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说的“多瑙河华尔兹”3 A1 L# I# V0 n4 W# N K
4 }, \ s/ t! M7 g
作为维也纳舞会上必不可少的舞曲,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不可不说。它被称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几乎是所有奥地利乐团出访的必演曲目。平时在维也纳,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多瑙河华尔兹”。0 b& |8 J+ W9 l. P
! }1 {5 E4 u% X1 f+ u4 \2 t: D
早在1865年,在维也纳皇宫乐团任职的作曲家施特劳斯就答应为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写一首圆舞曲,双方约定在1867年2月15日协会的联欢晚会上推出。施特劳斯共写了两个版本,一是管弦乐队版,另一个是男声加钢琴的合唱版。& [* O) M8 f/ D4 Z/ O5 `
0 O9 O1 A0 `$ }3 I% C& Q, D- F
施特劳斯从诗人贝克的诗中得到灵感而创作了旋律,尽管诗中描写的本是匈牙利村庄的景色。歌词则由协会业余诗人威尔撰写,不过原歌词并非赞美多瑙河,而是针对当时奥地利战败的时局,想为民众鼓舞士气,充满幽默和讽刺:“维也纳人,兴奋起来吧。噢!为什么这个样子呢……”. `2 L, G. ~% g
5 B; }' y/ H% n
首演尽管获得了好评,但是并没有引起轰动。随后在维也纳人民公园首次演出了乐队版,标记为作品第314号。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施特劳斯以《蓝色的多瑙河》为题进行演出,大获成功,得到法国发行量很大的《费加罗报》的赞美。23年后,由盖尔内尔特创作的与之“配套”的新歌词亮相。! L% |2 l8 }" {8 Z, l
# J0 y' C& I8 O, R
维也纳音乐史学家、施特劳斯传记作者亚历山大-威特施尼克斯说过:“见过多瑙河的人都知道,它的河水有时显出绿色,有时泛着银光,但是在施特劳斯之后,多瑙河就变成蓝色的了。”7 a3 \5 k; h6 ~4 b" ^) I! F7 U
& D* `' R4 F4 V4 Z9 ^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被称为音乐史上第一首流行乐曲。这首圆舞曲的成功,令小约翰-施特劳斯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大师一样,成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字招牌,也对维也纳的舞会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z' u, n1 K6 B9 ]
% R8 H3 T2 @4 z* ~' u4 u
值得一提的是,《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首演地点,也就是男声合唱协会举办晚会的地方,竟然是一家游泳池。当年,维也纳的迪安纳游泳池是民众最喜爱的休闲场所,由于游泳池水从多瑙运河引入,冬天因无法加热而不能开放,于是设计者把游泳池设计成多功能厅,冬天可以当作舞厅使用。夏天游泳、冬天跳舞,使维也纳的游泳池有别于欧洲其他城市,这也算是维也纳舞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 D! Q y, [& J1 ^9 d- ]' v0 T- @9 p# a/ n0 n. C8 \+ y( ~1 e
今年2月15日是《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作品第314号)诞生150周年。维也纳市政厅内的图书馆举办了“多瑙河,多么蔚蓝——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150年”专题展览,从2月15日至5月12日对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历史文献、乐谱、不同版本的录音和最新研究成果展示,观众可以感受这支乐曲的魅力和巨大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