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周末: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听流行音乐,也有爱好古典音乐的,总体来说,他们的选择非常多元。您会不会担心革命题材的作品在这个时代会显得有些“老套”?
) O) Z1 X7 Z; }/ o' Q& `
) U- r3 \- c. t$ d+ u2 B1 y 何占豪:我认为音乐的功能是抒发内心的情感。现在的青年人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他们朝气蓬勃,这种精神面貌用丰富的流行歌曲来表现,这无可非议。 _$ `$ X) W. x3 a, C$ f
" q/ D# d1 @! |( p" z 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哪里来的?他们很少会想到。这也难怪他们,“80后”、“90后”们生于和平年代,所以我觉得我们这辈人有义务向他们讲述中国人民的屈辱史、苦难史。, P7 u1 J, \: l: A; t% o6 B3 a) \/ v: c
! `9 W# W+ y/ C( ?$ ^% ?9 ?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过,一个人有好几个称呼,比如我,就有何占豪、作曲家、教授等,但不管什么职务什么职业,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党员,更有使命与责任用音乐来表达我的理想和我的情结。而我的音乐情结,就是爱党、爱国情结。9 u2 O" V5 Z! t( `: [! `8 n
4 @, P4 F8 Q* L7 ]5 P
我写《临安遗恨》表达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与英雄气概;写《英雄泪》讲的是毛泽东、杨开慧那一辈人的情感;我把刘胡兰的故事写成《山水情》,讲的是那一代年轻人对祖国的爱。我就是想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先辈们的高尚情操,使我们的后辈获得共鸣,从而启迪他们要做怎样的人,也希望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5 B' P$ Y7 a0 Z, x) ~( m" F& H. b
& {4 y+ b, s! I# T; M 我们的民族音乐是座宝藏,对其视而不见,就好比患了“白内障”% Q. K2 u5 E N) f
/ w* f# C" K8 K, U: j: ~/ X
解放周末:您的许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族音乐的元素,您创作过古筝协奏曲、二胡协奏曲还有箜篌协奏曲,为什么会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 X3 }- o& w1 Z" r: z5 y/ `
6 N( O+ s! p) u
何占豪:我一直坚持一个创作理念: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0 V" B2 N u5 _. }0 z
5 l3 [9 U0 ? Z j
我们国家有那么多民族,很多都是有音乐才能的民族。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像我们国家拥有这么多灿烂的戏曲:山西梆子、河南梆子、吕剧、浙江越剧、广东粤剧……这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取之不尽的音乐宝藏。有的人眼里只有外国歌剧,却看不起中国的传统音乐,对这座宝藏视而不见,不懂得挖掘,我觉得这些人就像是得了“白内障”。
# s/ Q- T& m; J. e6 D V; |3 k8 o7 O
解放周末:您刚刚提到《梁祝》里就有许多越剧的元素。6 F) R, G6 F$ V& r" n& g
" A0 h2 P+ t2 W& ]" ` 何占豪:《梁祝》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一次成功探索。(哼起梁祝的旋律)你听这一句里的休止符,其实是越剧演员唱戏时的一句停顿。《梁祝》里有不少这样的音乐元素都来自于越剧唱段。所以我在许多地方都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音乐才能的民族,中国老百姓是有音乐才能的老百姓。”1 v1 W4 \( O% B% R) O
/ }/ F% W5 k" ^
解放周末:您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从何而来?* H+ H( e+ h7 T7 }3 D& M ]3 [
2 A0 S, ?' p; I, H' T2 i3 M 何占豪:我的奶奶是位越剧迷,小时候,我奶奶经常带着我搬一个凳子,到戏楼里看戏。从那时候起我就对中国的戏曲有了一种感情。" r' @0 S8 D( t4 M1 n* m7 f1 X. Z
" ^1 `; t2 j7 x
后来我到音乐学院学习时,学校正好提出小提琴要民族化。我会拉小提琴,又是从越剧团来的,懂得民间音乐,就被选入了“小提琴民族化试验小组”。
; {: P6 V Q0 ?& ], w0 N* E1 D0 Y! G( X4 t8 Q/ `; p6 M
那时候,我们下乡给农民们演出。农民很热情,但我们拉贝多芬、巴赫他们根本听不懂。我们问,那你们要我们拉什么?回答是“越剧、沪剧”。后来我就从越剧里面获取了灵感,写了一个四重奏版的“小梁祝”,这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雏形。6 m- E* l3 o# [4 d* k' Y
2 |; L5 ^% Q& f" S, ~* U
解放周末:民间音乐给了您许多重要的创作灵感。
9 ?6 Y6 L# E _3 i, [+ a. j6 r: Y" x6 Y7 n) b# q1 [8 d! ^" O
何占豪:我们的民间音乐虽然是座宝藏,但我们的音乐技巧确实落后于西方,这一点我们要老老实实学习。
5 H5 D6 E5 z0 v) |) i( M: D8 d
" _" P' Y/ e s( o; n5 T8 c2 G 西方音乐里有一些中国民乐里没有的音乐形式,比如大合唱、协奏曲、交响曲,这些先进的形式我们要用,但不是照搬。
! _+ g) ^" z$ N5 d% v* x8 H1 }% M2 u. H- Z) Z2 C) G
所谓民族化,就是用我们民族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内容。这种民族化的代表作除了《梁祝》还有《黄河》,以及大家都知道的交响乐《红旗颂》。
& r: ~1 h' C2 P% j5 }& M p- D+ [
