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民歌和弦的编配
) Z: {4 z- O- w0 a' m# ^0 a- F9 r- J; Y |8 W' r' r1 @! J. a
1.附加音的和弦# e; q+ }$ i- A& j: l0 t$ C
" \% f% v% G. X$ m& L7 A 在和弦标记上常用“sus”、“add”“2、4、6、9、11”等等。这些和弦实际上还是在传统三和弦的基础上通过附加音得来的。附加音应该是民族调式中的骨干音或者具有骨干音的特性音,一般不提倡使用具有小二度、增四度和减五度的音程关系和其他各类的增减音程关系。要保持民族音乐鲜明的特点与独特风格,尽可能地使用那些仅仅在旋律中已经出现的音符最为重要。正常情况下,在五声调式中因为没有产生小二度、增四度、减五度音程,因此在和弦的附加音上没有过多地限制。如:# c) H! S- [6 f
8 o* F+ J- _) S I: e
①C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C、C6、C(add9)、C6(add9)。4 ]. s2 p# {; R% ~
$ [& |+ F$ @& s2 S ②Dm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Dm、Dm(sus4)或Dm(11)、Dm7、Dm7(sus4)或Dm7(11)。3 M E- J( V$ G
& T! q) i' ]/ g$ V8 ~) _* {5 l
③Em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Em、Em(sus4)或Em(11)、Em7、Em7(sus4)或Em7(11)。
! p) v6 @1 j# Z4 Y' i" m% d( @' R& A/ z* \# c
④Am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Am、Am(sus4)或Am(11)、Am7、Am7(sus4)或Am7(11)。2 O8 o3 a8 W4 y. Z9 C
2 y/ ^- Y+ a9 P! X% z) [ ⑤G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G、G6、G(add9)、G6(add9)。+ s6 C3 z& |7 `( i* Y
* e; H2 x4 y$ A1 N, J2 a& V
2.使用替换音的和弦
2 E3 u' I; W' C3 ^) y. \# d8 O! I) y7 F U5 D2 T
使用替换音的方法来代替原有的传统三和弦结构的和弦,是现在为民族音乐风格配伴奏的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这种用一个音替换另一个音的和弦配置法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原来三和弦的基本结构形式,因此所产生的和声效果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调式的特色,在音乐风格上也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如下列举例:' w' K+ \+ F( D
+ e* K" y5 A7 e& T: d
①C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C、Csus2、Csus4。
$ }5 G/ r) D2 |* l3 Y9 p; Z$ Y: M: Z/ C' p. N
②Dm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Dm、Dsus2、Dsus4。0 f5 H- {, h, Q3 F6 S) S5 ?/ J" Z
0 `/ _3 ^: t( y8 n ③Em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Em、Esus2、Esus4。" U7 T& u4 \" r7 f
( s! i% v/ ^4 B7 T9 b( {/ v
④Am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A、Asus2、Asus4。/ v6 i' l( m% y8 r% V
6 |1 B' i. f! p8 ]
⑤G和弦,可以扩展使用的和弦有:G、Gsus2、Gsus4。
0 k9 x, P. s& d/ r
+ F. h4 H, ]1 V- i, b' s9 y 与附加音和弦相比,明显的区别是:替换音和弦是指和弦的音数没有改变,附加音和弦是指在原有的和弦基础上另外增加了音数。$ a4 x: X, ^' n
/ `, j# c+ j1 B) k3 C+ I 3.换加音和弦- @. k @2 _) G! l" `4 K
# J6 K, m9 ?- E; u) F- o& c4 D 这种和声体系概念实际上是在替换音和弦的基础上得来的,在原替换音和弦的结构中附加了某个音(或某些)而构成有五声骨干音特点的和弦。这种和弦结构的使用,能够保留民族音乐风格的基本色彩和特点,同时又不会破坏具有这种民族风格的和声色彩。% u0 i( ^& S2 _2 t l: Z) P, P
6 e9 K7 N) b$ I0 H7 l9 S 4.省略音的和弦
# {( g: U9 Z# G! Q( ~* y R* P8 _3 b$ _
这种结构的和弦从实际意义上讲,已经不算是和弦了。因为这种和弦是省略了和弦三音得来的,因此剩余下来的五度音程就算不上是和弦了。这种和弦的特别用法仅仅是作为特殊的情形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段,运用这种和弦时一般标记为:C;3(“Omit”(英文)意为:省略、疏忽、遗漏),C为和弦结构音(根音)。省略音的和弦由于只是一个空五度的和声音程,它不能够在民族调性的乐曲中充分反映调性特点,所以,如果不是非要不可时,就尽可能避免使用它。
9 f4 x+ h" j5 n: r" I' x) x' s
& }% w) J5 q2 X- f$ { I (三)民歌中音阶的应用
