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 Y: f. B0 e% m4 x. k. Y$ H 《又见国乐》出品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谈道:“原汁原味和创新并不矛盾,中央民族乐团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经典、重塑经典,‘破旧立新’使不得,在民族音乐的神圣殿堂里,我们想要‘修旧如旧’,让民乐回归中国古代‘诗乐和鸣’的艺术本真。”) S* O. w# m0 P7 o
2 m8 c; H+ R* y8 \! \/ H$ H 民族乐剧《又见国乐》就是在不改变传统乐曲基本风貌的基础上对民族管弦乐创作与表演进行了跨时代的创新。本剧精选了10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民族乐曲,包括《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丝绸之路》《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二泉映月》《春节序曲》《黄河》《鸿雁》等,然后进行改编与再创作,用“经典”重塑经典,如:《春江花月夜》,在它原来大美大雅的主旋律上增加了用箫演奏的副旋律,与琵琶构成双重对话,通过配器手法、调整速度来变化乐曲的情绪,并把原曲中一些细节做了放大处理;《十面埋伏》不仅是反映楚汉之战的历史,更是在艺术的提炼加工中,音乐已转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二泉映月》的凄美也尊重原曲的基础,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望,更是对传统音乐的舞台回归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要打破常规,体现融合乐团的创新思想更是用音乐体现民族精神,这对于当代的传统音乐继承来说,是十分珍贵和重要的。3 P b0 j8 s1 [( i
* k+ r3 s+ J+ m8 ?3 }) Q9 C6 i
除了乐曲本身之外,王潮歌导演又让《又见国乐》把音乐与舞台呈现相结合,另辟蹊径,音乐家不单要演奏,还要“演音乐”,既有话剧的台词、戏曲的吟诵,还有声乐演唱。中国古老的音律变得不仅可听而且好看,加上舞美、灯光、多媒体的结合,民乐跳出固有的传统,与其他舞台形式跨界合作,使民族音乐本体产生了更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新的生命力。 # p( v# v0 o9 X* B: D, U% L& e( ?" U
席强表示,《又见国乐》主要是考虑到多元化、多视角地让中国传统音乐更加富有当代人的审美情怀,特别是在考虑舞美设计的时候,不光是要把传统乐曲的韵味和意境表达出来。比如说大量影像的应用,根据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水墨画,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服饰,统统全盘纳入到这个舞台的综合性的审美中间去进行考量,去进行设计,所以出来的每一首作品,都有不同风格、不同地域性,甚至是不同曲艺的描绘和解读。在整个舞美和音乐的结合设计上,《又见国乐》走出了一条新的展示之路,是一种开放的、综合了各种不同风格元素的艺术内容。$ z5 x/ p: s+ V
6 h [% a4 m8 H
《又见国乐》的创新无疑是成功的。这类有别于一般大乐队协奏的民乐表演新形式,正在被更多观众所接受、喜爱,开始抛砖引玉激发国内民乐同行的创作灵感。它抓住了民族音乐创作的灵魂,把握住了民族器乐表现的本体特征,它改变了当代民族音乐在舞台艺术表演方式上的理念,起到了引领行业的先锋示范作用,使民族音乐走出了一条新的创作和表演之路。“不仅演奏人员的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也开始一步步回归。这对每个坚守在民族音乐领域的音乐人而言,都是一种欣慰和自豪。”3 k5 T8 j0 N0 P+ x) E
/ R: l/ z) m; \5 ?8 v/ [, a' L* g
总的来说,中央民族乐团将始终坚持艺术创新,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音乐的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