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07|回复: 1

[名家特写] 重复169次,这首曲子差点把听众逼疯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sina 发表于 2017-10-9 08: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复169次,这首曲子差点把听众逼疯
  w) D) ^9 _& n" M' V
) A: T1 m& j( m' I# y' k4 }" K. z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曾谱写过许多精致典雅的乐曲,比如《鹅妈妈》《镜子》《达芙妮与克罗埃》,然而他最著名的乐曲却是他晚年的作品《波莱罗》。3 ]* ^& h/ b! ?6 W5 r7 x- u: P
& y+ Q' |9 V1 ^: M  p( I" B. ?
  这首别出心裁的乐曲以不断重复的“波莱罗节奏”而得名。整首曲子长达15分钟,曲子的灵魂人物——鼓手要以同一种速度敲击同一个节奏重复大约169次。
- ]6 {. n0 i( X' ~& ^+ c4 c' f% i) I5 d
  全曲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在小鼓和铃鼓的固定音型伴奏下,一问一答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在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而且乐曲始终建立在C大调上,只是在结尾两个小节才转入E大调,但随即又回到了C大调上。* {9 a% ]7 K* {) ~! t% y

5 _* o1 o9 e8 ~" N1 |; k  这首曲子乍一听显得十分单调乏味,甚至曾有人称它为“偏执狂的作品”。因为乐曲从旋律、和声到节奏、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F) r5 P9 s  I  l& j* T8 s  D; u' h& N7 p: P/ L4 I/ Q$ ?
  拉威尔在自传中曾写道:“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且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给以强调。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了管弦乐队的渐强。”8 X3 @5 F/ u" @' M" O

' ~+ ^/ N3 K& V  “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是拉威尔为芭蕾舞而作的配乐。1928年《波莱罗》在巴黎首演。芭蕾舞表现的场景是在一家烟雾弥漫的西班牙旅馆里,舞蹈家鲁宾什坦饰演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彩。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捉住她,把她高高地举过头顶。( Z9 A/ S9 n, b7 y6 x0 p4 u

* h, U8 l1 T% C$ m$ `0 ]  据说,首演时有位听众抱怨作曲家疯了。拉威尔自己也以为一些乐手会拒绝演奏这首枯燥的乐曲,但没想到这首曲子很快红遍大街小巷,成为一代“神曲”,此后即便有乐手怕耳朵磨出茧子来,也得忍着奏完全曲。  K# V9 v3 {, l2 {- E& h4 A$ s
8 d' C& k$ B6 [. n$ z# X' `
  拉威尔曾被人称作是“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他的音乐就像是精巧的天文计时器,精确地指示时间。在《波莱罗》中,这种钟表匠精神被演绎到极致。或许作曲家自己也不曾想到,这首特殊的《波莱罗》后来成为了20世纪音色变奏的教科书式典范。他之后的不少作曲家,比如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都效仿此法,以变奏的技法,在不同的乐器间交接同一个固定旋律和节奏。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0

积分

2

听众

26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新手

闪月阁

积分
760
bakkey 发表于 2017-10-17 08: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谢谢楼主发布啊 ,我收藏了啊!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9-18 02:56 , Processed in 0.137908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