. m+ \. [7 G" F2 \7 R2 ]- C+ T m7 Z# T# g% }" t
1.自然音阶的使用; d |* s8 o2 J* d( c. E6 |* c
! J {+ b+ T1 W {6 z “五声音阶”源自中国古代的“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简谱中的12356。是中国民歌的主流。而新疆的民歌,由于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多使用“七声音阶”,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地域特点。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如《额呼兰・德呼兰》、《鄂伦春族小唱》等。平原地道的民歌风格,因小调较多,旋律多为五声音阶,曲调平缓流畅,柔和优美。% a4 E8 B) R- O) Z
, A0 b8 u/ Y3 h1 h. ` 中国的民歌主要有以“1do”为主音的“宫大调”和以“5so”为主音的“徵大调”,以及以“6la”为主音的“羽小调”、以“2re”为主音的“商小调”、以“3mi”为主音的“角小调”。汉藏的民歌,“宫大调”、“徵大调”为多,蒙古民歌“羽小调”为多。“商小调”和“角小调”各地有一些,不太多。
; d$ m! m j0 f% n2 c8 ]& F2 w+ t, Z, L! z0 P
2.特色音阶的使用
8 M+ @4 p1 ]; ], H2 z
1 M3 N% b- O5 L7 h) {. J- x" F 以陕北民歌为例,陕北民歌以五声徽调式为最普通,如《天心顺》的调式音阶为:561235;也有少于五声的徵调式,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的调式音阶为:56125,是一首缺角音的徵调式民歌;《东方红》的调式音阶为:5671235,是一首带变宫的的徵调式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调式音阶为:56712345,是一首带闰和清角的徵调式民歌,这种调式音阶在陕北民歌中很独特,在秦腔和眉户中也有运用,俗称“苦音音阶”。在陕北民歌中除了大量出现徵调式外,商调式也常运用,较少出现的羽调式和宫调式。如《对花》的调式音阶为:2345612,是一首带清角的商调式民歌;《兰花花》的调式音阶为:612356,是一首五声羽调式民歌;《三十里铺》的调式音阶为:1234561,是一首带清角的宫调式民歌。陕北民歌的调式除角调式外均有运用。徵调式为最常见,商调式次之,羽、宫调式较少见。调式音阶中缺角音和带闰的徵调式最为别致。, h9 I( m5 m& v; |' r; \$ D
& `6 k6 M; @" q" y 3.各种配乐音阶的结合2 M& P& j' L* k
) K; e6 y# Y/ A
如云南乐器葫芦丝,巴乌只有一个8度加一个音,所以作曲的时候,最好要考虑到这个乐器的音域!再如新疆乐器独他尔,是弹拨类乐器,有两个尼龙弦,作曲的时候就可以加入很多的圆滑音等!& w$ o+ \- A0 I( r
8 }* { [5 n0 h
如《渔歌》是由晨曦(引子)、渔歌、欢歌、跳月、渔歌、远去(尾声)六段组成,在二胡轻奏、扬琴琵音的背景上,巴乌奏出了辽阔自由的散板引子,舒展的旋律如晨曦四射。“渔歌”主题,也就是巴乌也浓郁的哈尼族民歌音调奏出的轻盈摇荡的节奏,表现了渔民们的劳动、生活。“欢歌”是以渔歌为主题音调变奏发展而来的。“跳月”则是以巴乌和乐队的一问一答奏出彝族跳月的传统歌舞旋律,三拍子和二拍子的交替节奏很有特色,音乐发展到高潮,“渔歌”主题再现,乐曲在尾声中结束。% r) ^% _4 q: t+ E" X
3 C. _% E! I l6 n8 D* E0 ? (四)作曲旋律的处理- _0 V) `5 b2 D. B, m$ d
* {8 x9 U W8 v; h$ e; _5 L: J8 ?
1.声调的使用
6 O8 U7 n) W$ T6 X( M8 ?6 P
) B# X. S7 m* x" f7 m- { 声调是一个地方的语言在当地民歌打上的深深的烙记。民歌受声调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孟姜女”是一首广泛流传在中国各地的民歌,但是广东人唱的“孟姜女”和山东人唱的“孟姜女”,竟有天壤之别。民歌里有很多的装饰音,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往往和当地语言的声调有关。汉藏语系是非常重视声调的语言,用二胡可以模拟俩人的对话,就是一个例子。
/ C4 e2 J, w! r4 x& K0 R' y% }. z7 }: F# ]0 k. x# z0 C
音乐是语言的升华,年轻人说话的习惯变了,就是民歌本身的音乐气质变了,这是作曲家应该遵循的创作规律。我们应该花很多时间去体验、发现这个时代的文化和语言的变化,这样才会真正找到民歌创作的新灵感。: x) ?+ o3 o' Q
' ^; i7 ^& R; P3 n, K8 k" B4 W
2.反复
$ |* M# B7 U& S6 i
" d6 E% _* v. I* ? 作曲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旋律的反复,歌曲唱起来才会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们一下子就把歌的旋律记住!这样的歌常常是很好听的。很多歌的高潮部分,也就是副歌部分,就经常用到反复的。当然,主歌里也经常用到的,可以是部分旋律反复,也可以是整个一个乐句段全都反复,按情况而定。* Z8 r9 o0 x* r
) L9 h/ Z7 h5 ^9 P2 W/ | 同音反复是指旋律各音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作相同音高的连续进行。如哈萨克民歌《手挽手》在前三小节的旋律中,有四处同音反复。这里运用的同音反复与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东不拉的弹奏特点十分吻合。同音反复还被用来表现欢快的情绪,常配以短促的节奏,速度也较快。; |! l1 ~0 b) ?1 Y% `% V" b! l