; W, \5 G8 @' z9 X5 I* `* z( k0 ^ 解放周末:现在的年轻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远不及西方音乐,尽管近几年国内也兴起了“新国乐”热潮,但总的来说,年轻人对民乐的印象似乎还比较陈旧。8 a4 I) F* S5 G# M% J; Z% U; k7 H5 }
- `9 o3 y8 H0 v 何占豪:这就好比中医和西医,中医的针灸,很多外国人是很佩服的,但我们有些人就是看不起中医,认为中医就是“传统落后”的代名词,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你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不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吗。
7 N/ L4 S7 U+ @. l& x0 x' i) x4 v5 g1 y. r2 x( R
我们音乐界也是如此,要振兴我们的民族音乐,必须走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道路。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的目标。我创作的每个曲子几乎都有两个版本,一是交响乐队协奏,二是民乐队协奏。在我们国内演出时用民乐版,到国外就用交响版本。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年轻音乐家能够拿着中国乐器,让外国的乐队为我们的民族音乐伴奏。* ]! t. H2 z* M
7 P. G# L( Z) K 音乐多元化不是随心所欲地创作,现在有些音乐作品既不美,又讲不出真情
6 R& D) S' L& ^6 D& Q+ ] S P6 Z! I0 p+ Q7 W# s8 R
解放周末:有很多人感叹,《梁祝》感动了全世界,但这五十几年来,为什么没有诞生能超越《梁祝》的佳作?
9 B( J( B4 x. ]
( c" n. w. p, K1 _ 何占豪:不久前我去参加了一个有关歌剧音乐创作的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我们国家的歌剧产量在全世界还是靠前的。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很不客气地说,现在五六十岁左右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国有《江姐》《白毛女》,但如果问二三十岁的人中国有什么歌剧?大多数人都说不上来。
. k0 Y0 x0 w1 }6 V' o- v& R
; w) _# |! U/ {4 Q! B1 U8 E# E/ g$ z 半个多世纪了,没有一部老百姓能口头传唱的歌剧,知名的交响乐也只有“老三篇”:《梁祝》《黄河》《红旗颂》。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为什么断档了?我认为首先是音乐语言的问题。我们在音乐语言的教学上不注重学习中国的音乐语言。. Y( `4 P! ^0 W
& G" i S5 u* h$ B- u( h2 S
音乐语言和民族语言是一样的,它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为什么现在许多中国音乐作品没有“中国味”?因为有些作曲家没有把外国的音乐技巧和中国的音乐语言进行有机的融合,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 F& o6 f( k0 ^
" K/ {" K- U/ {* |! Z4 a 解放周末:这种生搬硬套的音乐,听起来有些“不中不西”。5 S" A" F5 Y2 |& \! _
f7 P3 W8 m2 _( e! a3 W; F
何占豪:是的。对中国音乐语言不熟悉、对大量民歌不熟悉,也不重视不学习戏曲中的精华,是现在青年音乐家写不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v0 e! I) t, _5 B
, |2 p3 K- T: _2 ~; } X {9 Y 中国的音乐语言是活在民间音乐里的、活在戏曲中的,这种音乐语言需要从小熏陶。很多人只知道音乐技巧要从小练习,不知道音乐语言也要从小熏陶,这是老师很难教出来的。" Y! V" m* K- }0 }0 v* p& f9 I! J
9 t- K6 Y- J/ k4 v. ~' O" ~ 有一些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作曲家写出来的曲子老百姓听不懂,但事实上他们又很有音乐才能,为什么?因为他们可能从小就去国外学习音乐技巧,但缺乏中国民间音乐的底子。这当然也不能怪他们,但如果回来之后也不重视“补课”,反而轻视戏曲,轻视民族音乐,那么他们可能到退休也写不出中国老百姓真正喜欢的音乐作品。4 w z. C- s( ]% ?. U0 G' U
* k3 |& i! T4 Z 解放周末:您认为老百姓是否真正喜欢,是衡量一部音乐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 p: t/ r. V( h3 Y' C
8 y9 M( p- k. D! ` 何占豪:当然,我认为对作曲家最大的奖励,不是什么金唱片奖,也不是什么别的什么奖,而是人民的夸奖。! l" N; M4 ~3 o3 ~ G J
& V. d m) E$ ^7 ^$ } P) [1 ?
这就要讲到第二个原因,为什么没有第二部像《梁祝》这样成功的音乐作品诞生,因为有些作曲家作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老百姓喜欢,考虑的也不是如何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显示自我的技巧,甚至获得某种地位。
* U' m* b( m- ]4 e |, g& D
8 O Z- ? l' u8 d8 ]+ E: D) \6 x+ Y 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音乐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只有广大群众接受,才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音乐绝对不是用来自我欣赏的。
- g1 V. v4 [* n+ \6 q
& u: Y6 t( P. L( G+ I8 P4 D 现在有一些听上去标新立异的作品,过分注重表现音乐技巧,甚至有些曲子连名字都让人摸不着头脑,结果是指挥不愿意指挥,听众不愿意听,也听不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