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65|回复: 10

[作曲家] 伟大的作曲家一览表

[复制链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audioapp 发表于 2017-5-18 1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德华·埃尔加 6 e8 D0 W" _1 M& V/ U0 Y
(Edward Elgar,1857-1934)
& \$ L3 S3 K: O" L' q9 V, S: n7 ^  M* C9 y
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真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等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k4 n0 D. `& ?4 ^9 A
( X& X; c8 [7 s# C
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d6 d' S, O6 p9 E

6 K- r4 ^1 q4 q) q$ r' {# R1 W2 V8 C: [; P
约克·奥芬巴赫
( k* X+ t( `' I* L" X#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 6 U# G3 y, ^0 @7 f" i4 H; a; J
4 `; }1 J, B- B7 A  D3 l  |
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4 K5 V$ C. _7 y7 q3 ~% P* o4 F& \
6 M1 V4 P4 ?& \* {
; L# g. M3 i" ~, j$ _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
* U- g# U: g8 K; u! Y$ {: q(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7 D4 ~4 t+ K& q' k( B& b2 f' {& q, s: C6 O2 z6 ^' m4 k" p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 c- X. I3 j+ Z# f2 _' a5 B- l! `
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 v" B" k- b5 Q2 Y! l) g# |1 X
7 g( q3 x/ `* ]) L* t3 _, B( e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 \5 }& _- ]$ }/ A, @$ [, V& `0 \1 V) \% l" b% R
8 B  c" A' O& x
贝多芬& l2 _/ K. e$ D. u& l4 P  W: N, q3 c8 Q
(Ludwig-van Beethoven ,1770-1827) 6 ^8 l4 N7 E; ~: \3 h

2 [) D' `. Q0 p' W/ V德国作曲家,被称为乐圣。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后又自然地达到一种接近现代主义地音乐格调。他的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对现状的不满。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户晓的作品有:9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5首钢琴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科里奥兰〉、〈莱奥诺拉〉等序曲,以及其他合唱曲、舞台作品、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 _  P- {, C8 c+ @( f1 s+ z' C

  j( h$ U; h  F& q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5 v' p0 t$ _5 M
# \, z, s& H$ J: ~3 J& u1 H% f: X) t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2 V( j8 X$ v, G" C1 {; N7 ^' [. F' A5 P/ e3 l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4 d& b  a- R2 L  `, w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4 d- _- b8 U1 I  T+ }
+ A$ X% n. f' b7 |0 g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_' Q" b0 @, I- Z+ Z7 f

% }/ b9 e7 e) W  w' K5 y" i* R* h" j-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8 S% _0 ^! ^9 ]5 ?% V, x6 z  x

: K2 }6 E! G6 ~# r- S# _" ~8 ?6 J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B  \$ G# e+ ]9 N) p1 w/ x  B; x
% d& J" ^: K: ?; E
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後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 B& e4 V& p8 M2 Q. K) {
) w4 X! Q' f5 I$ Q4 c7 M& T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4 `5 }/ `8 ^: I  k! B6 b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7-5-18 10: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7 Q4 A3 b& B% I& ~! I~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 i( T- p9 i# a  f% q: x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h( ^, |. ^3 A% J5 A0 ~2 k, B, H
0 M/ X* Z7 T9 P! p  Y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後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 s) A' D7 E$ |5 @
, B& H. J7 o- t, I9 H; C此後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E+ e4 i0 m0 q/ f- r2 {/ y; \0 F

; y# B5 Y* B5 P; J8 F# v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 M& P1 }  |# |% M' Q& W

" k% W2 X: O5 T*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w' Q) r3 p; F! K$ R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D# F: Y" |4 S; j9 f* q
/ J2 `* t: I$ l: k; |/ ]4 e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 q" G- Z5 z- S# T0 n
1 A# ]6 B; r, c7 }3 U3 ^( t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後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T3 @/ k& ]; i. U4 o* R

, }) @6 L! X2 d2 v# \/ j, L1 K6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E! K0 l2 E7 z: h; g

0 T( [" X! M4 _+ X1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9 C3 G% E' m/ S* D3 y

% @& C2 |1 Y" S% a+ i2 o  P* }~藏著热情的火山~* l- q- E. E( u& ^+ U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3 ?( {7 M" A4 w0 t$ r0 O' H" T* M! ?
% L( P1 h: U; Z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q$ r' b/ ~# ~
5 [. }6 p$ V. Q& e% v
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9 F: g# J6 }2 g7 W. A6 v4 v
3 p1 l' l8 u& z* z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L4 D1 R+ o% a2 P- c# B0 Z
自法国革命後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 N  Y5 H, ~8 M

% l1 Q  {9 d8 z- T. s) t. A9 a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D6 }+ X0 _$ o0 H+ f' @
- M! u% ^" Y6 H1 A- n. w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7 g5 o3 m/ K. Z1 |" E* N8 c1 g
5 \0 w* K8 f: F# b: W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r' v% K, \# y1 V3 ]  O
: q- C8 L4 q1 {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後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B) n% X0 B9 ~( I8 i

$ W, F# W% K! }! q6 }~乐圣不擅人间事~  Z$ ^6 V& w6 F  f. _3 m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後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k8 V# o3 Q- Q. l

# p  m- U: O- i0 w! C. `4 N& v5 k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 G. V! c1 N# Y% \
5 S( X2 I* l  ]( A$ E- w' E/ n& {3 M' d「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 ]- _4 e+ M/ B9 z
8 H# z1 Z3 q2 e; b3 m& f' l, H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 j, K: A) T: y5 _5 ?( G4 s3 y1 f9 b1 S3 `) N" o$ o; E$ ]
这是贝多芬最後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後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 w2 j0 |; G- P- M* |
4 ~' `- Z* N6 c+ B~最後的春雷响起了~1 i6 g% T% N$ C/ H3 X+ O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气。
; r7 t, M0 z1 @: l4 r3 |  H# b* f! o1 p8 i( Z* a; z% N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O' X1 [4 U  j( v) N

; A( E( g+ I3 ~# [. f7 H1 ^( I# E3 _代表作品: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 Z/ C- `8 ~7 P
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  s6 Y# p4 g5 q. I6 i8 j
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 A6 x8 B7 C/ T: R% V
A大调第7交响曲( I0 f2 q$ J4 ~# ?+ N9 M
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 [/ z% h$ {: E& q% R序曲〈爱格蒙特〉4 ^/ }; F9 i2 T, m2 `/ h
序曲〈柯利奥兰〉+ p. V+ j( r' g# X" Q
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f1 z0 K3 T! y0 D; u! u. Y) ~2 C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9 p3 E! H9 V/ {1 X; l: k- U5 B0 l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 J* d# H3 V2 g' U0 x% _/ [- I/ Z
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
. ^6 o% q( E& l7 p' `! ~3 R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
% t. i" ]4 h; B- E5 t( |5 S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
: P- P  l2 P9 F  `0 g3 {9 l6 }F大调第2号浪漫曲
5 H& m2 k. p1 w. u- ^7 V  x
# z5 S( ]" O3 u: U5 D3 d+ b" J1 O5 a& l4 a4 p; v& K
巴托克,贝拉6 {! |  x% P5 ~0 ?2 k2 G
(Bartok Bela,1881-1945)
& s' O, R: a; _& E* ^
2 K( _+ q! J2 I, v# d5 j$ s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奏自作钢琴曲。1903年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07年任该院钢琴教授。
" ?9 h5 Z% R8 e$ i
) r4 T+ L0 e& A# @1905年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达三万首以上。并对民歌的结构来源作了科学的分析,写了三部论著和数篇文章。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以民间特点为主,充满节奏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独特风格。
+ c( Z: m1 r% `/ I1 J% e3 l3 x
4 `9 h. y$ V1 V( h9 c# X* E  G主要作品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奇异的满大人》,乐队曲《舞蹈组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以及许多乐曲、钢琴曲。其生活与创作道路坎坷不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法西斯迫害,于1940年流亡美国,生活凄苦,精神孤独,终因白血病客死他乡。* n- v3 |# d) J! D2 l

* |' I" }' ~9 p3 m# l; o. t4 d3 B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7-5-18 10: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杰明·布里顿 2 ~8 f" z& P# J5 W# G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
1 p9 N. b( x9 N5 r+ U0 n! H2 M- D* V1 a4 Z- b! j8 J! G- C& C
英国作曲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 ,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
) X, S% m( b0 c$ J
; W* l. s& X+ z& q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主要作品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 h, U6 n' Q+ r7 V* [7 O% U8 h! ~3 q7 @2 y: r0 @2 }7 a& W
/ ~. T( q) x; Z" q5 ?( @* `  m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 k" i8 ]! B3 k# o" H+ M(Johannes Brahms,1833-1897)* t  s% J; z% x. I

( O$ M" n( Z  S尽管排行榜上只有三位不朽者,但另外两三位甚至四位也可以作为强有力的典范。对于瓦格纳始终存在着极为强烈的崇拜,而许多年来对勃拉姆斯的感情却是断断续续的:今天的半人半神,明天的不朽者,下个月可能是不够格的艺术家,接着又变成半人半神。老一辈的人会记得,50年前的学生们在音乐欣赏课上学到,在阶梯的顶端站立着“3B"--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从那以后莫扎特青云直上,勃拉姆斯则从公众的喜好中销声匿迹了一阵子,之后又重新升起。有趣而且也许意味深长的是,其他许多名字并没有被当作最高水准的合格候选人被提及。还有一位是海顿,有人会提到舒伯特。 ! T$ ^! L) R. q' J
! M& u) y! W! g8 B$ ]0 q0 J
过去的100年间,音乐评论界对勃拉姆斯的评价有很大的分歧,但今天人们一致同意他是一位超级明星。
2 e4 Y  m$ z) r1 n6 Q6 a- R1 t8 n& p9 w3 a4 X; ]* H) A' `
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同时也是本质上的古典主义者。面对过去,他崇拜贝多芬和巴赫。他相信常规的形式与结构,坚决反对瓦格纳和李斯特的反叛,以及他们所称的“未来音乐”。有一位批评家称他是古典主义火焰的维护者。有两个词进经常用在他身上:高贵和完整。他的音乐柔和,圆润,流畅。
+ p1 @- g: x/ }
- h2 Y1 Q" d9 J9 G2 ~. z) a勃拉姆斯创作丰富,他写下的许多乐曲在今天仍像一个世纪前那样广受欢迎。他创作了4首著名的交响曲。和舒曼一样,是德国歌曲作家舒伯特的直接继承者,作品大约200首。他也是短小抒情的钢琴曲大师,与舒伯特,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水准相当。但并非他所有的非交响性作品都很短小。他写了两首宏伟的钢琴协奏曲,一首极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出色的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他是最伟大的浪漫时期室内乐作曲家,历史上只有极少人超过他--贝多芬是个例外。他的室内乐杰作包括一首《a小调弦乐四重奏》,一首《f小调钢琴五重奏》,一首《b小调竖笛五重奏》,钢琴三重奏,以及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他的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被公认为当时最伟大的新教音乐。
! [5 R8 W( n; u% b, g; H( F7 M& N" ^% s( L6 B+ s2 N
他没有写过歌剧,也从未涉足浪漫时期重要的标题音乐。如果早50年与贝多芬同时出生,他会更舒适一些--实际上,他也许更愿意这样,因为他在交响曲上成熟较晚,担心贝多芬的阴影会遮蔽他,直到音乐界接受了他“早期”的作品(创作于近40岁到50岁之间)。有些人相信他是最有资格与贝多芬在交响乐的绝对地位上竞争的人--或者至少,他最好的作品应属于交响乐的荣誉殿堂。, H$ H" B; K! V

( c5 a# z- T5 }! N
' a0 }; m$ D% o' m& O/ j3 N马克斯·布鲁赫
: M8 O/ W  o# f- L' u8 g8 V, q(Max Bruch,1838-1920) 3 W$ m2 N5 |# x* r1 i6 s9 ?

8 \# \, j3 ]* q! X8 C3 p德国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显露出杰出的音乐天赋。十四岁获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奖学金,受教于希勒、莱耐克等人。1858年回乡任教,1865年起先后任科隆音乐厅音乐指导、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亲王的乐队长、斯特恩歌唱协会指挥。1880年任英利物浦爱乐协会音乐指导。1883年回国任布雷斯劳和柏林两地的音乐指导和音乐学院作曲主任。曾先后被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布雷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08年获普赫士功绩勋章。他的创作与德国古典传统一脉相承,并受益于对民歌的广泛接触和研究。旋律优美动听,充满激情,曲式严谨自然,音响效果美丽淳朴。写有交响曲、协奏曲、歌剧、清唱剧、室内乐等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首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和d小调)、《苏格兰幻想曲》、歌剧《罗勒莱》等。  b9 a  V4 O3 Q" d
6 d& l) K/ A1 C; x) V1 d9 M

2 `! ?/ O! f; @  x1 \1 g0 q赛谬尔·巴伯  V! Q2 x' C$ X+ J; c
(Samuel Barber,1910-1981) 5 S6 P( ^; G# i9 s

6 ^  S# d. O# I! s0 N( ~4 F' f美国作曲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曾在费城寇蒂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声乐作曲,1932年毕业后赴意大利深造。1944年在美国空军部队服役期间曾应约完成交响曲《献给空军》。1966年又作歌剧《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以庆祝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新歌剧院的开幕。曾两次获得普立策创作奖与罗马奖。1959年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8 `: G) o1 V# M
7 z# E, x( H1 j, ?作品富浪漫主义特色。主要作品有歌剧三部,交响曲两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协奏曲多部,以及流传颇广的弦乐合奏曲《柔板》和不少脍炙人口的独唱曲等。
7 z5 M: i+ Q1 f) y  K- Q7 u1 b: k( I0 C7 K* a" F* u

9 a, R  \; a  e2 G*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5 q3 o! D* a9 K9 v# q
(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 5 M. _# P7 i, A# m( Z* L1 G

7 v0 F/ I+ N. P俄国作曲家,从小就对科学和音乐同时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的专业是化学,1856年从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二十五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医学院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岁)《第一交响曲》公演前,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一方面由于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音乐老师和朋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
0 N2 t7 [4 l6 M7 ]
# o6 a% [& b1 s+ D5 z) |& L- ]他是“强力五人集团”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被称为“勇士”的《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和两部弦乐四重奏,为俄国民族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还有歌剧《伊戈尔王》(自编脚本)。在他去世以后,这部歌剧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
. e% @4 h! ^; h( H- H2 _; J7 y' a& }  C& O& [# \, u2 E7 y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 F+ d. V6 t3 g: T# y, ?; ~* ?
3 [" P' R1 R7 D1 r+ X' G+ F+ V4 r
+ _, j( h: D/ }, l+ e; O路易·埃克多·柏辽兹) [! w, i9 A) F# }( b  A
(Loius-Hector Berlioz,1803-1869) 2 H. H. f, h" ?3 g( z$ R, Z3 I

6 n2 s- x9 i7 ^法国杰出的作曲家。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医生家中,自幼酷爱音乐,但家庭却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医生,最后终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选择了音乐道路,后来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年轻时是个富于小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曾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法国七月革命时,走上巴黎街头高歌《马赛曲》,后又把该曲改编为大型管弦乐队与二重合唱的乐曲。同年,《幻想交响曲》的创作使他名声大振。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独唱、合唱与乐队),《哈罗德在意大利》(中提琴与乐队),《罗马狂欢节》(乐队序曲)、《安魂曲》(乐队与合唱)、《贝文努托·切里尼》(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传奇剧)等很多作品。但他的一生在贫困饥寒中度过,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 J5 C6 p* M% A, C; ?

