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红记忆”
9 s, O8 Q) Y# _
1 M4 s& M3 q2 a$ f 1960年,朱践耳踌躇满志,学成归国。不久后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热潮,朱践耳根据《雷锋日记》里的一阕短诗,仅用了半个小时谱成《雷锋之歌》,后经编辑定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层次丰富、情真意切的曲子经由才旦卓玛的演唱广播后,在中华大地引起激烈反响,至今仍常常在主旋律的晚会中出现。
9 q' e2 x/ ^# _$ g# b/ M; R
) n2 _! s k" ]7 E% h7 o8 S; F6 o 有人说:“朱老的作品,很大程度地反映时代面貌,有质朴的片段、火红的热情、新潮的实验,折射出重大事件在一位文人深层的意识。”尔后,朱践耳也无可避免地经历了革命浪头的冲击,在政治潮水中沉浮。他全身心投入革命群众的创作,暂且搁置了交响乐的梦想。直到 “四人帮”被粉碎,两个“凡是”的禁锢被冲破,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开启之时, 朱践耳迅速得风气之先,重新开始了艺术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新求索——“找回自我”。
% i' X+ |$ R4 Q7 j3 z0 B% C
1 G& M" f, v' ?! a, Q 用朱践耳自己的话说:“作曲家还是一个具有良知的人文主义者。他不是把自己关闭在“象牙塔”中、与世隔绝的人,而是生活在平常人中间的一个平常人,有着平常人所共同有的喜怒哀乐。他最关心的是‘人’:关怀人类的命运, 弘扬人性的纯真。”( z5 T1 g5 y8 y. L1 D# U' X
9 {7 E0 x$ R( I" U4 z$ w% l “花甲交响”6 O T" W, o& X
, Q Z; ^- U) L, }4 b5 o& y 某记者问:“你过去写群众歌曲, 近年来转写交响乐, 而且在风格上、技法上,前后截然不同。 你是怎么转变的?又为什么转变?
5 F/ M+ v6 O6 n M0 J6 X1 o$ ?2 L" f3 C0 M( [( K4 O/ }
答日: 生活。是生活启示了我, 也是生活这样要求我的。
) x0 @( e2 l" X
2 [+ k9 ^) \: _0 r1 W; G6 P 即便过了花甲之年,朱践耳创作观念却依然新潮,他主动申请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的课堂,和年轻的学子们坐在一起,聆听桑桐、杨立青、陈铭志等名师指点,吸取现代派的功夫,为伺候十七年里煌煌十部交响作品——这项浩大工程打下深基。
1 w' n: y+ ~/ p4 W2 r" `: r+ @6 y. A# l$ x+ m
1982年,朱践耳在亲历了苗族、侗族的原生态民间生活风情后,兴奋地创作了交响组曲《黔岭素描》,若说《黔岭素描》例重于画意,《纳西一奇》则着重于诗情,并全面系统地运用了多调性技法。/ A% F# z! P+ p; E8 o* v+ c
/ `" q3 k" p3 ^( \ 1986年,朱践耳酝酿十年之久的《第一交响曲》问世,那年他64岁。继“十年磨一剑”之后,朱践耳加紧了创作速度,像踩了油门一样,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在五年里接连写了五部大交响曲;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仅在1994年前后一年左右,他一口气写出了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和一部小交响曲;1997年,受美国哈佛大学弗洛姆音乐基金会委约,朱践耳以唐朝柳宗元的名诗《江雪》为灵感完成《第十交响曲》的创作。+ k! f% q D4 [' x* G* J- k/ L
5 u$ ?& R: g0 {0 w5 c; ? _4 M. U “我希望自己的交响曲能够像是——" q W, j& _4 h
7 q0 \1 A1 h. x% Z$ w1 t, J8 H 一把解剖刀,使隐秘的毒瘤显形;
$ `9 Q# z0 k* B1 _+ F3 X/ ~
U; B4 Z3 U& r- K- R 一枚警铃,将昏睡的人们唤醒;
4 A, B+ B9 B# p" x; H$ Q3 T0 V1 @' Q" f9 N
一缕烛光,照透黑夜里崎岖的山道;; X# p, c, N% @5 W _% w& y
& y1 _( ?7 B+ E
一只小鸟,为即将升起的朝阳报晓。”& V. U( b2 R- K) o
7 P) Z- u$ H* N
他还创作大量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曲、交响大合唱、舞剧、民乐合奏、电影配乐等作品,皆为上乘之作。诸多作品屡获国内外重大奖项,其中《第四交响曲》还得到瑞士皇后的加冕,蜚声国际乐坛。1991年,朱践耳荣膺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4年,年逾古稀的朱老受邀前往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作学术演讲,畅谈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2001年,朱践耳的名字被列入了业界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大辞典》。" p- k' ]: q d+ A8 z( Y1 C
& ~ Z8 k! b1 E2 v& G
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书写了对文革的反思。与大多老一辈作曲家不同的是,朱践耳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许多现代的作曲技法:“我到云南、贵州去采风,发现民间的音乐非常丰富,过去以为民歌就是简简单单的单旋律,而令我很惊叹的是,村民们自发地汇到一起唱,唱出的竟然是多调性的、复杂的复调性的音乐。这不就是现代派音乐吗?后来我就运用到我的创作中去了,所以说,我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 T- E- }/ M+ l- p
) b; }2 p5 p( U8 t: b6 M
朱老在接受采访时深深地感慨道:“我觉得我特别幸运,相比其他人的作品最后都拿去压箱底,而我写了十部交响乐,十部都得以演奏并且出版,所以我也特别感激上海交响乐团(演奏我的作品)。”7 j. k7 {0 N5 f8 L: ^
' n7 a7 x# b8 C% Y+ [( X2 C 当我们有幸拿到朱老走进耄耋之年后撰写的《创作回忆录》,翻开第一页的卷头语,上面写着:“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己心。”! T# F% Z! A5 m4 {3 A; M
) \1 z6 e( v+ G/ d
这位耄耋老人还为自己写下了四句自勉的“歪诗”:
* f7 L; q# ^) e1 p( j, p0 P1 ^/ Z8 o$ {3 U# m
老而犹顽,顽似一童。; R6 Q9 H7 x0 |5 H+ G
' h! x) q% n9 i" Z+ I. s
童心率真,真无忌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