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上演,人们无不为其中的艺术之美所深深震撼。
8 T9 |5 M8 {% z/ y# X
3 | T0 f, F9 M8 n: H- N/ \0 c) I$ f 在我看来,G20文艺晚会选取的歌舞节目无不表现出纯粹的艺术之美。所谓纯粹之美,是指以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引导人们体验美,借助音节引导人们对高贵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思考。换言之,达至纯粹之美既是歌舞作品的出发点也是其旨归。节目单看似被一分为二,一部分是中国传统乐曲,另一部分是西方古典乐曲,其实二者仍然彼此相通。大家都很熟悉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诗如流水般传递出隐隐哀愁,此种意境也被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所承袭,再兼琵琶的特殊音质,即便是对琵琶的文化内涵全然不知的外宾也会被曲声搅动心绪,自觉领略个中滋味。再如那些不熟悉德彪西《月光》的听众,一开始或许不能适应他的印象派表现手法,可一旦坚持下来,便能感受到夜光俯临人间的温柔。所谓“大音希声”,指的正是这些直抵人心的纯粹之作。
5 j9 S3 d. w, f3 _4 P5 [% i" I
$ M( F+ c- a4 o$ K, l" A; {- _ 我们常讨论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也日渐加深,可隔阂乃至误解依然不少。G20文艺晚会在确立一个主题之后兼采中西艺术表现形式的模式值得借鉴,这既体现了兼容并蓄的胸怀,也是一种传播、发展文化的可行策略,即只要可以为我所用便主动拿来。
7 w2 ~+ ?. V4 u ]8 C+ \
f$ G: ~- ^0 {( I& ]2 s. \: K 中西艺术表现形式虽有较大差异,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对意象的提炼,意象恰恰可以作为串联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主线。如晚会中“水”便是贯通各节目的独特意象。或许有人质疑:节目中的《采茶舞曲》便与水无直接关联。《采茶舞曲》是杭州著名的民间小调,生动反映了采茶女的生活,由于参演人数达到300人之多,曾有网友指责其实行“人海战术”,这些其实都是未看懂舞曲的表现。300名舞者表演的绝不仅仅是穿梭茶园间忙碌的采茶女形象,她们还需要通过协调有序的舞蹈动作还原茶树在风中的招摆,即她们试图还原的是系统的采茶女生活环境,茶叶间的层层涟漪恰可借西湖之水来展现。若观众不能凭借想象力参与她们的艺术还原,自然不能体味其中妙处。
- `/ o; Y, v4 t4 R- G w/ ?$ ^1 u7 X. [+ v3 @
晚会中的各节目大都与“水”和“月”相关,这些直观的意象正是人类情感共通的基石。多加鼓励纯粹的高雅艺术,显然更有利于让我们的文化获得世界共鸣。借鉴G20文艺晚会模式,不是要求各个城市都大力兴办大型晚会,而是希望让中西艺术同台并举的方式得到推广。许多时候,我们觉得中西艺术格格不入,往往只是不习惯的缘故。德国作家黑塞被誉为“中国通”,理由是他的《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中曾专章阐述中国园林思想,其实黑塞对中国思想的阐述相当佶屈聱牙,然而他在作品中主动融入中国元素便让中国读者多了几分亲切感。同理,我们的艺术要走向世界,必须以积极接纳甚至不惮推广异域艺术为前提,我们见多了,它们便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可资利用的资源。" Q4 Y8 v, b3 j* B6 u9 J
3 z- b) p, N, @5 d$ d* i 希望更多的高雅艺术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停留在西子湖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