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学者如何入门学习作曲?
! K( G* m7 q5 t# y( N. p/ d
; ?) |& y5 I% Y0 l4 B4 h当今世界音乐流派五花八门,风格更是古今中外无奇不有,但绝大部分音乐所运用的作曲技法是相同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上手知识更加没有区别。本文就针对在作曲方面希望入门但尚未入门的同学浅谈一下相关问题。* O* R* {- o+ w( J8 S
1 E& G9 c; N( A& \: y9 E! _/ y
7 @) c/ F5 z/ M$ r- g一、乐理与视唱练耳
* W4 H7 b6 B7 k- h X( |$ p' R" r" n+ x1 N& s8 c
基本乐理是毫无疑问要首先掌握的,其内容主要是训练读谱、写谱、理解乐谱的能力。初学者应当选择一本乐理教材逐章学习,充分理解音程关系、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概念,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乐谱乃至理解音乐,而不仅仅是把乐谱当作一堆音符。
' F x9 {! V' o) I% q+ N1 R' l7 V- E0 a4 u
有一种反对学习乐理的理由是有些熟练掌握某种乐器(特别是和声乐器)的人可以脱离乐谱直接创作,但这种情况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这样的创作局限于该人的演奏水 平,如果他不是一个能胜任各种技巧的演奏家,他的创作语汇将是很狭隘的;其次这种创作局限于该人所会的乐器,当他需要为自己不熟悉的乐器写作或者为大型乐队写作时就无能为力了;最后这种创作完全依靠个人记忆,当乐曲达到一定的复杂程度、精细程度时难免捉襟见肘。各国传统音乐(例如古希腊音乐、我国 民乐)都是由这种创作型演奏家编创、传承的,但如今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它的效率是低下的——对于个别人来说是捷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绕远路。0 Y, M4 L* c! l0 q3 w/ ?
8 ^2 e3 |! o: N( W
另一种反对学习乐理的理由是部分原创歌手能哼唱出歌曲旋律,不用识谱依然可以一曲成名。世界各国的民间歌曲都是由或许连字都不识的农民哼唱出来的,那些民歌不但流传千古,而且充满艺术性。仅仅把目标定位于能哼唱出歌曲旋律的人可以无视一切音乐理论、尽情地去哼歌,学习乐理是多余的。但希望能像原创歌手一样成名则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歌星是商业化包装出来的综合性艺人,和音乐家或艺术家不能划等号,如何成为歌星不是一个音乐问题,本文不讨论。+ ]' E6 }. ?6 x: B9 W% r8 s
. k! p- d- F k
还有一种反对学习乐理的理由是如今借助音频工作站可以直接在midi窗口写作(或录入)音乐,既不需要识谱也不需要了解各种乐器性能。这个理由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midi化的作曲在配乐等领域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例如汉斯·季默的作品就是在电脑上“弹”出来再交给别人去配器、排练,理论上作曲家并不需要识谱。在经费不足的游戏、电视剧或业余创作中音乐作品可能根本不进入录音棚由演奏家录制,而是直接在电脑里用软件做出音频,那样就更不需要借助乐谱和乐理知识。可实际情况是如果因此而跳过学习乐谱,就失去了阅读绝大部分音乐文献的能力,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和声、复调、配器等课程的能力,唯一的学习途径就仅剩下“扒带”,如此一来眼界就大大缩小了。如果对未来的发展要求不高的话并不反对这种做法,可以跳过音乐理论直接上手音乐软件。) X7 g" L9 p8 H& M. H7 e
) [5 }& m1 s# E- [ z5 D( A综上,我非常不建议初学者以任何借口逃避学习乐理。不过单纯的乐理不仅枯燥乏味,脱离听觉体验纸上谈兵也难以真正理解乐理概念,因此学习乐理最好配合视唱练耳的训练。视唱是指将乐谱上的旋律用音符名称歌唱出来,练耳则指把听到的音乐(一开始主要是单旋律)用乐谱记录下来。通过视唱练耳可以很好地把乐理知识与实际音乐联系在一起,从听觉上理解乐理,进而理解音乐。: \9 z* C: V( S- r; H9 {