# x8 K0 H- I4 B柏辽兹创作时力求创新,除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所著《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i. }0 D6 W" ], Y

" P' b0 Z' |8 j6 F+ F; n, G8 S. U  F8 ?0 p  Z5 @! }) f
安东·布鲁克纳0 k- Q# h: }" `5 d+ E# D( }  k
(Anton Bruckner,1824-1896)
5 |( x) x( `6 t4 D' Q2 l& }, i
; }- R1 _+ v2 d奥地利作曲家及管风琴家,生于安斯斐尔登,十一岁学习风琴和音乐理论,十三岁入教堂唱诗班,二十四岁任教堂管风琴师。作有九部交响曲和大批宗教乐曲,其中第四交响曲(《浪漫主义》)和第七交响曲颇为著名。其交响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显著的管风琴音响效果,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
/ b, {" u+ Z& B
) [" |5 m: C2 U: Q; t- }: |他不满足于一般的和声配器手段,而是借鉴新浪漫主义的成就(特别是瓦格纳的音乐),利用瓦格纳改革的纯外在特征:激情、处理的细腻和鲜明的配器手段,而不是通过诗、文学或造型艺术的题材起作用。其交响乐风格从贝多芬出发,复调方面从巴赫出发,同时还把交响乐的传统技法同古代众赞歌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些特点使得他与同时代的勃拉姆斯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不如后者的音乐有那么大的影响。近年来,好象已经过了时的布鲁克纳交响乐,又重新在音乐厅响起。严肃的作品使听众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在西欧日益引人注目。1 A- y! ?) ~( C6 n# Y% b
1 o9 d' q0 P8 P: ^- r1 `$ X
3 h7 \* F3 H* M! i& s  o6 g4 k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5 m! H5 @* y4 E' W* [" ?7 k9 c(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 9 F7 F0 C( o+ p. b( n
8 |! W8 b# R% y2 l7 c+ ~' X
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生于摩尔多瓦,自幼学习小提琴,对民间音乐有较深的研究。1879年曾赴维也纳学习音乐,布鲁克纳斯他的主要导师之一。回国后任中学音乐教员,1883年在贫病中去世,年仅三十岁。
2 s, F" k1 U8 ~6 u& l2 Z6 `" \1 ~4 F. v( W  h$ F( G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罗马尼亚民间风格和深刻的内容。他曾积极参加罗马尼亚争取民族独立的进步文化运动,被是罗马尼亚人民称为“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罗马尼亚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罗马尼亚新国歌就出自他的手笔。代表作品为歌剧《新月》、小提琴独奏曲《叙事曲》等。9 c5 O) H1 @6 H5 p) A+ z2 h2 B

* C: g6 I$ {9 v6 j: y  |3 X0 S; Q
文森佐·贝利尼" Z) i9 }( @) A' C9 g
(Vincenzo Bellini,1801-1835)
. f: o# M2 W, U  ^5 Y. g. p. D% r* e+ Q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亚的音乐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诺音乐学院师从辛加莱里学习作曲。作有歌剧《海盗》、《凯普莱特永与蒙泰古》、《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等十一部。其中以《诺尔玛》最为著名。
4 S; X# X8 \  s& d3 }9 H: p$ o. E+ x8 B5 f/ F
他的歌剧富含浪漫主义特色,尤以旋律的清丽婉畅著称(肖邦、威尔第在旋律写作上受其影响)。除《诺尔玛》外,《梦游女》、《清教徒》亦长期受到歌剧观众的欢迎。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5 r, [# \1 O1 a% D! a! ?8 y
1 W6 I4 E: V* u: `
. u5 c/ `4 o$ n2 t( N2 |6 O
乔治·比才 . |* u! U/ F% ?3 Z. s6 a! }
(Georges Bizet,1838-1875) : y  {9 S3 c, e' J* X

- Q. h7 D8 g  s1 D! E7 S. e1 q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3 k3 `9 s' h) j  |
3 M6 a: B+ h3 }$ r# \一、钢琴天才
0 S, E6 L% }% K, ?1 e4 h( _" p) J) ]6 B
比才也是一个音乐神童,他十二岁就开始作曲,然而更为神奇的是他的钢琴天赋,比才不仅能够视谱演奏钢琴曲,甚至能视管弦乐总谱在钢琴上演奏,而且在演奏中可以很自然地提示出各种管弦乐器的不同音色。这一超人的本领,在当时的钢琴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一次,比才曾当着李斯特的面,视奏李斯特的一首难度极大的钢琴独奏曲。据说当时比才视奏的曲谱稿纸有些不甚清楚,但他依然将原曲演绎得无可挑剔。为此,在场的李斯特本人对比才赞不绝口,称比才为当时欧洲的“最佳三琴手之一”(另外两位,估计非“钢琴诗人”肖邦和“钢琴大王”李斯特自己莫属)。* Y0 g3 {" _4 q& ^3 t8 F
+ d# |/ ]$ z, L  X
二、比才和萨克斯管8 e6 d- r$ E  C' h; c
+ R7 J/ ~4 U# v
比才是在交响乐队里使用萨克斯管的极少数作曲家之一。萨克斯管是一种介于铜管和木管之间的乐器,由它的发明者萨克斯(Saxe)而得名,在管乐队和流行乐队中总是一种受人喜爱的乐器。虽然比才通过自己的作品表明,当萨克斯管被正确使用的时候,其音质能够多么美妙,但是在交响乐队里,它仍然或多或少地是一个被排斥者。尽管如此,比才在萨克斯管发展史上仍然功不可没。
" J0 Q/ A" d% `" H+ _0 W# h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7-5-18 10: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6 D# m, n$ V& b: p0 i1 r5 Q
(Peter Ilitch Tchailovsdy,1840-1893)
5 G  j& s1 M2 W( v' V$ R( ?5 L; b4 ?" E" b( o; x7 _$ C
柴可夫斯基在小时候就是个相当古怪的男孩,且他怪异的脾气随着年纪日渐增长。他能夠把家乡圣彼得堡音乐盒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他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自然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日起有功,但也就在此时家庭发生变化,由于他父亲工作上的问题,柴可夫斯基和弟弟必须被送往寄宿学校就读。对柴可夫斯基而言,这无疑是重大的影响。 * j: ^: x8 Q0 t: ^- s) l
, B! E. k7 Y$ q
一八五四年,他们回到圣彼得堡再度安顿下来后不久,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又死于霍乱,对柴可夫斯基的打击更大。柴可夫斯基并未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最后只好在法务省当名职员。由于他性情古怪,大家就把最不愿意做的文书工作丟给他。最后他离开這份正当的工作,而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 足,由于他有盖世之才,成功並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最后他终于在莫斯科音乐院谋得一职。& l  [% f- m$ B

' a' ^5 E. A+ h. F$ Y一八八八年,他才真正写出伟大的作品(定之前的十年算是有些黯淡的),不过他在写《第五号交响曲》、《哈姆雷特》(Hamlet)交响诗及芭蕾舞剧《睡美人》(SleepingBeauty)时可谓信手拈来,灵感涌至。
9 |( [1 T; c: ^$ K$ g1 ?
: k' N7 p9 W  w- c2 m; S一八九三年他创作了最满意的作品《悲愤交响曲》(SymphonyNo.6[Pathetic]。$ C1 |% i3 |. p  S3 b0 D1 ]# x' h* f- X

  a1 V- N6 e, W. F% F8 L" |柴可夫斯基承认在写作此曲时是感于心、发于声,作曲时几度泫然泪下。当时在圣彼得堡并没有受到热烈的喜爱和接受,但我认为这是想当然的,毕竟这首曲子的高超境界只听一次无法心领神会。同年十一月他虽然知道霍乱正猖獗,他还是从水龙头倒了一杯水就此生饮。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六日,也就是四天之后他就撒手西归了。他早期的交响曲并不非常出色,但其他一些作品如《天鵝湖》、《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序曲》及《第四号》、《第五号》及《第六号交响曲》则是贯通古今、雅俗共赏的好作品。如果你看到題名为「柴可夫斯基之夜」的音响会,你大概可推想到两件事。第一,你将在音响会中听到《1812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或《天鵝湖》,很可能还 听到《第四号》、《第五号》、《第六号交响曲》的其中一首,说不定还有一小段《胡桃夹组曲》。第二,音乐厅一定挤满了人,因为自从柴可夫斯基写这些曲子后,它们就已在观众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一向以美妙的旋律和华丽的和弦及戏剧般多彩的管弦乐著称,如果你是主流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则这些大概就是正中你下怀的音乐。
' y7 P$ H* t" A9 w" s( C6 m6 m
# [) ^8 n9 X, y1840年:生于俄罗斯沃基斯克。
* z, m% w9 }0 F2 G1848年:举家迁往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就读。
& H2 m2 r" o& o* M/ e1863年:放弃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 7 X1 A" c" B/ \1 `6 [
1865年:《特性舞曲》首演。 / b: r4 X6 k0 P. D& _4 r8 r
1866年:搬到莫斯科。
/ l) k2 @; A7 `0 i  _2 h4 O1874年:创作《第l号钢琴协奏曲》 - n9 {4 P% N$ {; Z( @5 k& L2 q
1877年:《天鵝湖》首演;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与安东尼娜相识结婚。
& M( o6 s3 R6 p; a- f6 B& E1888年:首次前往西欧巡迴指挥演奏。
4 U* T0 V7 c5 w% L& x7 v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
% E: T, a1 |& ]& @1892年:《胡桃夹组曲》首演。 6 @/ o' z7 f; u+ _0 g3 b
1893年:逝世,葬于圣彼得堡。   W2 k) V4 J8 J" N" U3 n# d

) H9 `% N! N; V2 t9 `交响曲:
2 ~( G* O9 v, l  R7 k
/ c  P. X8 t9 N, `G小?#123;第1号,Op.13
2 O6 X7 h; T, Y! P" H" ]C小?#123;第2号「小俄罗斯人」,Op.17
! ?( |  n) v7 r/ S/ hD大?#123;第3号「波兰」,Op.29
4 T  g4 I: P$ z5 HF小?#123;第4号,Op.36
& O7 C9 ^* c( L0 vE小?#123;第5号,Op.64
# @5 n* y; K3 [0 B  i& y  }B小?#123;第6号「悲怆」,Op.74
$ ]; o) `6 J8 A4 H; u9 \" \& ]# X
& ]9 C, y& B. h5 C! `协奏曲:
( L  i; @% u! n  Q/ b降B小?#123;第1号钢琴协奏曲,Op.23
  E! u% C! p0 X" {D大?#123;小提琴协奏曲,Op.35
8 V5 u4 ]& N8 D' Z6 u芭蕾舞曲:天鵝湖,Op.20 6 v. R& `8 w7 R( m: X
睡美人,作品66胡桃夹,Op.71
. C" Z: t% G6 t  s8 u2 K9 P5 N, O* [% n. q" J& H
室內乐曲:
5 W9 q1 o4 v) f( G$ lA小?#123;钢琴三重奏,Op.50
9 |( f1 A. C9 p6 ~! `' O. l管弦乐曲:   `# p, }' u( q. K
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斯拉夫进行曲,Op.31 8 A5 `9 Q" g1 D1 A( t
意大利隨想曲,Op.45
! k4 V2 M6 ^/ ~# B: I6 W弦乐小夜曲,Op.48
7 P& U% ^% {( l9 {* l$ E, [曼佛烈德交响曲,Op.58
1 _7 C" w  A  g) G$ p5 \) `哈姆雷特序曲,Op.67a
& k( C8 f- s* r5 e! P$ T  q7 z8 S6 u: k
% L5 }. p7 o* y& k: B2 I( z$ \& h
克罗德·德彪西
/ y. [+ u. c+ \1 @. |(Claude Debussy,1862-1918) ) C9 {7 D7 `# N
+ H$ I# M7 I' o, g" q1 Q
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出生和逝世都在巴黎,大部分时间也工作在巴黎。1881年首次访问俄罗斯。他对新的和声学和印象派音乐结构的发展作出贡献。音乐信仰方面开始支持华格纳(Wagner),后来转向反对韦格纳的音乐。他的歌剧巴利斯(Pelleas)和马利山特(Melisande)风格与他的所有前辈不同,而与目梭斯基(Mussorgsky)的自然风格相似。1894年,牧神午后带给他音乐方面首次成功,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著名作品,例如“儿童世界”、交响诗“大海”、李尔王等。
8 e% N0 Q1 l$ j8 Q# s7 Y1 B9 [! V; D
世人总是称德彪西为印象派作曲家,但是他本人对此说法却非常愤怒,事实上象徵派的诗人(像是马拉美、魏伦、梅特林克等)对德彪西的意义远比印象派的绘画要来得大。1 G6 e" r* o  R+ o6 J. ^( ~

# T2 O/ t# C: ~5 h5 y/ i印象派画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觉,而德彪西就像这些画家一样,他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而且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7 ]0 P7 h4 @7 S& d
0 L) w: @: ^9 O' G# B9 y6 ]5 D
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著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y: I7 @/ u/ y( R8 V" ]
$ h' |' f4 K2 t, a4 n2 J德彪西的乐曲几乎都有标题,但并不表示他有意创作标题音乐,他从不说故事的,宁可给听众一个印象,他的音乐只是暗示人们某种意象,而不明白的指出。德彪西曾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1 I  ]8 z- x# H2 ^

