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41|回复: 4

[作曲技巧] 初学者如何入门学习作曲?

[复制链接]

444

积分

2

听众

207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444
白顺坚 发表于 2019-1-28 22: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学者如何入门学习作曲?7 T* D, ?+ C& a! G( V5 g6 |
' H' Z, N  A. i
当今世界音乐流派五花八门,风格更是古今中外无奇不有,但绝大部分音乐所运用的作曲技法是相同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上手知识更加没有区别。本文就针对在作曲方面希望入门但尚未入门的同学浅谈一下相关问题。) k" N/ Z7 p& k$ z

4 ?% h2 q4 Y1 l2 P$ X" k: u- I( }4 J- u
一、乐理与视唱练耳
- f# K' [  G+ q& h
# s& [& ]2 b8 O6 n基本乐理是毫无疑问要首先掌握的,其内容主要是训练读谱、写谱、理解乐谱的能力。初学者应当选择一本乐理教材逐章学习,充分理解音程关系、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概念,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乐谱乃至理解音乐,而不仅仅是把乐谱当作一堆音符。
! n: {- m  y, L- e9 F0 \$ P) t& w8 E
有一种反对学习乐理的理由是有些熟练掌握某种乐器(特别是和声乐器)的人可以脱离乐谱直接创作,但这种情况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这样的创作局限于该人的演奏水 平,如果他不是一个能胜任各种技巧的演奏家,他的创作语汇将是很狭隘的;其次这种创作局限于该人所会的乐器,当他需要为自己不熟悉的乐器写作或者为大型乐队写作时就无能为力了;最后这种创作完全依靠个人记忆,当乐曲达到一定的复杂程度、精细程度时难免捉襟见肘。各国传统音乐(例如古希腊音乐、我国 民乐)都是由这种创作型演奏家编创、传承的,但如今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它的效率是低下的——对于个别人来说是捷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绕远路。+ q! ?+ V, R6 G; H) l

& V! _  l- C2 ]7 G* s另一种反对学习乐理的理由是部分原创歌手能哼唱出歌曲旋律,不用识谱依然可以一曲成名。世界各国的民间歌曲都是由或许连字都不识的农民哼唱出来的,那些民歌不但流传千古,而且充满艺术性。仅仅把目标定位于能哼唱出歌曲旋律的人可以无视一切音乐理论、尽情地去哼歌,学习乐理是多余的。但希望能像原创歌手一样成名则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歌星是商业化包装出来的综合性艺人,和音乐家或艺术家不能划等号,如何成为歌星不是一个音乐问题,本文不讨论。
" X( I. P" h& C/ K; D$ }8 N1 X7 _# v  D( _, r% I
还有一种反对学习乐理的理由是如今借助音频工作站可以直接在midi窗口写作(或录入)音乐,既不需要识谱也不需要了解各种乐器性能。这个理由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midi化的作曲在配乐等领域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例如汉斯·季默的作品就是在电脑上“弹”出来再交给别人去配器、排练,理论上作曲家并不需要识谱。在经费不足的游戏、电视剧或业余创作中音乐作品可能根本不进入录音棚由演奏家录制,而是直接在电脑里用软件做出音频,那样就更不需要借助乐谱和乐理知识。可实际情况是如果因此而跳过学习乐谱,就失去了阅读绝大部分音乐文献的能力,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和声、复调、配器等课程的能力,唯一的学习途径就仅剩下“扒带”,如此一来眼界就大大缩小了。如果对未来的发展要求不高的话并不反对这种做法,可以跳过音乐理论直接上手音乐软件。# F  r9 h; w/ X  D  m% I0 N
+ b( z" w1 W+ v+ J7 b
综上,我非常不建议初学者以任何借口逃避学习乐理。不过单纯的乐理不仅枯燥乏味,脱离听觉体验纸上谈兵也难以真正理解乐理概念,因此学习乐理最好配合视唱练耳的训练。视唱是指将乐谱上的旋律用音符名称歌唱出来,练耳则指把听到的音乐(一开始主要是单旋律)用乐谱记录下来。通过视唱练耳可以很好地把乐理知识与实际音乐联系在一起,从听觉上理解乐理,进而理解音乐。
$ D3 n& ^0 ]* r- W% X1 j* k  x7 n% X: H" q) u
视唱的训练很容易,只需要挑选一本视唱教材,在乐器(或软件)的辅助下逐一练习即可。练耳则未必能找到教师或同学来给你出题,因此可以从扒旋律练起——把熟悉的歌曲旋律逐一用五线谱以正确的格式写出来。在追求视唱或练耳的准确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体会到节拍、节奏、音程、调性这些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概念。; e9 ^/ D( E7 O: K& f+ p
3 O; y7 R7 D8 q, Z2 z* W% B+ b9 \
练习演唱或演奏的人也最好不要放弃视唱的训练,因为二者不能完全等同。演唱时注意力不会集中在音乐与谱面的联系上,特别是加入歌词演唱后,往往只是根据听觉记忆来表演,无助于巩固内心的乐理概念。演奏乐器则一般不需要在内心想象出音高,也无法培养内心的音高感觉。
  L- X9 t* B* \  t1 ?' K9 ]0 ^9 v0 C
通过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最终要训练的是一种能力:把读到的乐谱变成音乐;把听到的音乐变成乐谱。这两者(尤其是后者)是作曲家的必备能力。
( P/ K& m: j% f; w: U! U- S4 H, e# L& k" Y
最后说一下简谱的问题,简谱适合于在非乐谱纸上方便地记录单旋律,但其记谱局限性很大,多声部音乐则基本无法记录。如果没有特殊需求无必要学习简谱,想学的话在掌握了五线谱后稍微了解一下就能学会。
; [5 O3 _  ^/ K8 h& x- i$ K; v
5 X  ?" ?# a' H: r# S; M2 G8 t
9 j1 Y( \% g9 B! d  z% a- a9 F二、旋律写作$ b* C+ k6 ?1 t; D0 q2 f

