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海之春”开幕式叶小纲作品音乐会 ) T3 e& w/ O, m- j# v7 d; y9 m( l) d/ ]( L8 ~2 X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以“中国故事——叶小纲作品音乐会”命名。上半场是:《峨眉》为小提琴、打击乐与乐队而作,《悲欣之歌》为低男中音与乐队而作,《星光》为钢琴、合唱与乐队而作;下半场是:《敦煌》(序:乐舞)为乐队而作,《喜马拉雅之光》为男高音、男童高音、古筝、合唱与乐队而作。: y8 [3 l' |0 @+ j1 P7 R$ q; z8 y
0 U% j0 b+ m9 Y
随着当代中国逐渐进入深度叙事的状态,一个时兴多年的口号“与国际接轨”悄然隐退,“让全世界倾听中国人讲述中国的故事”骤然升起。就这样,通过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几乎成了时下中国作曲家的主流选择。简单而言,讲中国故事,一在讲什么?二在怎么讲,即如何叙事?毋庸置疑,作为艺术创作,关键者就在讲本身。从以往的经历看,跟相仿的音乐家相比,叶小纲确实是一个很擅长用声音来讲故事的音乐家,从早年留学美国时期创作的《一个中国人在纽约》,到后来创作的交响曲《春天的故事》、舞剧音乐《深圳故事》,以至于这次音乐会干脆以“中国故事”命题。看上去,他似乎是在讲不同的故事,其实,他所倾注的努力就是在寻求一种独特的叙事。; Q. F" m' v1 G, Q1 X/ B2 v; z
) V; E' D K4 ^ 创作于2015年的《峨眉》,即是通过打击乐、小提琴、管弦乐队构建一个点线面的交融与叠合,三者在互动过程中,不仅有个性的极度显现,又不乏共性的适度彰显,我特别注意到不同声音之间的衔接相当流畅;再一个可圈可点的对比是,乐队固定音型的集约铺张与个别乐器极致表演的粗放跌宕;除此之外,不设中心的音调流动与 * G( W1 k7 I4 {2 F+ q+ S 5 _8 C5 G. M) h4 v0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