. M1 x  Z$ @% v! b5 D德彪西早年相当崇拜华格纳,但在萨替的影响下这股狂热很快就消逝,他自称为「法兰西作曲家」,意义在表达反华格纳立场,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更进一步表明反德意志。他将法国固有的清新可爱、高贵典雅与德意志的冗长繁琐、厚重笨拙相比较,他认为:法国子民将精致与色彩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法国音乐家若以堆砌响度为能事就不是法兰西风格了。
0 l7 g& h" {5 J" F* C( [: u; z1 c
1 k( g, Y4 W8 E* \德彪西从小就具有高尚品味,当同伴对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时候,他却宁可选择一小块精致蛋糕;当然长大后就成为品味超卓人士,买的书籍、印刷品无不美仑美奂,饮食方面非常讲究,他是偏好鱼子酱美食家;穿著更是尽善尽美、精心搭配,时尚所流行的衣饰都曾出现在他身上,总之德彪西重质不重量。
+ A- o" W6 H: M7 z! N
9 e2 @0 h. [. S8 K! o- k1 ~德彪西是天生叛逆者,从小就有满脑子疑惑,往往对长辈提出一些令人尴尬问题,而自己却不以为意。在音乐院学习时也对老师提出诸多挑战,令法朗克、纪罗等音乐家七窍生烟,火冒三丈。
; `$ s6 K# _) z* y1 t9 I7 p9 j- W( z1 q
德彪西是个很难相处的人,朋友极少,说得上来的只有萨替与皮耶勒威。他对私生活极端保密,男女关系错综复杂、风波不断;他1887年从罗马返乡后就与盖布瑞尔.杜邦同居十年之久,后来却另娶罗莎莉.泰克希尔为妻,盖布瑞尔为此举枪自尽,所幸并未身亡;和罗莎莉结婚没多久又另寻新欢,勾搭上有夫之妇艾玛.巴铎克。艾玛的前夫是银行家,已育有数名成年子女,在与前夫正式离婚前就为德彪西生下一个女孩(小名秋秋),所以当艾玛与德彪西在1905年结婚时,大多数巴黎知识份子都站在罗莎莉这一边。
3 N- w+ x; s! S% I0 F. a. G& v6 `. `7 T( V* p( {0 v' W3 E7 S
德彪西最感兴趣的音乐是穆索斯基与爪哇的甘美朗音乐(他发觉甘美朗音乐也运用对位法);对过去的音乐家一个也看不上眼,而且还批评的很难听;德彪西相信:音乐因其本性使然,绝不可能被局限于传统与固定形式窠臼中,音乐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他拥有得天独厚灵敏双耳,能创造出正确的音乐色彩,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无法用后天的训练培养。
3 g+ K6 H( E! k& c
7 r( J8 w; H: y& i  M4 {4 ?德彪西创作了不少钢琴曲,但他却没有专业的钢琴技巧,他犀利的触感足以弥补一切缺憾。德彪西穷其毕生精力要将钢琴从电光石火声音中释放出来,弹琴时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未曾经过琴键与琴槌干预,大量运用踏板创造出前所未有效果,从他指尖流泻出来的音韵简直就是一首首清澄优美的诗。0 q( x5 g* V% S6 ]$ @  N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7-5-18 10: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东尼·德沃夏克
0 J6 l% Q5 m( l$ n7 R& Y  ~) Z' }4 A(Antonin Dvorak, 1841-1904) 6 ?! Q0 g; d' k- `6 F6 W
# I9 R& g. s% k! D3 J9 O; }
德沃夏克对许多神话提出了挑战,每个人都知道古典音乐是一种后天培养的爱好。为养成这一爱好,正常的过程是从流行音乐到赫伯特,再到小音乐家们的轻松作品,最后再回到真正的东西——但首先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真正的音乐中易于接受的作品。在此之后,听者这才作好了聆听大师杰作的准备。: H7 K, I8 J3 @0 r4 N% Q5 A

1 i% H8 p/ \$ M5 p" D( l7 n然而上述说法并不全然正确,它确实是一种途径,但决非唯一的途径。因为排行榜上的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令人愉快的,入门级的杰作。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就有大量这类材料。作家莫登说的好:“吸引人的东西怎么可能是优秀的呢?”但德沃夏克是优秀的,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他的音乐直接源自波西米亚,其创造者是一位波西米亚小提琴家,中提琴家,管风琴家和指挥。
2 w. e+ c' X3 S" w9 i2 T9 g* E9 ^* E! o! O
听德沃夏克的一些作品时,你可以做一些游戏,即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像你在听波西米亚音乐,或美国的印第安黑人灵歌音乐时那样,我们得选定“波西米亚/美国”音乐,事实是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1 S$ {6 y% t7 Q3 t1 E2 j& s9 Q1 I- h  z4 j/ y. `% S
排行第12名的德沃夏克是第二位非德国人,柴可夫斯基是第一位。他是入选的3位捷克人之一。他们按年代顺序分别是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亚那切克;排名顺序则是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第45名),亚那切克(第48名)。他是最后的中期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出生年代介于法国的圣桑与比才,俄国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穆索尔斯基,以及挪威的格里格之间的四五年中。当时早期浪漫主义的7位大师都正30多岁。在排行版上属于19世纪而活到20世纪的人中,他受到的评价最高。5 e* v2 `7 `' x  w) v0 {* |
' M2 I6 O: I$ J/ f
德沃夏克的音乐是波西米亚的精华。尽管他很少使用已有的民间主题,但他以他们的方式写作自己的主题。由于他的天才使人们认为其作品比早期斯美塔那的作品更具普遍性,尽管后者常常被称为捷克音乐的创立者。/ Y5 B% j2 x+ R  L2 h2 c
9 Q( E6 V0 b, X+ ^# n0 f; D
德沃夏克在他62年的岁月中一直十分勤奋的工作,创作出9部歌剧,9受交响曲,序曲和其他管弦乐作品,钢琴,大提琴和小提琴协奏曲,歌曲,钢琴独奏音乐,室内乐,包括14首弦乐,一首叙事歌,一部神剧,一部清唱剧,以及一首圣母导悼歌。/ x5 m+ U  n  x4 |: F9 I9 f
9 t9 t: n% H" n& x; z9 f7 ]; L4 i

0 N0 y! R" g  V" o! I) s皮埃尔·狄盖特
  x7 a$ v, K3 O& }' H. Z' A. A5 k5 ](Pierre Degeyter,1848-1932)
$ i4 K: A% B7 {) `1 R: w7 v. |! ]; k4 }1 _  Q4 a7 ~
法国业余作曲家,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里尔,一生主要从事家具制作和 花木加工业。青年时代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在工人夜校学习文化和音乐。曾领 导过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任指挥,并写词作曲。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 G! D8 j3 I* z+ R, l: M5 k
: n0 x( n1 g& I) N* f8 c8 [# U
他的作品以工人运动歌曲为主,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因素,其中名扬全球的无产阶级战 歌《国际歌》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871年。其他代表作品还有歌曲《前进! 工人 阶级》、《巴黎公社》、《起义者》等。
5 n% c7 z3 R9 i! ~5 Z* P* ?
4 v0 j; O; V1 X" e1 F6 z( I# y2 G! d9 p1 a1 e
马努埃尔·德·法雅
5 H& A" m# j/ S# R  I(Manuel de Falla, 1876-1946)
2 V2 E" b+ b6 U* J; T) U8 Y
  J7 L& T. C! ~" Z( O2 J3 q1 r西班牙作曲家,生于卡迪斯,从小跟母亲学钢琴,后入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1905年,他的歌剧《浮生若梦》获皇家高等艺术院颁发的最佳抒情剧奖,同年又在国内钢琴演奏比赛中获奥尔蒂斯-库索钢琴家奖。1907年后旅居巴黎,与德彪西、拉威尔等人交往,得益甚大。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舞剧《爱情——魔力》、《三角帽》和钢琴与乐队曲《西班牙花园之夜》。4 M8 R- i- b: [/ S. g% U

3 T: i2 i+ w2 x2 }( S音乐精练、强健,有机地融合了法国印象派的乐队技法和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精华,被人们誉为“名副其实的西班牙的‘深沉的歌’(一种最古老、最典型的西班牙民间歌曲)”。 3 {+ z+ D+ i5 Q# X, Y! X% f

6 m" u( x8 X9 R" V; {. O9 d
- k0 J2 m) p3 V4 m: o( S; w! |& l  _( Z  A; z7 W6 _" ?, E0 y
赛萨尔·弗兰克# t5 _$ Z4 D4 X; }- [
(Cesar Franck,1822-1890)
' `+ E7 o+ X( I' l& Z$ e2 K! T' s7 \; t& v! {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原籍比利时,十二岁毕业于列日音乐学校。1836年随家迁居巴黎,后入巴黎音乐院学作曲与钢琴。1842年以后开始演奏家的生涯,并从事作曲和教学。早期作品很少流传。1858年任教堂管风琴手,但主要仍从事教学。生活清苦严谨,紧张而有规律。由于教堂的工作和对管风琴演奏的陶醉,他转向宗教仪式音乐和管风琴音乐的创作。1872年应聘任巴黎音乐院管风琴班教授,同时仍私人教授作曲。
' p6 J0 d, C/ G! s' @* e( h# A4 U7 K- S$ \+ A* y1 a9 |
他支持学生大胆新颖的创造,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作曲学派,丹第、肖松、杜帕克等都是他的学生。经过多年探索,最后五年终于写出了他最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颖,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可以说是他的独创。1890年外出上课时被马车撞倒,从此健康恶化,于同年逝世。
. _$ x8 i" n" w" [" M% m2 A# W5 D$ r# l7 M1 s

# c( K+ X" {. E: Q
9 a9 R: {! ^6 r- X: j+ V1 _: F. e斯蒂芬·福斯特/ g2 T. b$ d7 c% z* r
(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 . u8 i. c" V# Y0 s$ Y: Z' w) r
. ~0 a% F, G% k+ N
美国作曲家,以歌曲创作为主,自学而成。生于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作有《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神》、《噢,苏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广为流传的著名歌曲。
1 ^. }9 y3 Z5 P5 Z  A
; J8 X) G. j2 K% U; U/ {' y2 w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 j7 M: Y& [; @& D+ u5 X
, s0 n. m! |1 p2 i
' H0 s, w8 l7 w
- V& O5 M7 W" [) P$ v恩里克·格拉那多斯1 l, U! T$ @4 y
(Enrique Granados,1867-1916) + k' q! u: t: J

7 A5 x, Z& H6 m2 q. P1 t! w& d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曾从名师学钢琴和和声法。十六岁参加普霍尔所在学校主办的钢琴比赛,获一等奖。1900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独奏会获得成功。此后主要从事演奏与创作。其作品虽受肖邦、舒曼影响,但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色彩。
  e' v3 b2 k! \' x. B+ J2 q9 `8 S4 z0 c+ D# m
代表作有钢琴曲《西班牙舞曲集》十二首(作品37)、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七首和以此套曲改编而成的同名歌剧等。他的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吉它独奏曲,广为流传。
0 x" x$ G+ }; H1 f' `
/ E, ^& }1 f& ~9 P+ \& ?
1 ~% r) f, F4 Z( T2 Z) P, v5 ]" k- J9 v4 x6 I: S8 q" o* y' a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1 j% I) a# ~- n) J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 - G7 Y' {: ?8 ~' ?8 n0 ?

: S5 ~0 e& P  c& |, Y0 Z; q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到意大利求学,回国后于1837年任宫廷唱诗班乐长,1839年辞职,后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 ~3 L8 T& j% e# ~' C
/ }% W3 c' M: D/ f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4 g. N6 c  s2 T" K3 u9 A% O) @% O: U& P0 @( Y1 J9 a. x3 [
6 ^$ |$ Q: `0 l9 c

( A) W& a# X8 L) {  ]乔治·格什温
; c7 R+ L6 N( Y; r1 B- z(George Gershwin,1898-1937)
1 y0 r; D2 E7 v" H) i1 [$ W7 \- t2 c& G
美国著名作曲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广泛接触和研究通俗音乐领域的各种体裁风格,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姬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 1 h; S. y* Z! e4 z$ D$ c7 ~
! w. P/ w+ _1 W5 c
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他的歌曲总是活泼有趣,温柔清新;大型乐曲则节奏明快,和声优美,富于幽默感,既有独特的个性,又是典型的美国风格,因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1937年夏因脑癌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4 |, V3 W6 p' ?, \" R/ d* W2 O
& O  C( Q, t  e2 ]0 R$ C1 N- {& j8 h7 f" }1 p7 |+ z" v0 H* S2 G

1 \; ~; Z% w& T7 V6 d! d5 |爱德华·格里格
1 |1 t; [$ N* O0 H# C7 ?  D(Edvard Grieg,1843-1907)
/ F! Q$ D) }4 o; K+ z, O" T6 x4 e6 w4 I
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 I; y5 ^; l; E/ {1 f
# C7 N( b) ]" f% F
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1868年创作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为交响组曲《皮尔.金特》。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 W, C* M" d: k% A2 u4 r8 y! W" z' }/ l$ [

' N5 r( {' j. W! m8 M7 s& i  W% o' h+ u+ J
查理·弗朗索瓦·古诺- H( {; K6 ^& X5 s5 B5 O8 A0 h
(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 I* \9 X0 Y/ \: }! \- x3 f8 j% E: Q- g4 n% c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阿列维。1839年在罗马悉心研究宗教音乐,并反映在创作中。他是梵蒂冈国歌《教皇进行曲》(1846)的作者。归国后,曾担任过合唱团指挥,并创办“古诺合唱团”。
- c) `0 H& L1 V# Z% B# ]! `7 v: w. x& s" h
在歌剧《浮士德》中可以显示出他合唱写作的特长。《浮士德》作于1859年,取材于古典名著,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十余部歌剧、三部交响乐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所作《圣母颂》流传极广,是跨年代合作的典范。1 N! u- }) n* p# y2 e5 }% H- `

; w4 G  U5 w& _. C9 Y" G* V' A* O. z  h
+ E% r6 N" M1 P6 o! ?) A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 T0 z. y8 }& s& V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 s$ ]; s) s$ _1 V+ d& R' \

* K- d& q4 E/ |. b7 }! h4 y德国作曲家,年轻时从捷克作曲家、管风琴家车尔诺霍尔斯基钻研音乐。1736年后去过维也纳,寓居过意大利,到过伦敦;随萨马尔梯尼学过作曲,结识亨德尔,并从亨德尔的清唱剧风格中得到启发。1750年重返维也纳后任维也纳宫廷乐长及歌剧指挥。着手歌剧改革与意大利诗人卡扎比基合作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阿尔西斯特》等。
, Y7 c1 z2 Z! Z6 B: ^
+ R( ~5 F$ {& Z2 G9 Y; P' K% U+ x1773年去巴黎,以进一步完成其歌剧改革事业。他的核心主张是: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必须从属于戏剧。格鲁克的歌剧代表作尚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阿尔米德》等。
+ D/ k1 d. r# u& U3 i& A) l9 j) B7 c+ g: I5 b$ `. t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45

积分

8

听众

4030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7545
 楼主| audioapp 发表于 2017-5-18 10: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 |  n# l( u8 ~+ w(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
0 \. H- ^" _6 ^( o$ t* ^( t2 U$ e1 w6 i% O
前苏联作曲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先在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另外,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X2 S7 J8 W1 x, }$ r" N

# `* q  \" E2 a; M$ `1 P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 Q# O" ?# U! D  R& I- O+ o+ T% r  Z; j6 ^5 e# p8 g
; `+ T6 b- n* r' ?( Y5 Z3 j" |; ~
5 N2 k0 ]% S6 C1 D( f5 |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0 f0 U2 U- B0 w& e/ Z0 T* |5 r2 k1 ]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 o: ^3 x+ n5 G% D2 p( E
0 ]- M. J. O/ S( N  a5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
+ _; v1 z" f- L" j, i4 w" z: Z3 V8 F/ `8 c" x+ y2 b0 W2 q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 C3 ]6 |! O6 F. w9 R0 N: M  ~
, n& c9 i" N4 H9 w; U
& B1 N; y+ v. B6 N( [

' K* E+ h$ r/ Q7 t, j. P7 v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0 A( h% j* s( r, t) [' E6 H, _(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 & }; d- n( }& ]* G1 o
3 k4 y8 t+ J1 a1 }# _
英国作曲家。生于具有瑞典血统的音乐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过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音乐科主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研究过梵文并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作品富有独特的个性,偏爱于运用多调性技法。
* D9 E  F9 X2 k4 a2 I% {! F6 z+ J- _- B. \1 E& j- D
其代表作有为供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行星》(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 u4 o6 C8 p/ ?- b$ D# P5 q  g

$ W. X8 U. I2 ^
: J6 F, m9 _) a+ }! z4 ]& P/ _# C5 @  V7 L( I3 K% ]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 @: b( c' C0 E# d- i: q(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 [( Q9 ]6 C- a" \5 r9 [4 \

) `. F0 I1 `1 k" ^0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g: `% O# K

; G& ^) T! n0 l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8 @8 m& S" D3 i* @. l4 Z5 c  x0 c3 j/ f( w: r) @4 n* y0 {" s- f