( e) I, j/ w: \4 M. J1 ], e" m在掌握了读谱、记谱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旋律写作了。以往只能哼唱出旋律的人现在则需要把那些旋律记录下来。单旋律练习主要有两种:歌曲旋律和器乐曲旋律。你可以为一段歌词配曲,也可以凭空想象一首曲调。初学者只需要写一个完整的段落即可,没必要构思更大的结构。, w6 \: t2 u. Z: K! ^+ o2 D
) y' C; o  O6 n; u3 ?
初学者需要锻炼的是旋律的流畅、悦耳与完整,一般来说从对称、方整的结构开始(也就是所谓“4+4”、“8+8”)——旋律由长度相等的两句话或四句话组成,其中每句话又由2小节或4小节组成。旋律的每一句话都要听起来顺耳,特别是每一句话结束的落音需要听起来舒服(落音就像诗歌的韵脚一样重要),旋律的结尾要能稳定地停下来。
( V. C. |3 _' S8 S) G" S- C5 d. \  A5 Q) v
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在局部上或布局上去模仿任何自己能够模仿的歌曲、乐曲,初学者不用担心“抄袭”的问题,如果实在有哪个片段和别的作品太相似了就设法改一些音让它们不那么相似。形成自我的风格是作曲技法相当成熟之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入门阶段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模仿不等于放弃自己的想象力,相反,模仿写作必须加入自己的创意,要在模仿对象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否则就真成了毫无意义的“抄袭”。" h1 v1 y) x# F0 n

/ z6 q0 H" @0 }1 ?
( p- x: ]9 _* v* c5 c如果写出来的旋律自己唱了都觉得不好听,那一定要修改到好听为止。不要吝啬演唱自己的作品,要反复唱、反复品味,也许刚写完觉得很好听,第二天又觉得难听了。自己觉得好听也未必真没有问题,还需要多给别人听,特别是给专业的老师、同学听,让他们挑毛病,然后去努力体会、修改。哪怕一个音、一个节拍的改动也可以使一段旋律变得优美或拙劣,可以令其风格迥异——正是在这种细节的磨练中,才能诞生真正的艺术。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积分

2

听众

207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444
 楼主| 白顺坚 发表于 2019-1-28 22: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建立旋律的“线条”这一概念。旋律的上行、下行、徘徊、跳跃、起伏、停滞……在谱面上和听觉上都会形成线条轮廓。旋律的线条与旋律是否动听有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特别是在揭示旋律的结构时,线条这种有画面感的概念会让抽象的结构变得清晰易懂。例如一段旋律的前半部分倘若总是在几个音之间徘徊,它的后半部分就需要一次起伏来满足期待感;一段多次起伏的旋律需要在后期形成一个顶峰作为高潮……不过并非所有旋律都依靠线条上的美感来取胜,譬如有时候旋律主要以节奏来引人入胜,这时线条就可以非常简单。  Z6 D  n" P+ r  P( u# |  @# Z
0 J; I0 k6 f# m( K: J% N; m
在和声学习到相当程度之前写作旋律时不必考虑其和弦如何配置,只需要考虑旋律的轮廓、调式、调性、风格等问题。当和声水平足够高,不会对旋律写作造成束缚时就没必要再练习单旋律,而需要直接构思多声部音乐了。当然,那已经不是初学者的问题。, H9 m+ I0 _: }- ~( A: p

