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 o! a+ M6 F 其二,恢弘大气之美。从古丝绸之路开始,跨越众多国家,演唱多国歌曲,表演多国舞蹈,该剧演绎了2000多年时空变幻、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风情诗画。整场演出结构紧凑、节奏鲜明。交响乐气势磅礴,合唱、独唱婉转悠扬、悦耳动听,舞蹈艳丽炫目、美妙灵动,朗诵情感充沛、铿锵有力。整场演出如梦如幻,行云流水,扣人心弦。/ m. V) ~2 t. n. o' c+ v( e
. B6 _) a5 _, j. G
其三,细腻精致之美。该剧从文学剧本创作时起,就从每个字、每个音符、每个动作、每件衣服、每个画面、每件道具都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精益求精。每次修改,全部乐手的谱子都要调整。服装服饰细到每个演员、每件服饰,郑和的服装和配饰上下十几件,设计、制作与匹配并不容易;泰国长甲舞的头饰、项链、长甲一项一项研究制作,撒在演员身上的金粉从购买原料到研磨,研磨到什么程度的金粉在舞台上效果最好,都要试验定妆,直到满意为止。 Y0 p/ A+ m" T% b
$ ~ @* t( H- a g% Q) K4 I 其四,青春活力之美。该剧的“青春”,一是讲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对接,让历史焕发了青春;二是年轻人讲青春,表演者除交响乐团有老师参加、合唱团领唱是老师外,其余全部由学生组成,而且绝大多数是大一、大二的学生。青春人演青春剧,带来的是青春的气息和青春的张力。歌曲《丝路-青春》唱出了“丝路光芒普照大地的气魄”。舞蹈《郑和下西洋》跳出了中国力量,那种“让梦绽放”、“让爱飞翔”、活力四射的表演,诠释了“青年兴则中国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真理。 8 f) Q' o8 z& }& e7 M ! g) Y: F; Q# f+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该剧继承了盛唐“歌舞大曲”的体裁形式,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歌舞元素和外域的艺术元素,创造性地运用了歌舞诗画等综艺形式,是以舞台为课堂,以练、演、创为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链接,排练与实训为一体,专业与行业相契合,教学与科研并重,多专业综合实作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最佳载体。 " I5 t X. U$ f, m- H" j: _6 e( B9 ^" V: b" y, s: a+ ?; o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音乐注重了叙事原则,在主题音乐的引领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音乐形象,《张骞出使西域》在西洋交响乐中加上了唢呐、琵琶、二胡等中国元素,不仅表现了历史的厚重,而且表现了漫漫征途的艰辛和完成使命的愉悦;用多层次的音乐手法塑造了《郑和下西洋》的群体音乐形象;结尾的《千年之约》通常是用美声唱法,便于把剧情推向高潮,这次领唱的8位演员,4人是美声唱法,4人是民族唱法,结合完美,高亢嘹亮。此外,舞蹈运用各种舞蹈语言,通过不同的舞蹈表演形式,准确地体现了古丝绸之路向当今“一带一路”演变的过程及发展,《盛唐丝路花语》突出腰舞、袖舞的特点,轻盈之极,雅典之极;《单鼓舞》与孟加拉的《脚铃舞》同台欢跳,整齐划一,毫无杂乱和违和之感;《课桌舞》使用大量的街舞元素,寓意深刻,简洁明快,课桌安上无声滑轮,“会跑会跳”,突出了青年学子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群体形象。舞者与道具的高度契合,是《丝路-青春》舞蹈创新的典范。 5 h. Y$ `2 ~4 Q! V3 j4 W7 u5 ?1 L) n4 t D# W; Q* b
《丝路-青春》的演出启示我们,传承是根基,创新是生命,最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教育必然是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