. ^: n# B/ G8 q& D6 U3 k
$ `) O$ P& f! B阿隆·柯普兰
' L! ?: ^* t/ w5 A3 P9 r(Aaron Copland,1900- )
3 C9 }% j4 y8 h# @
# O) J- V6 ^; G/ c美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生于纽约,双亲都是俄国犹太移民。1921年到巴黎向著名的教师纳狄亚·布朗热学习,归国后以具有爵士乐风格的小型乐队曲《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和《舞蹈交响曲》获奖。三十年代初受到现代音乐潮流的影响,写一些具有尖锐的不协和音响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他创作力旺盛的时期,其间创作的《墨西哥沙龙》吸取了墨西哥的民间音调;《林肯肖像》和《小伙子比利》、《罗得欧》、《阿巴拉契亚的春天》三首著名的芭蕾音乐都基于美国自身的民歌。4 a  A/ W3 F( y' C, c% c2 z

' A) ]- a( l% ~* h, L他将通俗的语言与成熟的技法结合起来,使自己的音乐发展得更有独创性。还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组织音乐会宣传当代新人的新作。任美国作曲家联合会的执行书记,主持美国现代音乐节,为报刊杂志撰文,并在大学讲课。他在美国音乐界的领袖地位是毫无疑义的。0 N1 x! E; y* g# j

1 P4 y, B. C! ]/ h+ `) Z; h6 Y; g! v
2 e+ X5 T9 X6 V" O- |/ ^" F
弗里茨·克莱斯勒
' }& H6 @. a! M* k, `(Fritz Kreisler,1875-1962) ! W* m2 U. t7 @/ Y! B/ k

# \) i& Q' {$ M7 n( A* o' Y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维也纳,四岁学习小提琴,七岁首次公开演出,同年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岁时因成绩优异得金质奖章。十二岁毕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87年赢得小提琴演奏大奖,曾脱离音乐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举行音乐会。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他贝多芬金质奖。1915-1924年移居美国,广泛演出,声誉日隆。二十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6 Y/ X' r. z! `: S* a6 v" P8 n9 O" I8 I2 j$ Y7 f1 ]
《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轻快的小提琴曲均为其杰作。还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活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贝多芬等人的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两部轻歌剧。他的演奏技巧精美、饱满有力、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并大量使用双音、滑音,效果清丽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具有新鲜动人的力量。' h. x# Y) Y5 O( b" p0 X

7 [, V# J5 C( n3 I) E% }
+ k% Y- p( a; z( B, s& H/ H" r) n% e4 M  X$ z$ U# b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8 _2 s, z0 q5 M3 [( \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 0 q. O* D, Z% w

5 p' A. n7 Q( k' p/ N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3 F1 \* M5 b" f7 ^

6 a" u8 k& G' P$ W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Y8 T; ~. t5 E& V2 b* B1 H) V( j
/ M5 c) j$ \, O* a
0 I8 u- ?2 [: F) i5 `! n
; ^, D% r  a' r) }# o, ~
弗朗兹·莱哈尔
# s0 J4 W* B" u4 R; N5 C(Franz Lehar,1870-1948)
, }: O3 n# g0 n4 N
" c& I3 B  _  C5 K0 V+ ?( {奥地利轻歌剧作曲家。原籍匈牙利,十二岁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与作曲。毕业后曾任剧院小提琴师,并在维也纳、波拉、布达佩斯等地指挥军乐队。1896年写成歌剧《杜鹃》(后更名为《塔姬雅娜》)。1902年起在维也纳任“维也纳河滨”轻歌剧院指挥,同年推出其第一部轻歌剧作品。作有轻歌剧三十余部,大多旋律优美动听,管弦乐表现力丰富多彩。+ {+ J1 H  v, e. `3 _/ c- z/ H' E
6 g8 ]5 R$ V( q5 K- E% g
其中以取材于十九世纪法国喜剧《随员》的《风流寡妇》最为著名。此外,其他轻歌剧如《卢森堡伯爵》、《吉卜赛之恋》、《微笑国》等也深受欢迎。  z6 x/ f4 }% d7 ?5 Q5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7-5-18 10: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A2 l5 O& Y3 i# F' `, O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
3 ~6 h% i' ^( x" d% B* G
1 P! O: L& Y& J3 O5 f. y3 t意大利作曲家,初学小提琴,毕业于波洛尼亚音乐会堂,后学作曲。先后从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布鲁赫学习作曲。回国后执教于罗马圣西西莉亚音乐学院,同时从事创作。他的作品以抒情性见长,所作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和《罗马的节日》最为脍炙人口,既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又生动反映了罗马风情。
5 p$ G, a0 T5 R/ q0 b! p0 n' L( T( j; ?% U* P( z5 `( Q
作曲技法将传统因素与现代化倾向熔于一炉,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动听。另著有管弦乐、室内乐与钢琴曲多首和歌剧多部。
6 p" `+ M$ \5 g& C, a8 C* W) _5 z$ e4 B6 p

+ c3 y) D0 T/ _# A( J  O3 x# J2 ?3 c0 j3 a, J
胡瓦奎因·罗德里戈
! f2 f& S6 A  X' {(Joaquin Rodrigo,1902- )
0 M1 g! i* l( Y' \! d% H; g# d, ~9 d0 N
西班牙作曲家。早年曾留学巴黎,后侨居德国的弗赖堡,1939年返回马德里。他是本世纪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具有鲜明的西班牙民间风格。' h" \+ S/ H* K, b3 ]6 |

5 s7 m( D4 X, c9 t) Y代表作品为流传很广的吉它协奏曲《阿兰胡埃斯》和吉它独奏曲《方丹果舞曲》等/ k) L  K/ A  b& r9 Y- J: J

; @' [+ u/ r" l  _3 M- _; B( B$ S9 ]) b% }
: x1 d8 P  l$ q; o/ ~
' o9 \: Q# a7 f2 b8 M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9 N- D4 S; H' M: e5 `(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
+ Q$ ?- ]; m) P; v+ g# k  E; L% n9 K: e8 [; F* R
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家庭音乐气氛的熏陶。1856年,进入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并认识了巴拉基列夫,得到他的赏识,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以后成了“强力五人集团”的主要成员。在鲍罗丁、穆索尔斯基、达尔戈梅斯基死后,他为他们的作品续完未竟之稿,改稿、校订或配器,为整理朋友们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1871年起,他被彼得堡音乐学院聘为教授,在培养学生、著书立说、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成绩卓著。
7 x' O2 K* w) |( G% [- {  H/ n5 \* \$ ?
代表作有十五部歌剧。此外,交响乐作品也很有名,如音画《萨德科》、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和《西班牙随想曲》等。
0 o/ G6 L* W8 c* n# ^% P6 A. V) V
8 ]2 O7 W- k# s+ S3 d7 O, H, n/ U弗朗兹·李斯特2 `; v' A+ p  |1 f7 ?
(Franz Liszt,1811-1886) * c5 @5 K5 t% L4 K# |$ N
; |- g7 y; L' a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2 J$ |( ?, c4 ]7 w1 L0 x% e

9 R) i9 z" v! x! W3 }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7 R! |5 G5 b, V* B5 B; R

4 |5 g9 e3 E( y" ~* }8 U& c
& p. a0 T2 R9 R* O7 _8 C) y6 s" m& h6 I5 E. {+ ~, R
莫里斯·拉威尔; M& [# s9 n( e( e" q" }: G
(Maurice Ravel,1875-1937)
  Q) L5 G# }6 \1 C
# H" y: l! Z8 A4 k5 h/ [4 Y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4 K$ F/ V6 C& ?" i7 O; u; f

% r2 S/ y  Z: Q"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 g7 D2 X$ i$ a+ D: H. c5 B/ C' ~& v% u7 R* Q8 Z

$ h. W% |, V% x# w
! ~- D( [( \  I吉奥阿基诺·罗西尼
: F' D7 }2 r& `- \  U" i2 |(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 L9 R* s) f  L
; e0 q9 t% d% L, L$ y+ I6 ?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自幼便是音乐天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 J  e# M1 Q" i  D2 [# c' C& ~
6 o  v+ B5 D. ?) G& ]( x3 r  F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h4 {+ ]5 Z: E. B( [8 v9 h

+ c& a5 x( G6 @/ }$ |6 p3 r$ l( N8 o, O& h
" Z4 c6 l6 g: V6 d
古斯塔夫·马勒
3 E- j' s$ K5 F3 P- X2 t(Gustav Mahler,1860-1911) 8 @% ]$ |, x% P6 w

+ `$ v4 G3 r( u% G7 B奥地利籍犹太人。学于维也纳音乐学院,1885年任维也纳歌剧院指挥。1888年任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897-1907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1907年任纽约大都会剧院首席指挥,兼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他是维也纳浪漫派末期作曲家,深受贝多芬、瓦格纳、布鲁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源泉常来自传统的艺术遗产与奥地利民歌。交响曲作品中有几部本有标题,后弃去不用,认为音乐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必借助于文学美术等外力,而在于音乐的本身。所作九部交响曲以及一些声乐作品在近代音乐文献中居重要地位。$ p! U8 M- x) e5 M+ l

) H, u+ e, t+ K巨人交响曲(Giant symphony,英;Riesen Symphinie,德) 马勒《第五交响曲》的别名。1902年写成,1910年改定。升c小调。此曲于1904年在科隆初演后,评论家即赠此别名。全曲篇幅巨大,乐队编制超过常规。以葬礼进行曲入题,分三部分,共五乐章。数年后,所作 《第八交响曲》问世,规模远远超过本曲,有《千人交响曲》之称。对比之下,本曲也就不见得象个“巨人”了。; T, e2 s. e3 e* s  p! T" T

* W6 L4 l* D, R* P( K孩子们的死亡之歌 (Kindertotenlieder,德;Children's death songs,英;Songs on the death of children ,英)声乐套曲。女低音与乐队(或钢琴)。马勒作于1902年。德国诗人吕克特(1788-1866)殇子,作诗哀悼。马勒据以谱成歌曲。曲调哀切柔美,令人断肠。1906年,作者因女儿夭折,悲不自胜,常自喟叹:“爱女之死,实此曲预悼之故!”。& Z- k3 J2 m9 }

- L2 ]# A: p* D$ W9 i包括五首歌曲:
$ b0 N. E& p2 ~4 `: b% E1 V1、太阳再升东方;
4 `# M8 B8 k/ o$ _2、现在我看清火焰为什么这样淡;
# X1 W  c" H: N7 T; p3、当你亲爱的母亲进门来时;
1 x2 a0 C8 q- q( t$ V( e4、我总以为他们出远门去了;* n7 b  v) m; ]+ R4 m% J7 G, f
5、在风飘摇之日,我不应送孩子出门去。
" w6 ?; }2 x8 }4 f& q% t" G  z4 Z2 F4 j9 f( W
大地之歌(Lied von der Erde,德;Song of the earth,英)交响曲。马勒作于1908年。三年后(作者已逝世)初演于慕尼黑。用女中音、男高音与乐队演奏。作者称之为“交响曲”,但未列入交响曲编号。因此曲如果列入交响曲编号,应排为“第九”。而作者认为“第九”作为交响曲编号是不祥的。贝多芬、舒伯特、德伏夏克就都是写了《第九交响曲》以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曲采用李白《悲歌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维《送别》等七首唐诗(由贝特格译成德文)为歌词。分六乐章(第六章包含两首唐诗)。此曲系作者的绝笔,也是其主要作品之一。
% h  h* M1 H0 L9 h" e/ R/ d' s! A
复活交响曲(Resurrection symphony,英;Auferstehung,德)马勒《第二响曲》的别名。作于1890-1894年。c小调。共五乐章。第四乐章采用其歌 曲集《青年的魔角》中的一首歌曲《原始之光》;第五乐章以女高音、合唱与乐队谱写了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1927-1803)的诗篇《复活》。作者与德国音乐家彪罗(Bulow,1830-1894)相友善,曾将此曲草稿交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作者写末乐章时,苦于不得要领。1894年彪罗逝世,作者在葬礼上听到《复活颂》的合唱音调,蓦然领悟,顺利写成末乐章,故名全曲为《复活》。 - y( k6 u1 i3 z0 K* u  z! [+ r
0 M2 y. {) ]7 O! r7 c1 d+ s
夜曲(Song of the night,英;Night music,英;Nachtmusik,德;Nocturne,法) 一名《浪漫交响曲》(Romantic)。马勒《第七交响曲》的别名。作于1904年至1905年夏季。1908年初演于布拉格,作者亲自任指挥。共五乐章。第二、第四乐章开端都标有“夜曲”字样,即以此名全曲。这两个乐章的确具有浪漫性的夜曲韵味,常作为独立的曲目演奏。
  h6 m, R- m: }
- g; \0 p4 g9 G; G* p旅伴之歌(Song of a wayfarer,英;Lieder eines fahrender Gasellen,德)歌曲四首。女低音与乐队。马勒作于1883年。自撰歌词。作者青年时代在卡塞尔曾与里希特小姐恋爱。此曲是对这段恋爱生活的回顾。其中部分音乐后被用为其《第一交响曲》的素材。 0 |) E5 b1 `0 g5 N

0 L+ {+ i$ {0 F) b- H: Z! r: f9 @* g千人交响曲(Symphony of a thousand,英)马勒《第八交响曲》的别名。1906年完稿。此曲初演时,音乐会经理以合唱队员为数庞大,于是在演出广告上题此别名,以资号召。
* g, h2 o# y( [7 w  l
+ R& X, ]2 _5 s) S全曲分两部分:. m2 i. m# s% W: z
1、主啊,予万物以生息--一首第九世纪的赞歌,双重合唱队与乐队;& K' A9 P. R( i( w# Y& ^
2、浮士德的最后一幕--交响诗,合唱、八名独唱与乐队。
( \" @! f+ y4 I% v; C/ \6 o& t' q3 t' N! g$ l8 S2 {$ b, N
泰坦(The Titan,英) 马勒《第一交响曲》的别名,1888年写成。D大调。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之六男六女。德国浪漫派作家里希特(1763-1825)写有一部六大卷的小说《泰坦》。作者为了使人易于理解其作品,以这部小说的内容来解释本曲,而不是以泰坦作为乐曲的创作依据。
4 l5 Y7 `) `9 A& g* A) H  a; v( Y
悲剧交响曲(Tragic symphony,英) 马勒《第六交响曲》的别名。作于1904年。a小调。充满悲伤与阴郁。一位友人听过此曲后问作者:“象你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何写出如此辛酸阴沉的乐曲?”作者答道:“我一生忍受下来的不如意遭遇,都集中在这部作品中了。” , h" q% E: z( T; D% X) s' g
, z$ R( F2 Z* u+ `
青年的魔角(The youth's magic horn,英;Des Knaben Wrnderhorn,德) 歌曲集。马勒作。《青年的魔角》是德国作家布伦塔诺(1778-1842)编辑的德国民歌集。马勒选其部分谱成歌曲,有钢琴伴奏及乐队伴奏两种,各十二首,其中三首用于所作交响曲(第二、三、四)中。
( ~3 O  _; a! c2 S, _  k$ V$ |/ ^8 {& Q- w, X
乐队谱曲名如下:
8 W9 r3 E8 H' j1、哨兵夜歌;) A0 g5 k* o: }7 [
2、徒劳;$ L0 p2 F* t6 x6 P
3、悲伤中的安慰;
2 |6 k. B6 p* m3 _* \$ ]4、谁想出这首小歌;
% U% C, J+ ?; `5、现实生活;4 \2 r, M# h* r! E6 r! K* Y2 ?
6、阴沉的鼓手;: f- |- p( s$ G$ d" w: T
7、安东尼对鱼布道;
6 K- |. \% s4 ^8、莱茵河传说;, G$ Z2 i- Z6 F% s4 r
9、城楼中的追捕之歌;7 ~" G9 @- g& s$ i& \- p
10、美丽的号角吹响的地方;/ u9 z( p) F1 m8 |
11、敏悟颂;. f- j- o# O& h1 o) ]8 \8 Q3 c" c3 p
12、少年鼓手。, n4 w9 C# O8 ]' L) R" I$ h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7-5-18 1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3 d. s. r! c3 q9 {+ s.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9 {0 z. A! g# {6 |; w- \* m1 [+ }
; O" \% E  A$ w/ X, V3 Y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 n( L) T6 Y6 k8 s  K' d0 R0 Z' j, v

