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3 Akai S1000(1988)
" g, a- Y0 z; M" _# I/ @$ x6 N& U加入了立体声& y3 @/ _: k; |8 a7 a1 H: U5 m% g
追随Akai专业级的产品S900,S1000有着大量让人惊喜的细节。S900是一款介于超级便宜的Mirage和超级贵的比如E-MU等公司的产品之间的中端产品。它使用起来很简单听起来也很好,销量当然非常大。然而如同当时市场上所有同类产品一样它有一个致命的限制,它只能支持单声道采样。今天立体声采样被视为是默认的,然而在80年代末,立体声采样会是一个奢求,因为这样会导致双倍的内存占用和至少双倍的loop编辑难度。7 D" C. I. p* t, u$ D
S1000完全引领了立体声采样的时代的到来,完全CD音质,16-bit深度,44.1kHz采样率。你可以连接最大32MB的采样存储器,实现各种高阶的编辑功能,比如自动looping,甚至是时间轴拉伸。
. ~. O' q+ p6 K& }( w保守的外观,大屏幕背光显示,带角度的控制面板和前置XLR输入,明显的,这是一款彻头彻尾的专业机器。在当时,采样器的价格开始变得现实,S1000一上架就是快五千美金。明显高过Ensoniq最新的产品,与同时期的Roland和Seqential的产品价格差不多。& T) K$ A+ l1 s
也许有点贵,但它却卖得比前任产品更好,迅速成为行业标准工具。尤其获得了巡演的音频人员的青睐,对于他们来说,坚固的做工和基于ROM的操作系统意味着它可以被信任,能让他们每夜的演出工作变得更简单。2 Y$ l1 R0 b! x
S1000几乎无处不在,它的文件格式也同样成为了工业标准。甚至20年后,很少有开发者在考虑发行一款采样器时不去考虑利用现有的宏大的S1000的音色库。& R3 e5 n% o2 X( U
今天看起来它一点都华丽,与最新的采样器比起来它也很难胜出,但是有可能你在80年代末期买了一台S1000,到今天你还在使用。 0 s' D; ?' d" ?8 \2 M$ R
& u( ]$ ~/ ~! R* P! l
6 I9 @4 k7 W1 s5 C) S, E
No.2 E-MU Systems Emulator(1982)
- W2 M' g( P! L; b8 Q, t某种意义上说让采样变得可以负担% r" [+ o& _) }7 }* ?- b
回到本文之前Mirage的配置。把它和Emulator的8-bit,27kHz采样率,128KB采样记忆对比,Emulator显得有点弱。更不用说Emulator不加JL Cooper的第三方改装的话完全没有filtering。实际上没有改装的话它都没有个包络线发生器。也没有一个释放模式。当你触发一个音符后,这个采样会一直演奏到世界末日,天哪!: A! W) L, L4 \- J5 |, `
显示屏看起来怎么样?好吧,它都没有显示屏。所有的编程都得靠耳朵完成。你可以loop和截取采样,然后每两个一组存到5 1/4寸软盘上。; U0 _) F$ @& S7 Z7 h
这样一台机器要花多少钱?令人惊讶的八千粒豆子(?)。考虑到当时唯一的另外一个选择要花几乎五倍的价钱。你就会明白为什么Emulator会让整个业界侧目。不考虑那些限制,没人听过类似这样的东西。然而这也意味着没人曾经尝试卖过这样的东西,所以早期Emulator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公司不断尝试准确理解音乐家们对这样的新式乐器所抱的需求的历史。 ( a- K9 N" S1 u) N. a1 s: G* t' T. w% m5 T
E-MU,值得赞扬的是,预测到内置的高品质采样乐器音色哭能够帮助Emulator的销售,迅速地建立起来一个更加出色的原厂音色库,其中很多声音直到今天都经常被听到。
. \3 W! w1 u" D' { B9 k/ TE-MU几乎是凭借Emulator在穿越未知地区,他们学到的经验让他们开发了先进得多的EII以及后来的EIII,更不用管那些从E-MU的创业史上收益的制造商们。就像Minimoog给未来的合成器定了基调一样,Emulator为后续的采样器都勾画了蓝图。一款真正的经典。
|* U4 |9 N& J, Z' C2 P9 K" s
. ]5 y- M2 {* t$ p5 e; x# m
" g; C% }# B9 E# N' vNo.1 Fairlight CMI(1979)% I, D9 o3 O" { C- o1 ]1 a
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 n' D1 v" L6 m1 X" F; l' A9 P- _1 A很难想象如果Fairlight在1979年没有面市的话,整个音乐世界会是什么样。这款乐器将整个世界带入了采样的世界,尽管,很奇怪地,采样是那帮研发者们事后才想起来的。实际上Fairlight研发的初衷是一款高端的合成工具,其中波形可以通过配套的光电笔和显示器抓取出来。
# R. I% W! d0 F' e, g, @, `* D然而,正是Fairlight的采样能力震惊了音乐制作世界,同DX-7合成器一道,统治了80年代上半个十年的声音。采样的配置非常惊人:16-bit,100kHz采样率, looping和resampling功能,所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高科技的显示器操作。
9 h/ `; _, O7 R( o然而,四万美金的起步价决定了这不是那些隔壁车库里排练的小孩们负担得起的设备。这是一款天价机器,客户也都是大咖,比如Thomas Dolby, The Cars, Prince, Trevor Horn等等。换句话说,那些人的音乐主导了电台,通过这种方式把Fairlight的声音(以及通过它的采样)植入到我们的共同文化认知中。
# |0 d# P$ r1 W$ y: q2 p8 z; A每个人都想要Fairlight,买得起的人纷纷签了合同。剩下的人就得等其它的厂商哪天把采样器的价格降下来。这事儿真的发生了。实际上,Fairlight的影响有一个很直接的例子: E-MU的Dave Rossum在1980年的AES show上游览时,目睹了Fairlight现场的表现,然后开始思考如何制作出一款纯粹为采样设计的机器,以更为便宜的价格在市场上发售。
# e8 @7 j/ e8 u. }. M5 T% j2 dFairlight这些年来也一直在进化,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最终它的地位会恰恰被受他影响而诞生的乐器所推翻。很奇怪地,事情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轮回。原版的Fairlight CMI,和它古怪的,有特点的声音现在被认为是复古音色的典范,而作为那些采样来源的真正的乐器早就被人遗忘了。+ X3 O" ~- N! o2 Q5 O0 }
现在的二手市场上Fairlight仍然被高价出售,但不是说你就是非买二手不可。横空出世一般,Peter Vogel,原版的研发团队成员之一,唤醒了沉睡的美人,推出了全新的30周年纪念版。现在是不是有人已经不淡定了?: t+ w0 n/ D5 R. @1 A* J
+ T5 }9 | F$ O! P, n% ]0 i: F6 a$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