. A7 q3 T. R) W/ B! R' B5 s- S- g; i# p. i* A
三、和声
, h, F0 |$ Z# D, |+ `
2 v3 N. N) J2 o: B! h如今几乎所有音乐都是多声部音乐,只想出一段单旋律就能创作完整音乐作品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因此一定的和声知识无疑是作曲入门的必修课。2 \3 v  E2 X' x7 d8 ]
% ^9 q1 P# n6 {- l+ K( F
和声学是研究如何写作、分析多声部音乐的学科,我们这里说的和声学指狭义的传统和声学,或说“经典”和声学,其内容主要总结自古典音乐大师们的创作,并广泛存在于流行歌曲、影视配乐等当今的各种音乐领域中。此外还有很多别的和声知识,例如爵士乐和声、无调性和声等,这些“专题”学科都建立在传统和声之上,所以初学者暂时不必关注。6 C4 e% N% s4 S' P0 v, h2 e! X# H
7 K# A: F9 P1 L$ n& k* g
与旋律写作一样, 在掌握了基本乐理之后就可以开始和声学习。中国音乐学院内流行的“斯波索宾和声教材”并不值得参考,除非你打算报考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这本教材过于机械、教条, 几乎完全是一本应试教材而非艺术教材,书中的概念、术语有的已经过时或脱离国际主流习惯,不利于学术上进一步深造。包括这本书在内的大多数和声读物都是针对古典音乐作曲的,其复杂程度超过了很多业余爱好者或自学者的需求,因此不一定要采用。如果压根不打算学习古典音乐作曲,那么选择一本通俗音乐和声教材即可。即使专门学习古典音乐的和声,如果不是为了应付国内考试的话,也有远比“斯波索宾”教材更好的选择,例如库斯特卡和声学、勋伯格和声学、辟斯顿和声学等。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积分

2

听众

207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444
 楼主| 白顺坚 发表于 2019-1-28 22: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者首先需要学习所有常用的和弦。古典音乐理论用调内级别来标识和弦,流行音乐理论则用实际音高,二者只不过视角不同,本质上没有区别,选择哪一种都可以,最好两种都能掌握。3 ]+ i" h1 V) q, r
& _! E2 i- j! {  }
( _" }* C5 a, C4 A0 I
学会了和弦之后就要学习如何连接和弦,以及如何用连续的和弦造句以及为旋律配置和声、伴奏。和声写作更加决不可以纸上谈兵——尽管它需要大量的纸上工夫—— 而是要时刻从听觉上去体会,无论是聆听自己写的和声段落,还是分析别的作品的和声手法。一个地方应当用什么和弦不是推算出来的,而是像写作旋律一样通过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来确定的。虽然某些情况下通过和声知识可以去推算,比如给旋律配和弦的题目就可以根据旋律音来推算,但这种“讨巧”其实是南辕北辙,它丝毫无助于提升你的艺术水平,只是把你的时间浪费掉。
2 P4 s. r+ S' _: {! @2 g5 I& M% p: z5 ~! T  z$ r
随着和声的学习,练耳的内容也将从仅仅听出旋律扩展成听出和弦,在练习的过程中内心将慢慢形成和弦的听觉记忆。有时候无法辨认出听到的和弦,那么就先把构成它的每一个音分别听出来,再去组合、理解。" v8 W' r) @; L2 _$ J  P
# u, M, J( E9 D) }6 Q
为一段旋律写作和声之后,很容易就可以把这段和声变成伴奏。这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伴奏音型,也叫伴奏织体,以及一些乐器法。一般来说可以先从钢琴伴奏学起。织体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写作,也有一些教材会涉及相关内容。9 ^' @* B0 x2 ]
2 A0 j; O; o6 Z& q9 N2 p, L
当可以为自己的旋律写出和声、伴奏时,离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就不远了。
" a& G8 x; D7 _* p$ m6 @
# s" q) I! N5 ?" v乐理、视唱练耳、旋律写作、和声是几乎所有音乐创作者都要掌握的知识。音乐创作还有更多更复杂的知识,根据音乐类型、流派的不同,它们就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了。例如对于古典作曲家来说还需要掌握复调、配器、曲式等知识,而对于爵士作曲家来说则需要掌握爵士和声、即兴演奏、爵士配器……由于那些已不是作曲入门的内容,本文就不再进一步讨论。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积分

2

听众

207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444
 楼主| 白顺坚 发表于 2019-1-28 22: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创作完整音乐作品8 S7 t7 D% J3 m/ ^% }3 E