7 z/ f6 `7 c, C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3 h0 ^8 P/ c- s1 @2 o. k  Y+ U- d
/ {4 q9 u8 X) r) Y" z8 J  u( _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 w% M$ a5 g+ S+ p: H# r9 S; Z

# Y( }2 V8 x& n9 ?5 H! j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 O* Q* K( M+ o7 f# |( R% h: e7 @8 i, N& g5 l' u( h0 U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 l; m& I% p: O- i
2 B# J# G3 A2 n) B$ x/ j) S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 g' y  n+ [# u! L) a1 U
2 N7 I( Z4 i% U7 [+ S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 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 o5 @/ ~6 ?" I9 ^2 E
9 J2 t4 y- a" g; k' t) i主要作品:
5 H/ ^* @& W- [4 l3 o* d9 h/ _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7 T1 ^$ \  a" J+ @7 J/ _《唐.璜》 + C; W! a) r* }1 q: ], P
《魔笛》 ; I8 x. K! d+ g6 i  D6 Z- y
交响乐 《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 [+ ~$ U3 \3 n) C1 b- l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 ^- Y  S3 Z0 g《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
) @* @% f8 Y0 e! Q!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5 E* F% V/ C' h( \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 ?) ^+ ?3 a" `5 V5 E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 C8 ^& E! O6 i1 l2 g. R0 T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
9 P4 h$ x0 ^) [  Y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 V& Z7 Q$ Z8 X  Y: S. C- D
/ o0 g/ t2 {7 o% a4 I- r- M( i" _4 @
6 g( B" ]9 r! H* L; I  F4 a$ B. Q' m6 {2 ]! E: b" R. v
皮埃特罗·玛斯卡尼
  s- ?& h( o9 ~' Q  e* I1 X(Pietro Mascagni,1863-1945) ! U% j6 R6 W, @  F5 Q, ~- T3 [

  Y$ [2 U) O! D/ Z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先后就学于凯鲁比尼音乐学院和米兰音乐学院。1895年至1902年在贝沙洛任罗西尼音乐学院院长。1902年后,游历美洲,指挥自己的歌剧作品。1929年当选为意大利音乐会会员。作有十四部歌剧和一部轻歌剧。
. j% g  j& Z; x- H* a1 h/ A  e/ t# H% N
代表作品为以闹剧中常用的农村生活题材写成的第一部歌剧《乡村骑士》,为真实主义的歌剧奠定了基础,是真实主义歌剧的典型和代表作。$ n1 P6 h' v* |0 v2 N

) P7 W) b1 B; c
5 \  A8 ]3 `, q$ I+ m: U- y: p: O: u* R7 L: B! m" V. _
儒勒·马斯奈  H8 w  Y3 U8 G
(Jules Massenet,1842-1912)
9 d' O; \7 c4 Z  F" A8 \- b  d# x1 X1 B- q7 u# w$ a
法国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从罗兰学琴。二十一岁获罗马大奖,回到巴黎后于1867年在喜歌剧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创作进入旺期。
# x1 T3 r$ V& a% n) Z4 P0 Z/ a0 m# ?( A" v# d! s# w9 ]4 G4 T8 d
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代表作品为歌剧《泰伊思》,其幕间曲《沉思》流传极广. [3 [' c! e7 p' w* ^) Y% \
1 g; }4 P6 I; @  `2 @

3 u% J: m2 s( f, P9 u6 M; j! g4 T9 T% I3 N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 ^: _, n, `$ i7 J/ X( ]" M: X!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
. a5 O* e6 z' F. P  l
# d. P7 q9 M0 V6 z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童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十三岁进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早期的作品不够成功,后从师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
# A' N2 }5 g2 B4 _% q
) Q! O2 V, x* ?* s3 p)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此作由居伊续成)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
* Q' ~# O8 m+ D& C; V: t3 w
, M$ R) q% s+ |# `* Z4 c9 p
7 _% t4 l/ L4 b, N, v0 N1 E  a' g6 }/ ?" b0 v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 \- l8 S$ k* ]$ L" ]& Q(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 7 w- C; I( Q& {: L! s( J4 t4 _
; g  M/ d8 l+ `6 h' K+ j1 l$ g
和莫扎特一样,菲利克斯·门德尔松也是一位传奇般的音乐神童和英年早逝的音乐家。所不同的是,门德尔松的一生相比较莫扎特而言,是非常幸运的。门德尔松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富裕的银行家家庭,两岁时全家迁往柏林。他的祖父摩西是著名的启蒙主义哲学家,母亲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据说她能够阅读希腊文原版的《荷马史诗》,这在当时对一个女性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门德尔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从4岁起,他跟随艺术气质浓郁的母亲学习钢琴,很快他异乎寻常的天分便使他的母亲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于是他师从当时出名的钢琴家贝尔格学习,然后又受到了当时诸多音乐家的指点,于9岁开始公开演奏,16岁创作了《弦乐八重奏》,17岁创作《仲夏夜之梦序曲》。19岁时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有力地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
6 [) A! H! K2 m( b, B然而,少年得志的门德尔松并没有因为过多的荣誉而陶醉,从20岁开始他就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在这过程中他结识了柏辽兹,萧邦,李斯特等当时杰出的音乐家,并被歌德所赏识。同时门德尔松还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悉数加以研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理念。值得一提的还有门德尔松和他姐姐范妮的深厚感情,范妮本身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钢琴家,门德尔松每次出国期间总要给姐姐范妮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姐弟情谊,这些信流传至今,也成为了研究门德尔松创作思维的重要依据。门德尔松的最后一部作品《F小调弦乐四重奏》(op.80)就是为了悼念去世的姐姐范妮而创作的。
* Q! j6 M  [; B  M, D" m( B% ~% z
+ R$ {; F: F' p有人评论门德尔松是一位古典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确门德尔松作为早期的浪漫主义人物代表,他的音乐欢快,浪漫,宁静,幽雅,极少冲突和对抗。他是同时代获得声誉最高的音乐家,26岁时在当时欧洲音乐中心莱比锡出任莱比锡布店大厦乐队指挥一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并于1843年创立了莱比锡音乐学院,这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音乐学院。 & ^7 s/ s# d( i' x1 n* i

: w* G, |3 G9 ~  h& o. \门德尔松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音乐家,多年来的辛劳使他在1846年不得不辞去教职,并停止了钢琴演出活动。然而,翌年5月姐姐范妮的突然中风去世,给他以沉重的打击。本来就很虚弱的身体状况马上开始恶化,脆弱的精神也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病痛而一下子被摧垮了,1847年11月4日,年仅38岁的门德尔松与世长辞。门德尔松的才华是无与伦比的,他原本可以凭借优越的家境,在富人和贵族中间展现才华,但他却不受世俗的干扰,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以及一批音乐中心,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那美仑美奂的近百部作品,还有他那对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时至今日我们仍深切的怀念着这位音乐神童——门德尔松。* E% t" ^! ^. J0 S+ i

) w4 `& S3 ~3 I+ F  [0 H; F0 B) t" j9 k9 V0 M

/ R+ e5 _6 f2 f7 y) q# F# A) [尼科罗·帕格尼尼
* \! H. ~" M+ J, Q+ j# a(Niccolo Paganini,1782-1840) 8 |- j3 H# g: ]+ E4 n/ z

' C2 S2 \* i' Z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称为小提琴魔术师。他最辉煌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如痴如醉。技巧之精湛有24首小提琴独奏曲为证。! G6 n, K( _5 C& ?, ?8 |

% X. d7 z* c( j& b出生于义大利北部热内亚,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帕格尼尼大概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拉琴的,肩膀;手肘;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还有他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当然不是藉由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一首曲子调半音以后,会使得升降记号大变,即使看谱已很困难何况是即时的演奏。
; o6 S1 `" B2 B
0 U' p+ E( E- U8 b! H% H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大,一般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各位把手拉开看看吧!试试能张开到几公分呢? % @: k- K8 S5 `3 \& i; P

1 y) ~+ [( O3 Y# H5 y' ~帕格尼尼在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技巧如魔鬼般,其小提琴乐谱看起来有点像钢琴谱,许多技巧简直不可思议,双泛音;双颤音;左手拨弦;连续跳弓等超高难度技巧,这或许跟他长相有很大关系.小提琴家都希望能亲眼目睹他的现场演奏,不过看过他表演的人现在至少200岁了,我们也只能从他留下的曲目感受他的技巧。
! w' Q/ ?: c, J9 O* N! r8 O
3 h! f( w% @$ e+ U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协奏曲里包含各种艰难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第一号第三乐章"钟"更被李斯特拿来改编为钢琴曲演奏.第三乐章以轻快"飞跃断奏"开始,是大家最喜爱部分!接下来技巧"近马奏法"对乐坛贡献更是功不可没,所谓"近马奏法"顾名思义就是拉琴时弓靠近黑色琴马部份甚至超过,一般弓要维持在琴桥和琴马间,靠近琴桥则声音变硬变尖,靠近琴马则变软变模糊,由此创造出特殊音效.其他帕格尼尼创造技巧以左手拨奏及连续跳弓最常被运用。
; H6 V" i  G" k% t/ O& E/ U1 Z: y) b0 o* j
第一号协奏曲是D大调,但神奇之处在于当年帕格尼尼演奏时是把四条弦调低半音,因此是看D大调谱按降E调指法,当今演奏家可能没这能力.他的技巧才会被称为是魔鬼所赐,好一个小提琴魔神!帕格尼尼的演奏相当商业化,他的技巧为他赚进无数钱财,音乐演奏会票价极高,但却场场爆满,听众无法抗拒他的魅力.此传奇人物生活相当糜烂,随著巡回各地演奏也到处谈恋爱,即使婚后依然如此,他自20岁以来就一直受到病魔缠身,可能是因为幼年时生活环境较差,年长后生活不正常所致,喉病和肺病一直伴随著他,病痛使他的个性古怪,死后留下东西并不多且大部分失传.从古至今多位作曲家曾根据他第二十四首绮想曲发展主题变奏曲,较知名的包括布拉姆斯,舒曼,拉赫曼尼诺夫等。
1 R; Q2 D' R6 I4 p6 ]
6 e0 s- \' ]& }4 A, C& G代表作品: D大调第1小提琴协奏曲
: N7 p8 A3 q5 L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7-5-18 10: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M& \  m4 ~4 Y7 s6 ]) ?
吉亚卡摩·普契尼 : X8 v! D  s4 O% l6 D  V+ I
(Giacomo Puccini,1858-1924)
: j( q( x+ L! d, i; @" b6 S5 v1 @, P% A- _* ]7 L
1896年2月,在参加了由托斯卡尼尼指挥的首场演出后,一位意大利评论家写道:”<波西米亚人>就象它在听众心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一样,在我们的抒情戏剧史上也不会留下多少痕迹.”
" F+ b* Y: `: A4 ~+ T& e0 P% C$ B0 M) [  k2 I) I$ a2 c% W3 n* K
报有这种情绪的意大利评论家并非只有他一人,即使在今天,有很多音乐权威对普契尼的印象也不深.他写一些使人落泪的作品.他过于伤感,过于甜蜜.他的曲调太明显了.他作品中最后的几幕软弱无力.在他们看来,他甜的发腻.
( r& o- m# ?8 C+ @" f, g. P- k6 s* r/ U  I' c
但大众并不这么想.<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或<托斯卡>并非如此.这是普契尼的3大杰作,加上他最初非常成功的<曼侬.雷斯科>和他最后一部作品,并没有竣工的<图兰多>,也属于某种"特别"的一类.要证明这点只需把过去100年全世界的票房全都列出来,不过,更强有力的证据是普契尼是所有歌剧作曲家中最受欢迎的.
6 I0 o# K4 L0 Z% i) }6 \, g  n' I2 i& L6 U4 H2 r$ p
他基本上是个歌剧作曲家和戏剧家,两者结合起来使他生来就像为歌剧院而非为交响音乐厅创作的.人们经常在音乐厅里听到瓦格纳的作品,还有罗西尼的序曲和威尔第出色的<安魂曲>,但不是普契尼的作品.普契尼擅长戏剧,快乐的歌曲和优美的通俗剧;他也擅长热情明晰的旋律,和声与配器法.
9 `- }' C% I7 b' g4 ^& U4 h! n
! y4 Y. I/ _7 t& P! F' B5 w: e与罗西尼,唐尼采第不同,普契尼并未随随便便的匆忙写出歌剧,不象他们那样只想创作出可爱的,能唱的音乐,就将手边的剧本拿来用。相反地,他对剧本很看重,工作的很慢.他的5部最庞大的歌剧中有4部都大约相隔4年才推出:<曼侬.雷斯科>在1893年首演,<波西米亚人>在1896年,<托斯卡>在1900年,<蝴蝶夫人>在1904年.6年后上演了<西部女郎>,8年后是成功的<三联独幕歌剧>,最后是,图兰多>。: |' J5 y- E+ G" v- F

5 C5 m  k* t3 \' j: Z* S& ]普契尼1858年12月23日出生于意大利卢卡,他的父亲是个唱诗班指挥和管风琴手,祖父和曾祖父都是音乐家,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人离开过卢卡.17岁时,他曾步行13英里到比萨听威尔第的<阿伊达>.人们说作为歌剧作曲家的普契尼就是那时诞生的.1880年他的叔公送他进米兰音乐院.他的第一部歌剧是<群妖围舞>,1884年在米兰演出,为斯卡拉歌剧院所接受,斯卡拉歌剧院接着委托他写第二部歌剧Edgar,该剧却失败了.在一端时间他靠吃洋葱和豆子维生.0 ?2 y1 j4 R9 w

' S8 ]" c' @9 Z2 ]/ D) `; J8 i但是,3年后他写了<曼侬.雷斯科>,报纸报道说:"<曼侬>是天才之作,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他艺术的主宰,是艺术的创造者和完善者.<曼侬>可以列入经典歌剧之列,普契尼的天才是真正意大利的.他的歌是我们异教的歌,艺术音乐主题的歌.他爱抚我们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 e- U+ T8 J- a- g
- p. E. s# g5 G* c6 z) Q) j普契尼经常会说出些生动有趣的话.他写给朋友的信中说:"万能的上帝用小指头碰了我一下说,为剧院写音乐吧――记住,只给剧院,因此我遵从他那最高的命令."不管上帝是否真用小指头碰过他,他是个爱赌的人,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拼命猎取野禽,歌剧脚本和漂亮女人的人."普契尼有次慎重其事的说:"想想吧!如果我没有接触音乐,我在世界上就会一事无成."
* |0 }, [2 e; C: X1 t# C
  D$ j& ^  D) O4 C7 S
3 r1 G& R7 O' q6 p* ^& Q0 X4 H9 o4 g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2 v- \: [# K/ v/ T: J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
; k- d9 V4 K5 n* D. s: K' E+ h
6 ?) c/ D5 G$ s) ]: I* A, @6 c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1904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最初以钢琴家身份活跃在国内外乐坛。他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朝气,继承了古典传统而又有大胆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则受现代主义影响;晚期作品风格简朴而抒情,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
3 n' N% p: u- r, ?. _) E
$ q! _7 `9 U9 H+ w7 W4 I主要作品还有童话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以及不少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是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v: [1 O! J  F& @2 _

