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l; \' [# q" r R, g 许多歌剧创作不去思考如何把中国深邃的文化展示、推介到国际舞台,而是一味迎合西方人的审美,在歌剧创作中生硬地加入“中国式”元素,这势必将踏入误区。 4 O2 x: R% v9 A" C A0 c ! o2 A' C# M! m. X! Y 歌剧作为音乐王冠上的明珠,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其表现力之丰富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也无法取代的。因此,它的创作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近年来,我国许多中心城市都已兴建歌剧院,歌剧创作也几乎出现“井喷”之势。然而,艺术在于“质”而非“量”,中国歌剧尚缺少能以艺术高度在世界歌剧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原因何在? V$ [+ S& k4 ] h' f
9 _ k: A# `' r# s9 f* X' H" o# h 从客观上分析,歌剧属于西方文化,在欧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尤其是德国,几乎每一座大、中、小城市都有一座,甚至两座、三座歌剧院,它的存在早已成为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还不足100年,起步较晚,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与欧洲各国相比较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歌剧作为一门投资花费大,回报慢的艺术形式,往往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发展,国家级歌剧院有了较为稳定的来自政府的扶持与经济支撑,但在中小城市,歌剧的发展依然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另外,在“快餐式”的社会大环境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歌剧作为慢节奏的艺术形式,原本也是小众文化,在当代“流行”艺术的主流文化中颇显得势单力孤。2 b( c' V! c( a; R1 |& q6 l
" d% W: F w R4 B3 r8 }6 Z/ l) h: @* v 从主观上分析,主要症结还在于我国歌剧专业创作人才的相对匮乏。歌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创作人员的要求自然高于其他艺术形式。首先,歌剧作曲家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音乐创作能力,还要具备对戏剧剧本的鉴赏、掌控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文化修养。许多作曲家虽然在音乐创作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但在尝试歌剧创作时,仍会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剧作家也应通晓音乐,而我国专业剧作家队伍中,具备一定音乐修养,熟谙音乐发展规律并能准确把握音乐语境的人员也相对较少,优秀剧本奇缺也成为掣肘歌剧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歌剧是戏剧和音乐结合的产物,两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编剧和作曲家必须拥有互相融洽的协作关系,不能单打独斗。只有处理好中国歌剧创作人员在协作能力上的欠缺,解决好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才能统一音乐戏剧结构,创作出成功的作品。 8 }8 [- _$ G$ s0 [9 d ' D; F y8 u* t' j 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主观原因。许多歌剧创作只是为了赶上某一项目而写,这些作品缺乏长期酝酿、构思与推敲,更谈不上用心,这类“短”“平”“快”作品的泛滥成了当下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一门心思揣测什么样的作品能获奖,这种创作不可能结出成果。歌剧的排演花销不菲,动辄几十万以及几百万元,把这些未经推敲、仓促而就的投机之作搬上舞台,简直就是“烧钱”的行为。" ?/ v5 }1 |5 K4 h1 d0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