) B+ M) S3 F4 m视唱的训练很容易,只需要挑选一本视唱教材,在乐器(或软件)的辅助下逐一练习即可。练耳则未必能找到教师或同学来给你出题,因此可以从扒旋律练起——把熟悉的歌曲旋律逐一用五线谱以正确的格式写出来。在追求视唱或练耳的准确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体会到节拍、节奏、音程、调性这些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概念。 P* q/ H# y7 `6 L/ p8 T
' r' N4 I. n/ v练习演唱或演奏的人也最好不要放弃视唱的训练,因为二者不能完全等同。演唱时注意力不会集中在音乐与谱面的联系上,特别是加入歌词演唱后,往往只是根据听觉记忆来表演,无助于巩固内心的乐理概念。演奏乐器则一般不需要在内心想象出音高,也无法培养内心的音高感觉。
7 O2 c8 i& ^5 a9 e% d) h
: ] R- ^ V# X& X, x, |5 c( ^! l通过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学习,最终要训练的是一种能力:把读到的乐谱变成音乐;把听到的音乐变成乐谱。这两者(尤其是后者)是作曲家的必备能力。2 {1 q ~$ N7 o1 l& l
# W* e* [3 g2 t& h- c( f最后说一下简谱的问题,简谱适合于在非乐谱纸上方便地记录单旋律,但其记谱局限性很大,多声部音乐则基本无法记录。如果没有特殊需求无必要学习简谱,想学的话在掌握了五线谱后稍微了解一下就能学会。
0 {- c9 p. F9 ?) P- p
8 G0 y% s4 U+ m5 q( B) m# h, s5 U3 c
二、旋律写作% }2 |7 }" ?/ w9 V, ]- |
4 Z5 p" _. h3 Y) J6 e在掌握了读谱、记谱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旋律写作了。以往只能哼唱出旋律的人现在则需要把那些旋律记录下来。单旋律练习主要有两种:歌曲旋律和器乐曲旋律。你可以为一段歌词配曲,也可以凭空想象一首曲调。初学者只需要写一个完整的段落即可,没必要构思更大的结构。) H1 g9 O V* K
- ]/ a2 \% J; b初学者需要锻炼的是旋律的流畅、悦耳与完整,一般来说从对称、方整的结构开始(也就是所谓“4+4”、“8+8”)——旋律由长度相等的两句话或四句话组成,其中每句话又由2小节或4小节组成。旋律的每一句话都要听起来顺耳,特别是每一句话结束的落音需要听起来舒服(落音就像诗歌的韵脚一样重要),旋律的结尾要能稳定地停下来。
' e$ R; }4 l, A/ v: O
3 X- C. j% E& M: N- L6 M% v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在局部上或布局上去模仿任何自己能够模仿的歌曲、乐曲,初学者不用担心“抄袭”的问题,如果实在有哪个片段和别的作品太相似了就设法改一些音让它们不那么相似。形成自我的风格是作曲技法相当成熟之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入门阶段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模仿不等于放弃自己的想象力,相反,模仿写作必须加入自己的创意,要在模仿对象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否则就真成了毫无意义的“抄袭”。& R7 I% l) g* N1 T& H; d" D
% ^7 [* H7 o4 {: B
+ l# X" M: w+ `* o( s; I如果写出来的旋律自己唱了都觉得不好听,那一定要修改到好听为止。不要吝啬演唱自己的作品,要反复唱、反复品味,也许刚写完觉得很好听,第二天又觉得难听了。自己觉得好听也未必真没有问题,还需要多给别人听,特别是给专业的老师、同学听,让他们挑毛病,然后去努力体会、修改。哪怕一个音、一个节拍的改动也可以使一段旋律变得优美或拙劣,可以令其风格迥异——正是在这种细节的磨练中,才能诞生真正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