; ]( }: d/ a% t, H# ?+ H0 W. _: e' p
' A6 L7 m( y3 `  @
# V$ X) _$ K. c; h  M  v-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 f- ~" n* y2 E/ e0 ^4 D5 H: w% t(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
6 N4 x9 c% u; h6 \- k5 c1 n  R6 h7 [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2 V; F1 w" W) E8 {

7 @- X5 o  y( ^5 [) m5 p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 R, ]8 e" t& @

) {6 B: U: w- q) g- @% e
8 I+ r. y5 a. v1 J: T
; R1 C& F. q2 v理查·斯特劳斯
# Z% j* w! M# _* b  O7 V$ a(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R1 L+ y& u/ n6 [; @% V* v( R
' I& j3 R4 n+ C! z1 z) \6 {, o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64年6月11日生于慕尼黑一个乐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4岁时开始弹钢琴,不满10岁时就写出了《节日进行曲》、《木管小夜曲》。1882年,进慕尼黑大学学习。1885年,中断了慕尼黑大学的学习,去迈宁根乐队担任著名音乐指挥冯·彪罗的副指挥,不久接任正指挥。在迈宁根受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开始研究李斯特、瓦格纳的音乐,写出一系列交响诗和描绘性交响曲,获得成功。1900年后他在歌剧方面获得成功。
! E, W% R( |0 X, x# F2 K. G$ V5 w* s! N/ c, Z1 m5 W' v
他一生中就任过许多世界一流交响乐团和歌剧院的指挥,如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剧院等等。斯特劳斯的创作重点在交响乐曲和歌剧方面,他创作了以《麦克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为代表的一系列标题交响诗以及《家庭交响曲》等,这些作品对晚期浪漫派交响曲是极大的丰富。歌剧方面《莎士美》、《厄勒克特拉》、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是现在经常上演的曲目。此外艺术歌曲《黄昏之梦》也深受世人喜爱。斯特劳斯的音乐以其华丽的色彩,新颖的配器技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而著称。他的创作丰富了浪漫派的音乐词汇,提高了管弦乐的表现手法,因而在晚期浪漫派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K6 C8 A: ?& N4 k) N
. {" [* H3 u" v: C" Y: ^. `5 P; }

- A* G$ r0 F3 A+ R' ^3 z3 M  m; M, M8 |# y$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h. o; g" ?2 s6 }* c' Y; P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 " m3 P7 U  g+ L2 `% [4 Y: U
. L  [5 [. Z$ R. C  }$ w( [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早期作品以新的方式继承了俄罗斯古典传统。他的作品充满了尖锐的戏剧性和英雄气概及乐观向上的刚毅精神,旋律宽广,情感激昂,结构宏伟而精致,爱用庞大的管弦乐编制,音响既浑厚而又细腻,力度对比强烈。其早期钢琴作品,广泛地运用了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音乐形象鲜明,充满热情,紧张的节奏与尖硬的和声时常出现,他大量运用复杂和弦,强调和声的紧张度和不协和,表现作家内心感受到的尖锐的、不可缓解的冲突。
3 T3 J  k- G% \2 L! k, R; Y( z8 c
1 S! `$ S: C$ ~; [其作品对二十世纪的欧洲音乐有过重大的影响,成为俄罗斯典范音乐作品的一部分。代表作有三部交响曲,管弦乐曲《狂喜之诗》等。
5 X4 [. ?! G2 [( `6 U9 c; I7 L+ z; Z6 j

3 v6 X/ d2 I* p7 q8 m. x. y6 b( f) ^% z$ X
约翰·菲力浦·苏萨
# ~5 t& H1 q/ i! r2 K& M$ ^(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 - H" I) {% I7 c3 D' |7 T, ~/ X6 [4 S
# l3 j5 }6 B( T* b# C5 Z
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十岁起学习小提琴与和声学,十六岁即指挥乐队在剧场和影院中演出,曾提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队领队、美国海军乐队总指挥,四次率领自己所组织的乐队,赴欧洲旅行演出。一生作有大量军乐曲和轻歌剧、歌曲等,对美国铜管乐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被誉为“进行曲之王”。
/ c9 Z$ G# E6 _7 P  N0 k& ?7 R. W8 `! n% I3 w( b
他的军乐曲中,最著名的有:《星条旗永不落》、《棉花王》、《华盛顿邮报》、《越过海洋的握手》等。
4 h9 Q' T5 O6 Z( `" y7 Z- _9 p& H  P  {9 s8 j6 k& _" H
2 ]8 R1 F$ k% \7 s) u1 j# T

" B. @' U% B) L: N2 P6 d卡米尔·圣-桑
9 ]( M* N9 z- f1 e. D2 g$ x(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 M- @; D9 B) E4 H: Y. {# A) V! r" R1 m9 @  R/ O
圣桑的音乐听起来就像是古典音乐。它“正确”,但决不沉闷。圣桑是位知识分子,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从小就是神童,3岁能作曲,7岁就对音乐进行分析,钢琴奇才,首席管风琴手,写了些关于绘画,哲学,文学和戏剧的书。受人尊敬的指挥,令人咋舌的多产和有才能的作曲家。
7 |: i8 k: l' J( X, j圣桑是一个法国公务员的儿子,出生于巴黎,做了所有令人吃惊的非凡事情。13岁便进入巴黎音乐院,并获得管风琴和作曲的奖金,成为一家巴黎小教堂的管风琴师。22岁时被任命为巴黎最著名教堂之一的马德莱纳教堂管风琴师 。他在那里待了20多年,46岁时被选入学院,又活了许多年,获得多种荣誉,创作乐曲,受到人们尊重,喜爱和赞扬。他教书,编撰其他大师的乐曲,作为音乐会的钢琴演奏者到各地巡回演出。除音乐外,他还研究过天文学和物理;他写诗,写过一个剧本;他贪婪的阅读文学著作;他能说好几种语言。圣桑有第一流的头脑。5 e9 j. _& R& A" v3 {+ G0 x9 n

8 K5 [! t7 p6 B. u2 i' D他曾历经悲剧,一周内失去两个孩子,以及婚姻破裂。他的性格也不理想,但却是个才华洋溢的音乐家。他曾写道:“无法因优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和一系列美丽的和弦而感到完全满意的艺术家,就不能了解音乐的艺术。”这话在今天已不适用。他被称为法国的门德尔松,一个从未发挥出他的天才的作曲家,巧妙但并不热情,优雅而不激烈,机智但不富于灵气,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却不是激性的完美主义者。
( \, ]) q$ H) g1 Y4 @8 n. y* E0 x; `, T. P' U
圣桑写了5首交响曲,4首管弦乐交响诗,12部歌剧,5首钢琴,3首小提琴和2首小提琴协奏曲,神剧,钢琴幻想曲,许多室内乐,100多首评价不太高的歌曲。$ ^. r+ a7 g( j* n" l; l
% V+ b" n; X+ u& p1 O$ ?1 w4 v
有两架钢琴和管弦乐团演奏的著名的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其中演出的有大象,袋鼠,布古鸟,它包括了也许是为大提琴独奏写的著名的旋律《天鹅》。
0 z: P  n' ^3 C( ], M- |, B" s5 U- ]/ M& S
$ i. Q5 |* S+ p/ s, S7 m) c8 N4 L

' p8 Q; J: T4 ?- Q5 A弗朗兹·舒柏特: E' k( R' q; E! g
(Franz Schubert,1797-1828)
# v6 X( C8 x5 u. m/ @. u4 J# ^; l. U& A1 S3 Q) G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
5 ?; ^: Z5 y( R. Z. U6 L0 C' W" {( s8 d9 |# o
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及《C大调交响曲》、《死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 Q" ~8 a" U' H6 r+ u  v
7 T& @% _$ g$ R+ K, C4 m- R) s) y7 `1 Z% m  `: D
% {" ^8 P& ^% ?. F8 X5 \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0 N# d. O! ^8 w* s: l( d+ _) ?) m$ H
(Bedoich Smetana,1824-1884) " t/ t1 I7 e# Y
1 m; c9 E* |8 a1 B
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后又学钢琴,八岁开始作曲。1848年,亲身参加反抗异族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流亡国外期间,仍时刻想着祖国。回国后以领导捷克民族音乐事业为己任,坚持从事音乐社会活动,组织筹建民族剧院,创办“艺术家协会”,举办普及音乐会,亲任指挥,发表音乐评论等等,而且从未停止过创作,尤其是在捷克民族歌剧方面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a3 [2 T) T/ G" J6 q
6 A1 f5 N" q% U' y4 I0 l
如反映民间生活、富于幽默感的《被出卖的新嫁娘》;取材于反封建历史故事、充满英雄气概的《达里波》;以民间传统为题材、歌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里布舍》等。1874年不幸两耳全聋,内心极度痛苦,仍以难以置信的毅力继续从事创作。一些著名作品,如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带有自传性质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后几部歌剧,都是在耳聋以后创作的。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捷克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5 N+ D6 F$ X- u8 `, `/ ?1 g) c! j

6 ?/ M" c& t. l& H/ B" ^( T, ~/ u: r6 }+ f% V
: U2 j: R  Y: w/ S2 e9 h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p; M  h% ~7 @! \- @( `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 - X- o- G% c4 j8 L) P1 |2 x3 o6 l9 G

8 B! h0 a  K4 R2 G. F" s& e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1901年入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为法国公民,1939年开始定居美国,从事指挥和创作活动。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序列主义时期。
, L# ?  s4 `1 Z( s: h' G( j+ ?, y  j# F+ Q( M" H
早期创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鸟》、《彼得卢什卡》、《春之祭》为代表,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中期创作以舞剧《普尔契涅拉》、歌剧-清唱剧《俄狄普斯王》、《圣诗交响曲》、歌剧《浪子历程》以及一些器乐作品为代表,将古典音乐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的语言结合起来;晚期创作应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乐手法,代表作有舞剧《阿贡》、电视音乐剧《洪水》、管弦乐曲《乐队变奏曲》等。! o5 @) z: Y$ G
; ]4 B( C& d0 K! S8 ?. z
老约翰·施特劳斯. Z/ E) Z2 A; L  z' \4 b
(Johann Strauss,1804-1849) 5 y! G( k2 O. o( T

5 Y6 Q. g5 S) I! ^) |! B" J奥地利作曲家,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早年从师学习小提琴,二十一岁自组乐团,是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圆舞曲,另有大量的进行曲和波尔卡舞曲等。
1 @! [9 j, q4 F  N3 c- r. m% b: G1 i+ K" J
他代表作品为《拉德茨基进行曲》和《安娜波尔卡》等,其中《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压场曲。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7-5-18 10: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伯特·舒曼
" ]/ W$ @+ q! p$ w7 }! M(Robert Schumann,1810-1856)
& o, o4 @  h. ^! s/ ]
3 g* o9 L/ a0 S2 d& ]浪漫乐派到了罗勃·舒曼手中臻至开花结果。舒曼本人反应了浪漫乐派的种种特质,他善于幻想、内省,在精神上与当时的文学活动相契合。他是革新者、批评家、为新鲜事物摇旗呐喊的运动家,也是做曲圣手。他早期的音乐几乎摒弃所有旧体制, 后期则重拾传统中的交响曲及四重奏。他是坚决反对古典乐派的先驱, 即令他是出众的理论专家,且音乐知识也决不下于当时任何音乐家,但是先前存在的形式对他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他明告世人:所谓形式并不是为了服务学院派的人物而存在,而是为驰骋湍流的创作之心而生; 纯然的乐念即能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形式。体制虽小, 但是结构紧密完整,又能捕捉并尽情发挥思想的形式, 就是它本身的美学评价。音乐的气氛、色调、暗示、联想--这些在舒曼心中,比起创制丝毫不爽的赋格、回旋曲或奏鸣曲等更重要。无论他的音乐如何变化,总是不脱诡鹬善变的气质、万花筒般的结构与情绪、纯挚的性格反映, 以及强烈的主观意识。虽然身兼乐评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观念,并对公众解释说明, 但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却不多见。他所欲传递的信息早已逾越了传统的界限, 而且太个人化了。他也深明此点; 但其创作除了追随天赋倾向外,其他都写不出来。无论如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旋律家,能轻易写出美妙而又通俗的音乐,取悦世人的念头始终未曾出现在这位理想家的脑海里。: j) f" B; j9 `$ ]! [+ X7 v/ h- k
; T3 ^& o- Q. J3 w7 R! G) i4 U
如果把舒曼音乐中不合传统的部份略而不提, 他的音乐仍然令人难懂。问题就在藏纳于音乐中的作曲家性格, 因为他所写的都是自传性的音乐。而舒曼本人往往对自己的音乐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近于恍惚的状况下撰写成的。舒曼首先编曲, 阅毕再赋上名称,这是他的一贯程序,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写成后才命名。所谓的名称也只是让听众对作曲家的情感有线索可循,并不希望听众把它当成曲中故事的指南。/ ?' o5 |9 |8 Q% J- S( Q

! k2 A4 k! E5 k! Z& }舒曼与萧邦同样以撰写钢琴曲起家,他最先写成的二十三首作品即是完全供钢琴独奏之用。这一系列作品包括了三首奏鸣曲, 以及一首三乐章的 C大调幻想曲, 后者勉强也可以算是奏鸣曲, 其馀大部份则是小品之作。我们在舒曼的钢琴曲里全然不见夸示于人的乐句段落, 也不见流行于当世俗丽的八度音阶和完美的指法展示, 因为他对卖弄而卖弄的伎俩嗤之以鼻。舒曼的钢琴曲时而酣畅婉转, 时而诗意盎然, 时而高贵雍容,时而亲切可喜。舒曼独具的音乐魅力实难以笔墨形容, 尽管其中不乏古怪的安排--诸如切分音、擅改的七度和弦、稠密的结构--却无伤于全局。5 |; ~/ B; I! r7 W  Z
) |' ]& V. g- t& y- [
舒曼从钢琴曲转攻歌曲, 并于1840年写成了一连串成功的联篇歌曲集, 以及几首单独的歌曲。编号24『海涅诗歌曲集』、编号39『艾辛道夫诗歌曲集』、『天人花歌曲集』、『女人的爱情与生命』、『诗人之恋』。人们把『诗人之恋』的16首歌曲与舒伯特『冬之旅』提升到组曲的最高地位。舒曼正巧补舒伯特之不足。他扩充了艺术歌曲的概念, 把钢琴提升为更能体贴入微的音乐夥伴, 在乐曲前后增添钢琴序曲与终曲。
. `/ _4 ?( m# B% a; j$ \
; K: T8 Z' q, x尽管舒曼四阙交响曲在完成之始就有评论家指出其结构上与管弦乐配乐上的瑕疵, 但是它们的声势却能在乐坛上历久不衰。世人咸信舒曼在奏鸣曲形式的桎梏下窒碍难行, 他的转折过门极其困难淤滞,展开部笨拙疏阔, 不怎么高明。如果不进一步追究的话, 舒曼的交响曲尚称富有新意,还有他在主题的连贯上也别出心裁。这个长处在只有一个乐章的第四号 D小调交响曲中表现于极致。学者们或许要挑剔总谱上种种缺失, 蒙昧的作家们也或许要把舒曼和贝多芬的交响曲摆在天平的两边, 就此贬低舒曼一生的成就,但是如果听众肯坦然接受舒曼交响曲的原貌的话, 仍然会觉得它们不失为十九世纪最具独到思想的创作。  r) g% J7 H* ?1 s( R5 d9 I5 J
! q) _) W2 h  T! F  l
舒曼被人遗忘的作品, 已经多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地步。他并不是一位可以满足所有人口味的作曲家。舒曼这位浪漫派健将, 也是最个人化、最不客观的作曲家, 恰好与1918年以后主宰西方世界的审美风潮南辕北辙,不能相容。尽管舒曼很少让人联想到「纯而不杂」一词, 但是他的一切都是以此为准据--包括了他的生活、爱情、教育、正直、思想以及他的音乐。5 Q9 {; w+ T6 V. H* X2 C3 d
$ g) ^5 |5 Y0 [* V& H