* | W$ K* H- e
3.旋律的环绕1 W0 M' P. P3 v4 F% Y6 q
+ V/ G( p7 V- A2 `/ q8 P! |' f
环绕,也就是说围绕一个音乐主题,一个音,或者是一小段旋律作不同的发展。作曲时可以用环绕的方式,把音乐主题顺利的继续发展下去。如《姑苏风光》中的[码头调]就采用了旋律多用级进和环绕级进,柔美抒情。又如《孟姜女》的曲调以级进与环绕进行为主,婉转柔美,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再如新疆民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0xxxx|x.xxxx|”的节奏型,很有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手鼓敲击的特点。这种节奏型与起伏不大、环绕式的旋律线结合起来,营造出缠绵情思,使音乐优美深情,亲切感人。
& y" @% v2 z9 g, ~$ e% l C0 d, L) j! Z' \. c3 z4 A o: t6 F
4.旋律的倒影4 Z1 X: x9 ^$ s z* @
% E0 ?+ h) |4 u$ E8 ]
和环绕差不多,就是以一个音为中心,作音阶上行,然后作同等距离的音阶下行。当然先后的顺序可以互换的!在五线谱上写出来,看到这些音符都以这个音为对称轴上下起伏!就好像是湖水中的倒影一样!上下是完全对称的!这样的曲调听起来比较集中,不会有散乱的感觉。& C, ]; f# ]( |7 W- j+ N; b8 C0 R+ I+ O
% z8 L' t X9 d% S( f7 G9 F9 ]& X8 p
刚开始的主歌部分情绪比较平稳,在副歌,也就是高潮的部分情绪要上升上去!要有个强烈的情绪转折对比才会比较好听!* s7 x! z5 Y$ {' P) i% X- k
$ z* I0 {. Q j% X0 h
5.顶针(续麻、连珠)
4 I3 q8 r0 p0 u0 e D9 f
" r/ j2 J& F2 \. j% \' M 顶针是民歌穿插运用的一种辞格和手法。顶针能使邻接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即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俗称“顶针续麻”;续者,断而复连也。顶针能巧妙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连锁关系,能使结构严密,语气连绵,音律流畅,更好地表情达意。& Z) i8 L; p4 v: G) Z
+ O; B m* u- J ~+ I5 @& v 6.夸张
% [/ H/ R7 y9 ]2 `+ D/ w7 T H' m" L
夸张,是民歌创作常用手法之一,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增艺篇》中所说的:“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是夸张最好的诠释。夸张是故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原样或特征,使人仍感到真实而合理。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有意言过其实,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使褒贬明显,能抒发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 ^$ g7 H q3 _3 D# h: a# r) A. A8 n
7.Solo
' M* ^* ]( O( V# q+ r5 D
1 P5 K; q$ U. A/ h1 L 我们大家都喜欢弹吉他,我们可以从吉他的即兴Solo的方法中取得一些灵感的!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乐器的即兴Solo!
& v( |5 }4 t' O4 Q
& a* P: A/ A0 n0 T3 X 像中国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其中有段SOLO就挺漂亮的。' ?. T7 B0 E, u) x) s
7 D; _' z+ x4 ?
(五)录音修改4 C9 w3 g+ x. b6 }! p
1 d( b$ Y* ]' n/ r2 M) M/ V! ]- m 把有灵感的时候写好的作品录音。不断地进行修改。挑选出最满意的部分。在最后定下来的曲子中添加装饰音,圆滑音,连音,休止符等。3 `& D% I, Y5 Q' O+ [' r: g6 p
' ^* ?2 d' j' P0 f; n" G, W 要试着在不同的心情和情绪下练习作品,感觉肯定也会不一样的!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作出有转调的作品。
, ~+ @8 z, `9 `% z" }2 ?' o6 Y' D2 r! s! ~
(六)词和曲的对应6 M6 A, P7 A- O! `8 l2 p. o! `
5 ]! b$ C& F- K& z( b 曲随词唱是民歌即兴演唱的基本特征之一,词曲异步则是民歌词曲同步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结构。曲随词唱与词曲异步的共同特点,都是民歌在歌词之外的音乐特殊属性。由此可见,民歌这种带鲜活个性的民间艺术品种,如果离开了活的音乐形式或乐谱的详尽记录,其中的音乐内涵则难以了解。' u) _) u& n3 }8 A ^
* W7 L4 j0 ^2 R6 I" m/ K/ g
当修改的时候,发现再多一个音符则太多!再少一个音符则太少!这时曲子就可以不再去修改了,曲子比较完整了,就不要修改了。如果歌词和曲子不好对应,那么就修改歌词,因为这样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些,如果修改曲子,有可能整首歌的曲子都被你修改得面目全非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