2 I9 G2 `+ E 面对中新社记者探访,他欣然提出弹唱一首喜爱的曲目《穿越罗布泊》。他的手指轻快扫过都塔尔琴弦,一开嗓,中气知足,维吾尔语响彻房屋;情到深处时,闭目抬颚……观者不免被他的表演感染。. |. c- E( b" {) ]7 d
: i8 s, K1 H* Z( K
曲毕,他笑着向记者简述了歌词大意,并说:“这是几辈人传唱下来的歌曲,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以及克服困难,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现在看来,仍然觉得歌词很有感情。它饱含了人们的生活智慧和情趣。”
+ N- H) g3 p: X) `
0 Z! z$ Z' [" O: {: n# F' \0 C# h “罗布淖尔”意为“多水汇集之湖”,系今新疆尉犁县周围。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由讲述甜蜜爱情、生产劳动、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的民歌集成。其具有在相对固定的曲调中即兴填编唱词的特性。
+ {' d# Z# l; Z' x$ i+ y7 |& F$ ~6 J6 r# t5 p$ z
“我的父亲是木匠,也是一名民间艺人。记忆中,民间艺人总会在节日庆典、婚礼等重要场合表演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他们是受人们尊重的一群人。”吐地·尼亚孜回忆,幼时,自己总是拉着父亲衣角,央求带他去参加演出。
- u8 x! x1 z4 Z6 _
7 v% c! F; t( Y& ^5 \/ J 耳濡目染加之天赋显现,父亲最终同意吐地·尼亚孜踏上学艺之路,并授其技艺。“真正开始学习了,发现很难。口口相传的教授方式,就得师傅和徒弟都反复听唱。”这也让吐地·尼亚孜意识到老技艺需要新的“生存方式”。7 }9 O' X6 W% ?
9 T5 M/ p1 ~, ~- L9 D( [ “为了收录民歌,我会拿上笨重的收音机,骑着自行车赶到一些道路条件都比较差的偏僻村落。去了解民歌背后故事,并整理保存。”1993年起,吐地·尼亚孜开始身体力行地挖掘、整理着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 H* ^4 D, Z- H
$ V) Y* i7 i/ e 2008年,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吐地·尼亚孜同年被评为该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r ?. u, a: r: a( h1 B1 o
; ~; T! G3 |0 w/ x “保护和传承,都很重要。”他说,尉犁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并提供资金、场地等。至今,吐地·尼亚孜与同事挖掘并整理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40余首,录制并发行三套光盘。同时,他还培养出了40余名学徒。
4 }5 j; f E% V2 ?) O+ c5 m6 h4 h/ [2 e
“我也获得了很多机会,通过各种平台展示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我很高兴这样做,这会让它走得更远。”吐地·尼亚孜说,2021年他参加了在新疆举办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并与其他省份非遗传承人互学互鉴,收获很多。0 W( u7 X: x r/ b8 c$ V' C
; Z9 o+ ?# q' o) x% D6 t
如今,吐地·尼亚孜还与同事进行民歌翻译工作,并尝试新的民歌创作。他说,民歌有传统民歌和新民歌。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也有即兴创作等属性。时代在进步发展,除传承经典外,自己也愿意唱出当下的美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