- D) j* ~  F% s9 ~
/ \) n( B+ z9 v1 k$ R$ E- @弗朗兹·冯·苏佩
5 G/ B- S" W0 R2 U(Franz von Suppe,1819-1895) 6 z, [1 h0 E) w6 J1 I

( _8 v9 v. h+ e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祖籍比利时人,后迁居意大利。少年时代已擅长演奏长笛,十三岁学习和声,十四岁开始作曲。后随母迁居维也纳,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主要担任维也纳各大剧场的指挥职务。
1 ~$ F. R. g- |' s, a* [) L
' j$ ?: G5 u7 |8 A% i其创作风格轻松明快、优雅动听。作品以轻歌剧、喜剧配乐和舞剧为主,共计二百多部。他是维也纳轻歌剧体裁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轻歌剧《轻骑兵序曲》,《诗人与农夫序曲》等。% ^0 n7 b9 C, z# [, j3 i

1 l- X, E! h8 N& B3 y; F& T. s
* x& D( t; Q. R2 l8 s
8 _: S$ f! M% x7 k* Q1 ^0 r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 R" V0 \) r2 J* J( T(Alessandro Scarlatti,1600-1725) ' \, a3 _7 H5 {' m8 h, J
7 L+ c. S4 A5 o" c6 e1 P
意大利作曲家。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曾先后在罗马和那不勒斯提任乐长。1702年回到罗马,在教堂圣咏团中工作,同时为佛罗伦萨的显贵提供歌剧新作。1708年起任那不勒斯斯圣渥诺弗列奥音乐学院院长。此后不断往来于那不勒斯与罗马两地。4 A% A" Q, L$ G% Q

& O; D' B8 P" X5 \& M* \作有歌剧一百十五部(代表作有:《皮罗与德米特里奥》、《米特里达特.欧帕托尔》、《蒂格兰》等)。清唱剧一百五十部,康塔塔六百余部,以及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等。# H1 Y) d; L, o- g. T: M
2 _0 ^. H1 r. U  K: s$ {! m
: q( n# z. M, }9 d( D  t

- `3 N) ?8 ?* U! P+ z; \小约翰·施特劳斯
6 E; Q) O+ q' {4 k* K5 a6 c9 v(Johann Strauss,1825-1899) . `0 x0 Q( H9 ?$ X& Z
- T, m# J/ N. t8 p) C
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1 Q/ y; {: O( ?0 h1 F3 O1 z
3 Y2 l  G6 y5 s! J8 ?  Y&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g- b/ Q8 a+ E" y. f

1 T! [6 z9 X- E3 U1 c& Q/ _0 W: z4 n

0 x3 `, O; t5 z$ Z, L8 S约瑟夫·施特劳斯: s! ^7 Q$ W7 E4 B
(Josef Strauss,1827-1870)
- n2 ^- M( u, b5 c3 {$ F6 r" r+ k& e' o6 Q" G9 v, c0 A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 r* t; k- C* ?, P' w. `- Q& m0 _9 X3 u
/ I0 i5 @  \, l' ^# p  _# O& [, _代表作品为《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天体音乐圆舞曲》以及同其兄小约翰·施特劳斯共同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拨弦波尔卡》舞曲。5 F: e% A& o  t* i& q

+ L& O4 V( b& {/ g3 U- B& {
2 f' f6 Z0 J: l" S) [  Y7 q. B% @( O( s# J0 Q3 ]3 q# j
葛塔诺·唐尼采蒂
# Y. I( n, r: n0 _(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
5 J  [* A. U+ n# {$ J- q7 T2 b- \9 s
' c7 W9 g) q8 B( ?0 E9 H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先后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和波罗尼亚音乐学院就学。三十年代中期起,任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对位法教授和院长。后旅行欧洲各国,不断创作歌剧。其早期歌剧受罗西尼影响较深,三十年代起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旋律醇美,技巧华丽,具有鲜明的戏剧效果。( f7 ]5 ?" F% z+ N) k1 S1 O! ]8 H

" s" |9 q% S) m. m0 W6 `1835年在那不勒斯上演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充分显示出他的戏剧才能和歌剧舞台技巧,令他一举成名。罗西尼脱离作曲活动和贝利尼的去世,使他成为当时意大利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许多著名歌唱家之所以蜚声遐迩,是和演唱他的作品分不开的。7 g- m0 }/ ?7 u& ?, F

1 o* q" l5 \4 ~一生写有六十五部歌剧,体裁广泛,风格多样,有抒情浪漫歌剧、喜歌剧、法国“大歌剧”类型的历史歌剧等,代表作还有《爱的甘醇》、《帕斯夸莱先生》等。# L0 `1 K, X" u4 b4 U
  w% q5 k) U7 O- k/ _9 K& v4 O! P

# I% Y  B+ u( o5 Z) ]/ [' U+ b, M* w! K6 r
理查德·瓦格纳 - O. ^& x: _  V) B
(Richard Wagner,1813-1883)
$ Z( w8 s9 ^' d% `0 s  \% z  y% p# D3 ]
瓦格纳是个可怕的人物。他是个谎言家,骗子,夺人妻者,败家子,背叛朋友的人。他反犹太主义,反天主教,敌视法国。他既不道德又不名誉。音乐界最不讨人喜欢的人。当然,他同时也是一名不可思议的音乐天才。喜欢瓦格纳这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否认他的才华几乎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专家们几乎一致同意,他有一个足以弥补一切的重要特点:相信自己以及自己将创造的音乐,无论存在着怎样的崎岖和障碍,也不管他人的意见或反对。
! u4 `1 b2 H% {
$ s% Z% I: \+ q: M如果说浪漫主义的关键部分是唯情论,那么瓦格纳可以为证。如果是实验论,瓦格纳可以为证。如果是对传说和神话的关注,他亦可为证。如果是音色,他仍然可以为证。对于那些崇尚旋律的人们,瓦格纳在他的歌剧中提供了:“无止尽的旋律”。但是,不同于受人声主宰的传统意大利歌剧,在瓦格纳的乐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管弦乐,正是它,唤起过去,预视未来,并统治着情节和角色。
& f1 z* s1 `, V9 S
) |* p, s& ]/ V% V5 R瓦格纳深深沉浸于神和英雄之中。他出生于莱比锡,是一个法庭职员的儿子,深受一位学者式的叔父的影响,孩童时便喜爱莎士比亚,歌德,但丁及希腊神话。14岁时他写了一部充满暴力,爱情,幽灵和巫术的悲剧。学习了一些管风琴课程之后,他开始酝酿自己的音乐理论,将他的戏剧转化为歌剧。作为一位音乐家,他经过大量自学,但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时也选修了音乐理论课程。
4 R* L- P. t7 C: q2 b; `6 Z. R4 U: t: ]- J. P
瓦格纳在中年时卷入了正在欧洲沸腾的1848年革命。他逃离德累斯顿的家前往魏玛投奔李斯特,随后移居苏黎士寻求避难。这时,36岁的他写下了他的“浪漫”歌剧,但并非“乐剧”。
" c( e2 b, |4 }" n/ b7 q8 }* M+ b2 _% _/ o8 m' n

- D1 d! M/ M* [' ^4 K3 N热门排行8 A5 w6 L0 Z6 `$ U* X  D8 |
管弦乐作品
. M- Z& b% ^9 _2 R" X( I4 {$ z齐格费里德牧歌
7 b/ L9 g1 ~! D" d& Y歌剧选段:
8 w2 j$ l, z9 A选自“特里斯坦与宜索而德”“爱之死”: M( C, c- p3 ]  g
选自“女武神”“女武神的骑行”. G9 k. G& E) }8 V- o! o+ i2 _, l. z
歌剧序曲与前奏曲:2 K: ^# k+ H& {) B' n
选自“纽伦堡名歌手” “序曲”与“第三幕前奏曲”
; y# }  D: r* I8 @' [选自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与“第三幕前奏曲”& c- s8 N: b- c" c) Z
声乐作品0 d" N2 E& O5 x0 ?5 S- J) H
歌剧:. e" ^6 c9 f# {8 e# y- h1 b4 w& T
尼伯龙根的指环
5 m6 |5 }" l. f' U) D5 z0 w莱茵的黄金. [) h9 y% j$ \/ {# _0 l
女武神
8 p! A; F) C6 e5 T" Z齐格费里德3 o8 n- q$ c& u" W
诸神的黄昏
& J( s/ k2 F: Z/ I! U( x2 @6 S- g+ h9 r* D! q6 x& O5 B
% |$ o: R% G7 D3 ]' N+ s

4 M2 V4 T) k% ^* h1 Q7 i& j卡尔·马力亚·冯·韦伯
, n$ y. L) a- M% z(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 y, R) r, J1 ?
- |0 J$ g7 d, q+ v  o1 J' C瓦格纳称韦伯为“德国作曲家中最具德国特色的人”。6 i  _' H/ w5 h, P
) y! R0 Y. S1 Q( ]; r" F. q. e
罗西尼说,韦伯的歌剧杰作使他痛心。
: w( p( o1 r4 l; _, x
$ u& I% a4 E: |% P7 b韦伯留下的作品不多,而且大多不令人感到遗憾。
3 C- y) A. K& e: n0 Z0 f) Z0 n% q
韦伯是瓦格纳的主要先驱,他是第一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巡回演出的杰出钢琴家,器乐作品的早期天才和首批最优秀的“独裁”指挥之一。
' \  f) H# f$ J9 M# |
3 s+ \( E3 ]+ |. A: L4 P他还是一名精于石印的巧匠,莫扎特的妻子的表兄弟,尽管这两个事实都并不特别重要。& n) Q% G0 r- H$ I* s% G

1 r7 P2 Q; t3 |1 R+ p韦伯只活了39岁,1826年去世,比贝多芬早一年,比舒伯特早两年,而瓦格纳,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威尔第当时都只有10余岁。有两位德国作曲家代表19世纪的德国歌剧:瓦格纳,他是“乐剧”的英才和创始人,独树一帜;还有就是韦伯,他是瓦格纳的先驱。韦伯写出了罗西尼提到的著名民间歌剧《自由射手》,时年34岁,而瓦格纳年仅8岁。该剧的巨大成功足以将欧洲注意力的焦点从意大利歌剧转向德国歌剧。
, J/ i2 {1 ~% ^9 _5 s
) |# M' o' L  V+ O7 u$ F: D韦伯作品中上演最多的要数由名叫《邀舞》的钢琴曲改变而成的管弦乐曲,它由数种优雅的圆舞曲曲调混合而成,写于1819年,而柏辽兹22年后将它改变成一首正式的管弦乐曲。
. g" q" r) ?3 q* `% b" {6 l
$ |9 S+ H" w: @2 Y" i$ [  Q但是韦伯和格鲁克以及可能还有蒙特威尔第第一第二位作家一样,他的列入排行帮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而是他对音乐发展作出历史贡献。就蒙特威尔第,格鲁克和韦伯而言,这种贡献就是歌剧。. ?& F; n. _- V
1 Y  D  w+ V4 V# e7 D, N+ \
韦伯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完成了他的主要使命:使德国音乐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主宰。他于格鲁克去世的前一年诞生,这为德国作曲家对歌剧进行了改革,但是他是用意大利文和法文写作的。除了《自由射手》外,韦伯的歌剧包括《欧利安特》和《奥博龙》。当时的评论家们并不看重《自由射手》,但公众从一上演就喜欢它,而且好几位作曲同行也是如此。
- R, Y+ z! A; S0 h# n
: i) K9 n  \( p+ u+ ~5 \* }" U; v! H韦伯生于奥登堡的奥伊达城,父亲是一个旅行剧团的提琴手,他恨不得将音乐灌注到儿子的脑子里。韦伯自幼学习钢琴,11岁时在海顿富有天才的弟弟Michael之下学习。在慕尼黑学习期间,13岁的韦伯写了两不歌剧。其中的第二部搬上了舞台,但未成功,第三部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在维也纳继续深造后,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布勒斯劳担任歌剧指挥和作曲,但又未能如愿以偿。后来他断断续续的从事指挥和作曲,直至在布拉格担任3年的歌剧指挥(时年27岁),然后前往德累斯顿指挥德国歌剧。不久受聘于德累斯顿并终生在那里任职。
: G' ]( F9 p; P+ _+ j" K  `- ?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27

积分

16

听众

464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527
164247123 发表于 2017-5-18 1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居塞比·威尔第 " M6 F1 J3 }+ ^- T& n
(Giuseppe Verdi,1813-1901) ! t6 N) l# J2 W/ [9 d" u

