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E! r) i/ C, M) e 参加大师班培训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整体情况怎么样呢?赵晓生曾说:“中国钢琴教育多年来以‘考级、跳级’为代表的急功近利、虚火上升、拔苗助长、空中楼阁,其深刻的社会恶果正在逐渐显现出来。目前进入各专业院校的大专、本科、研究生,其学习经历,即使一级不跳,考出十级,也就总共弹了30首曲子。即使这30首曲子,音乐里面在搞什么,他们也实在是一丁点儿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弄明白了。这样子,一代一代学出来又去教別人,教了一大堆他的学生,不正是‘毀’人不倦吗?”赵晓生举了一个例子:“近期就碰到一位弹德彪西《水中倒影》的研究生,一上来,拍子不会数,节奏没比例,层次分不清,每一个和弦都错。我理所当然地一小节一小节一个音一个音地和他‘研究’起来。他却首先抱怨为什么不让他弹完。我说,你这样没有一件事情做对的,我有什么理由让你弹下去?研究生啊!弹奏与身份不相符,根源在于钢琴入门基础。”这恐怕是当前社会上青年教师的整体情况。让这些青年教师去听实际上对他们而言一知半解的内容,这样的大师班又有多少意义?9 |5 T3 R2 H" g* `- r2 a3 m- x
3 I1 }. C# i) e 从孩子从事钢琴和其它乐器学习的目的、意义等方面来说,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会说并不想让孩子成为郎朗和李云迪,会说是为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究竟什么是修养和情操呢?估计很多人又不知道如何回答了。也就是说,郎朗的路子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路子,其实都是一条空路子,只不过前者更为明确实际而暂不言表,后者准确科学但难以把控而无法言表。这样一来,考级就粉墨登场、横空出世了,人人都在“耕耘必有收获”的正常心理驱使下,选择一张大红证书来证明自己钱没白花、功夫没白费。但证书的意义又怎样?虽然声讨声音不止,但细究者很少,尤其没有替代证明手段时,考级在目前就只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 . L+ C8 C9 z1 F9 g9 ^* u# |( Z3 W- Y. g" u2 p7 x9 l( M% O9 X
钢琴等器乐学习只是手段,终极目的是教育,尤其不以郎朗的路子为目的的普及业余教育,更应该凸显艺术学习之于大众的教育意义。而“教育”,是当前包括艺术学习在内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最为缺乏的。各种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教育手段和项目,缺乏的却是“教育”,这种绕口令一般的语气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现象、怪象,实在是令人无奈和痛心。多年来的大师班,都是在教育之“器”上来回变着花样举办,但教育之“道”鲜有涉及。当然,“道器”需要并重,追求“器”之效率与科学,也是任重道远,但最本质“道”的揭示与引领,更是当前所急需的。可放眼当下的各种大师班,有几个在讲“道”?其它的诸如“高三数学高考命题方向研讨会”,再扩大到其它行业里的产品推介会、经验介绍会等,中间有多少“道”呢?" C3 X; D+ Y; E* s
! g) ?- o [6 R5 Q 拉回来说,从中国广大琴童的数量、水平、年龄比例结构,广大教师的数量、水平、知识能力组成,广大家长艺术学习的认识水平,整个社会教育氛围的风气导向,这些具体而现实的情况来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师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