: P2 ]/ e+ U4 Q" @! j9 N9 n# _这里说的完整音乐作品是指制作出音频,而不仅仅是把乐谱写出来。初学者,特别是业余爱好者无论写歌曲还是器乐曲,找专业演奏者、歌手来表演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要得到作品的音频就需要掌握作曲类软件。即使自己本人是演奏家并且有录音条件,局限于自己的演奏乐器也会需要用到各种软件。
- c1 A% Q7 G" `) i! t
$ m+ X, S7 O( v/ r7 G3 l, f& E作曲类软件主要有三种:制谱软件,音序器和音源。制谱软件主要功能是绘制乐谱,它们大部分虽然都有回放功能,但和音序器比依然相距甚远,因此对乐谱要求不高或者不依赖乐谱的人可以直接在音序器里创作。当然,制谱类软件中写好的乐曲也可以导出midi文件或音频文件再导入音序器里进一步编辑。音序器,或称宿主、数字音频工作站,是音乐制作的主要软件。大部分音序器都会自带音源、效果器以及制谱功能,所以初学者仅拥有音序器已绰绰有余。音源,或称音色采样,则是虚拟乐器,在电脑中创作的乐曲大多都是通过音源获得播放效果的,制谱软件和音序器都可以加载音源。+ _4 B; X; C" v6 k( x  Y; Q1 A
: @; ]: F! K2 m+ l7 J  a  j% ]8 I
此外还有一种插件叫做效果器,可以对音频做出各种后期调整,完成音乐创作后会需要用它们来提升最终的音频质量。大部分音序器都自带常用的效果器,初学者掌握几种基本的用法足矣。7 _6 Y0 @' y, c1 }7 {- ^# {9 \8 q
& L* ?: |3 _6 A8 N% ~+ H
这三类软件(尤其是后两者)是在电脑上创作音乐必须掌握的,除了自己摸索之外,市面上、网络上也有不少教程可以参考。除了这三类基本软件外,还有很多跟音乐创作、音频制作乃至于音乐工程有关的软件,例如更为复杂的效果器、合成器、交互音乐软件等,这些超越了初学者需要掌握的范畴,有志于在音乐工程、电子音乐等领域发展的人会需要接触那些知识。2 C. P/ \% o7 W3 F* ^

$ x! v8 W8 o, B( Q& }掌握了作曲类软件的操作,有了旋律写作、和声写作的能力,离创作完整作品只有一步之遥。你只需要把旋律与和声用需要的音色表达出来即可,上手的方法依然是模仿与扒带,可以从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品开始。这个过程会涉及一定的配器与音乐制作知识,亦已超出作曲入门范围,所以不再讨论。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4

积分

2

听众

207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444
 楼主| 白顺坚 发表于 2019-1-28 22: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走上专业道路
- r8 k& _' U; D$ O/ S) c* I0 i  x+ f8 y3 y  `2 _6 q% K
走上专业音乐创作道路的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进入音乐学院学习来获得专业能力,这就涉及到报考音乐学院与选择专业的问题。% U/ y1 s: f% o

/ W& T" k& o& ]& H3 ]% p  x国内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或综合大学音乐学院大多设有作曲系,一般来说进入这类作曲系后学习的课程是古典音乐理论与当代古典音乐创作。虽然不教授通俗音乐,但掌握了古典音乐作曲技法后完全足以自学其它音乐,国内外很多影视配乐作曲家都是作曲系毕业的。不过这不表示作曲系毕业生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商业音乐创作领域,事实上他们大多数并没有从事职业音乐创作或干脆放弃了作曲行当。也许有一个原因是国内很多音乐学院作曲系与音乐市场基本脱离关系,其人脉是隔绝的。作曲系毕业生很难挤进商业化创作的圈子里,除非你私底下去结交一帮朋友或你的导师恰巧是商业圈子里的人。作曲系毕业生中热衷本专业的很多人会留在音乐学院中当教师,其创作既有面向学院内的“学术性”作品也会有面向社会的“商业性”作品,这些就看各人的选择与努力了。
7 Y( p) u- n7 t2 w6 o7 |$ Y
$ V  E) O1 M( r% p7 f9 N( T国内音乐学院里还有一些专业也可以很好地学习作曲,例如电子音乐作曲、流行音乐作曲、音乐剧作曲等,各个院校的设置不一样。如果古典音乐毫无兴趣则不建议选择作曲系,可以考虑这些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情况我不是很熟悉,不详谈。( e9 \3 \1 S* Q: A( E4 f0 o1 r
# s( {' A$ J& z2 `% w  l
外国音乐学院的情况各个国家不同,总的来说欧美的音乐教育水平、文化氛围比国内更好。8 j3 q8 G" m9 V! u
% \1 F' l! l9 @: z: s
报考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类专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这些素养包括上述的乐理、视唱练耳、旋律写作、和声写作等,具体参见各院校官方网站。自学者很难确认自己是否达到了考试要求(一般也难以通过自学达到),最好的办法是在音乐学院内找一个老师私底下上课,由老师来安排你的复习备考事宜。& W* }0 w8 d) x/ y

/ v2 M$ J" }7 O" j/ B在配乐、流行音乐等领域也有很多职业作曲家都没有进入过音乐学院,所以对音乐学院不感兴趣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摸索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来学习进步,并寻找机会去从事职业创作。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10 13:20 , Processed in 0.12775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