- O' q$ c8 P3 P+ V缺乏音乐才能。这是米兰音乐学院对威尔第所作的评断。 9 d2 P2 @0 v. [

* F9 ]1 H& p5 U+ t尽管米兰音乐学院将他拒于门外,但若把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削减到只剩下两名,那将是威尔第和瓦格纳。; s& Q4 j: `* k9 |# G# R
5 O  I- [4 G! X, r) Q; w. b
还有一些技巧高超的歌剧作曲家,他们也都创作出辉煌的音乐和震撼人心的剧情,但只有威尔第和瓦格纳这两位,是出类拔萃的。几乎所有音乐界人士承认在瓦格纳的乐剧中表现出的高超的管弦乐,心理顿悟和深刻的智慧;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威尔第的旋律美,天才的戏剧效果,激动人心的真理和人类的激情。当你听了瓦格纳5个小时的《女武神》之后,会感觉像是目睹了一场划时代的事件;而当你听完威尔第的《茶花女》,却能亲身感受到悲剧和美。两位作曲家出生于同一年,一位支配了整个欧洲(除了意大利),另一位在意大利有着神一般的统治地位。
$ p7 A, Q& E% E) s- g5 x. G0 L! |* O+ a& n/ M) V1 l0 r$ W' w) C
第三位第一流的歌剧作曲家是莫扎特。但由于他的杰出表现并不限于歌剧,在其他的音乐类别也迭有佳作,像这样一个音乐全才,就不在歌剧专家的专门评价之列了。威尔第一生中写了大约30部歌剧,以1839年的《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开始,而以1893年《福斯塔夫》这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谐歌剧之一作为结束,当时他即将过80岁生日。他的4大名作中有3部是在40岁左右一段很短的时间内创作的:《弄臣》,1851年;《游吟诗人》,1853年;《茶花女》,1853年;第4部《阿伊达》,则是在大约20年后写的。威尔第另外两部极负盛名的歌剧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两部,许多专家认为这不仅是他最优秀的两部作品,而且也是使他的崇拜者对他的评价从“出色的歌剧作者”晋升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改编自另一位天才莎士比亚的剧本--1887年的《奥塞罗》和1893年的《福斯塔夫》。
  E3 g5 |) U. ~- M& G& G
; H" }$ W: g/ q0 _: E* y) r威尔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比在莱比锡出生的瓦格纳晚5个月。他的父亲是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杂货商。这是一个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父亲打发他到附近布塞托一个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学习管风琴,并在镇上管弦乐团工作。当他被镇民送往米兰音乐学院学习时,却遭到拒绝,被拒原因是他的岁数太大(超过了14岁)。从未受过训练,缺乏音乐才能。他回到布塞托,后来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该剧于1839年他26岁时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歌剧取得了成功,使他获得了创作三部新歌剧的合约。
% n) C  q! o# C$ B0 w
0 R7 o( [, s0 q( ~0 H  L0 W0 h当然,,由于他勤奋不懈的创作,他的名声也随之水涨船高,今天演出最多的四大名作--〈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和〈阿伊达〉,都是他艺术生涯中期的作品。他谱写了〈阿伊达〉之后16年健美有写过任何歌剧,然后又以最后两部震惊--悲剧性的〈奥塞罗〉和喜剧性的〈福斯塔夫〉。1 d; O: \( b4 `: I+ j
3 }8 e: F" f7 E" n, l. q
2 Q2 \5 g+ Z6 e
: v* W, R/ _4 `/ d: t
入门必备:
1 G( b, e  b4 r3 F$ @6 p8 _; i2 m7 Q
歌剧
9 Y- U, X9 G. D: M6 P- x  d阿伊达
  ?6 p$ C% [0 J2 O2 q弄臣+ I: w+ {4 ?7 z5 @! _" }4 _0 u4 Q: h
茶花女
* s3 L6 U2 D7 y$ ~) V! p6 R% X游吟诗人
1 Q- T( F7 I4 m3 X5 j. I( p- F其他声乐作品
: g" q% l1 v3 ^; P, E) }( n* v+ C安魂弥撒# c7 q0 Y+ s5 G2 b2 A+ {

5 {& y0 C$ _4 z( A1 u! `& G) w+ d' E4 m+ B; f
热门排行:
$ T3 `7 k( ~# H6 i1 O6 P
3 R1 V& _& i9 E) i: b- w( w! n歌剧6 G# k' `' J1 j( c+ x% k8 s% u
阿伊达
6 ~9 k* m1 _8 X5 q4 @艾纳尼
9 `  K" c9 z# d, S. X9 ?% y福斯塔夫
( {: K% I, }  \5 g命运之力. s* \. L& P0 n" t
麦克白, M2 O# S) M5 s8 t' x$ M
奥塞罗
2 [# l9 u( ^4 `/ t弄臣
( s' Y0 m; X9 Z) t茶花女
8 H9 A/ B8 }" u4 m6 n游吟诗人
- u0 N4 \# K2 V- J* z其他声乐作品7 y+ M! Y, O- z5 N" c
安魂弥撒
# J+ a0 b( ^& s: z, c6 a' |# L3 I% W: J4 ]/ p0 x2 r  P9 y8 m# T& ?5 m

3 z, o3 ?. y; G4 ]
' Z5 I8 ]5 i( U1 b. P, k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
' R% }; }4 ?% ~5 c(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 % m5 _* [5 n% r0 f. a* z
6 }2 W" m8 o( R, }# b: K2 I& ^& k4 P
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八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十三岁举行首次公开音乐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攻读和声。曾与其弟(钢琴家)去荷、法、英、德、俄等国演出,担任过彼得堡宫廷小提琴师,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 y$ d# ?8 {) V. v# w) U
) D# M! {/ b# Q  k" P& M晚年又去俄国举行音乐会,后在莫斯科去世。作有大量小提琴曲,包括两部协奏曲《玛祖卡舞曲集》、《随想练习曲集》和几首波兰舞曲。还作有以古诺《浮士德》中的音乐为主题的《幻想曲》,运用俄罗斯音乐素材的《莫斯科的回忆》、《俄罗斯狂欢节》等。
$ N7 ]4 N8 z2 t# e
% @, H7 i1 Y8 U+ w4 e7 o, E6 P7 N
' u5 P) ^# G1 d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 z9 ^, O6 }' E4 a# Y2 e  B(Antonio Vivaldi,约1675-1741)
8 D# g! i" h% R7 B, V# X. h% ^( O9 F6 @' ?, F: p. x
安东尼奥·韦瓦尔第出生于威尼斯。他早年曾经接受过一点音乐教育,但是他正式接受的教育是神学。1703年,他成为神父。作为一个神父,他应该投身与一些宗教工作,但是由于健康关系,他没有做过太多宗教方面的工作。
- I* s7 M. e) u0 I$ h! S/ A" H9 \& C; v& `8 f
后来,他到了威尼斯一个孤儿院担任小提琴教师。那里接收有疾病儿童或者孤儿。韦瓦尔第在那里教小提琴以及其他的音乐知识。那里的女学生经常在演奏会上表演,演奏活动是她们音乐学习的一部分。韦瓦尔第不仅指导他们,而且为他们准备演奏会,还经常为音乐会谱写乐曲,这些音乐会为孤儿院筹款得不少的经费。韦瓦尔第一直在孤儿院工作直到1740年,即他死前的一年。
- {* N3 C! L, Y4 h, U
2 q( b, g% ?" F2 T7 o事实上,韦瓦尔第并没有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孤儿院。韦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OP1)于1705年出版,包括12首三重奏奏鸣曲。1709年出版的OP2是一套12首低音乐器拌奏的小提琴奏鸣曲。1711年出版OP3是一套12首的小提琴及乐队奏鸣曲。此后他写了非常多的协奏曲,而且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到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写了几百首同类的作品。从1710年,韦瓦尔第开始写歌剧。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共写了49出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 {3 f2 o& B0 m6 M5 K4 b
# w5 h% k+ u0 [8 z, J& O2 k% v
历史公认的是他对协奏曲发展的贡献。他的作品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是OP.8,其中头四首是众所周知的“四季”,这四首协奏曲经常被单独演奏。OP.8中的第五首“海上风暴”,第六首“愉悦”以及第十首“狩猎”非常有意境,充满了巴洛克的一贯风格。
# s& ~4 |8 c" Z  C8 ?
; g1 c/ N; L* I3 }7 K- h, }1741年,韦瓦尔第去世。在及后的一百年,他的名声沉寂下来。& w' ~; W. `5 g2 t" J6 {
% G* f- h% b: `7 n( A% K
直到十九世纪初叶,他才被人认为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人们看重他对协奏曲发展的推动作用。今天,他的“四季”以及一些弥萨曲很受欢迎,而且是经常被演奏的曲目。% t1 \! X5 V* E- P" F: ~3 e

: B7 x4 }; j% A4 _8 e代表作品:大协奏曲〈四季〉套曲。8 Z" ]' J4 [! B& b2 W5 f/ Q0 I
9 E& d! T3 O4 S& i: w, e) `
7 d: ~! k) h. R/ j. R
& K5 \. y" W8 b1 B. ^; |& o- `
简·西贝柳斯
% _, l$ k0 i& [3 s6 E4 i(Jean Sibelius,1865-1957) ( s4 x& X4 t9 r* o7 u

6 s% g2 |) o+ k9 d+ O' t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0 H! c: K" ]  i
- `# {3 d  t7 s/ S* i/ ^
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8 U5 a& \7 ?3 u! t1 D8 c/ |
/ O  h2 F) r4 g$ u. h! E" c" |$ b: v; T& S& R5 A6 a" N) Q: e
" L; V! Y5 n; z9 U# l+ c; l" I# n
弗雷德里克·朗西斯克·肖邦
0 {6 v0 U" ?1 |) U(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K  x3 _; o$ u1 d& ?6 _
. W! y! [9 i) T. d# d9 @, q- \3 U肖邦于1810年3月1日生于波兰。肖邦对音乐一心驰神往,对钢琴尤其喜爱,很快地就以他创作多产而有天才神童之誉,此进他才十六风。他对当时民谣音乐很感兴趣,而这也几乎完全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十九岁时他进入华沙音乐院,此时已是著作加身,包括《夜曲》、《波兰舞曲》(Polonaise)、《圆舞曲》 及两首钢琴協奏曲。 5 N# \/ S5 y6 L4 G
在西欧之游及矛盾于是否该回祖国波兰之后,一八三一年他定居巴黎,此时生活陷入困境,几乎无以维生。但他终于认识了罗斯柴德一 家人,他们常雇请肖邦到他们沙龙工作,由此肖邦得以攀权附贵打入上流生活圈,这些贵族中也有很多人希望能请肖邦到家中教课。在这段時间里,肖邦仍是不断作曲,更充实了他原已丰富作品,其中包括《夜曲》、《马祖卡舞曲》(mazurka,一种三拍子波兰舞曲)及受欢迎《G小调敘事曲》。肖邦一向体弱多病,在他与女作家珊德(George Sand)会晤之 后,他决定与她和她儿女前往马卓卡岛。在此肖邦患了结核病,不得不离开他们租来地方而住在又湿又不舒 适的废弃修道院中。在此期间他,情绪十分低落,并写作了《送葬进行曲》(Funeral arch),此曲是他所写钢琴奏鸣曲中之慢板乐章。由于健康情况日渐恶化,只好举家整装前往马赛,幸运的是,他在那里得到最佳医疗照顾,显然救了他一命。 & l- z! U, d1 j+ o" J) n6 Q- }
$ n- I7 Q4 A4 V$ \+ O( H
在几乎完全康复情况下,肖邦、珊德及其子女一起回到巴黎,但为避免別人风言风语,肖邦及珊德决定比邻而居。肖邦接下了一系列私人演奏会之邀(以很高酬劳),教一些很有天分学生,生活逐渐改善。此时期他不只多产,而且创作得精致。但在一八四七年,家庭再度问题重生,在一阵吵闹之后后,肖邦及珊德决定分道扬镖。肖邦最后前往英国,但他却落落寡欢,而且也逐渐肠枯思竭。在他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说自己已被「三振出局」且「无法再创新机」。最后另一小段爱情持续了十一个月,到他入土为安。葬礼在巴黎马德雷举行,并应他要求而奏莫札特《安魂曲》。
" F& l1 ?/ ^. x% n  p; v/ q  I5 y2 D( O$ g* c. S
肖邦与李斯特都是炉火纯青的钢琴家,他们的作品成为那些想弹点浪漫运动时期作品钢琴演奏家之曲目主干。他们时承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times)之后,一度被认为情感过于浓稠,而现在喜爱他们作品的人却广布世界各地。* Z- P/ E! W4 Y$ X
' F) c( ]% K* q# E1 {% U5 l

, A& Z# X" d  x* {* t8 X  s. f/ a6 K6 {" |
埃尔内斯特·肖松" z2 h" [+ Q; L$ K0 s9 ~8 X) A- Y
(Ernest Chausson,1855-1899) 0 ^- O. B: I% p7 {7 P8 e

3 ^# f' y; M, `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8 z& \7 y- ~6 T

1 e% M  l0 Y1 H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2 z: K) X5 r* S% r
; L  S- N3 g0 g# k" U
3 c8 E7 V. z4 x5 X5 L

0 S& y6 a' L6 d奥诺德·勋柏格
# ?( Q' l' ~" L" \. [; g' h(Aunold Schonberg,1874-1951)
8 F$ S, E4 M2 @) P1 s
! H5 @7 }1 P# n" J奥地利作曲家,与其门生威柏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二十年代创十二音体系。他认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与古典音乐的基础——大小调体系都是过时的东西,在调性限制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写出好乐曲来的,因此他抛弃了音乐的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9 o1 U9 J8 L- b
7 @  P+ O6 a# I/ E# u6 O. p3 Z, Q
他1933年流亡到美国,后入美国籍。晚年创作由朗诵、男声合唱、管弦乐演出的名作《华沙幸存者》,用音乐向纳粹提出强烈的抗议。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对世界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0 S) o$ n- M% t5 m: J0 [1 A

) t2 B( p, |1 t0 W6 g
( W# j; c) z  j8 h& M
* ?6 J* N& \2 G8 p3 Q: v$ d埃玛努尔·夏布里埃
1 z' B+ `/ k+ D& e8 w2 C9 d(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
% g5 \5 D* y8 o4 e3 A) |- q# R! F* A+ D/ o# k
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 g! t; o& \4 m" o! \8 `/ J. z+ L2 C) Q4 {5 x
他最著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 A/ n2 V9 d. @. t% S
" W: N" ]4 x( U9 k2 M
- x7 Y& F6 I# w9 P5 v$ E1 f& q2 \  ~; r- y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6 u% r: C, Z% J0 F4 \4 ]% l% Q(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 . W/ W0 k5 _3 j1 W3 P( J6 G

$ D# u. C1 [4 K  J2 X前苏联重要的作曲家。生于彼得堡,十一岁开始创作,十三岁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1925年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极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响曲》显露出自己的创作风格: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 _4 b: B3 g/ ?$ r. r

2 ~  \5 @- @8 y) |6 A8 u& K0 _他的不少作品带有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争议。他的主要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电影配乐、歌剧《叶卡捷琳娜·伊兹梅洛娃》、舞剧《黄金时代》、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歌选》等都影响较大。1960年后成为苏联作曲家协会领导人之一。
+ A& L5 q2 R9 P
5 W2 j; ~% a) b9 u! ~4 a" g
8 c5 b9 a! d/ B  U
' j0 d" M( d7 ]4 c- D0 K8 l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 o3 A" T, F* D% K2 T  F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 C/ E2 F" Z* J. ?/ g% c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G3 r; e2 W; l7 [! n% Z2 y
& c8 }9 m% t* W1 U2 }; F# X' V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 G4 M8 m& Y; f6 @/ d+ G9 Q5 p4 N% V  g2 L/ R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 J! W& u0 k* }8 _0 u- M; ^2 X# ]* K, Q9 J, }: l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 B; t3 @- A7 T$ ~; |7 C+ R$ `

1 Y5 A+ o8 O0 a* w+ @3 l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 t3 K; G6 v# f9 o* T" O; b
3 D! }4 R9 O2 F% r# ?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 w4 Z* c3 A; a; W6 G; u

' u8 l; N! s)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 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 J+ D. }' Q# P: h& \3 t
' Y: d4 }9 K- j' V5 P. w
主要作品:
! o7 v! x. N$ L9 g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 B4 \( b6 v& N5 E+ r8 z! A7 x5 C《唐.璜》
8 I1 ~" ~( O( b《魔笛》
" S) l' @6 i% A" z( N, Q交响乐 《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 M: a3 B2 z6 _( L' C《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 Z  p2 o$ o, L/ k4 B《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 " k9 Q! n9 ~: ]) l$ `9 U0 Y( @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 \: R" ^* p) h/ `0 Q, q6 N" W  y% l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8 j* a( t1 _  S  z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3 y6 J& s1 C1 z9 M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
& j7 V5 \5 d: z+ r& g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10 14:34 , Processed in 1.25206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