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靠年咧呃,电靠年呃……”漫步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多耶广场上,清脆悠扬的侗族大歌在耳边缓缓响起。穿着民族服饰的男男女女在夜色中随性而唱,高音与低音截然分明又融为一体,无配乐伴奏却宛如天籁,响彻夜空,不绝于耳。广场边,路人和游客的脚步被这美妙的歌声所羁绊,纷纷驻足,或静静聆听,或掏出手机拍摄台上的表演。
3 ?9 Y+ b M' u( K$ t/ j" v% C4 a7 L4 _5 R
从2015年12月起,每天晚上8点,“侗族大歌天天唱 芦笙踩堂天天舞”群众文化活动在多耶广场准时开始。三江县城的多支业余文艺队和文艺爱好者轮番在此进行民族歌舞表演,外地的游客不需深入侗寨乡村便能领略侗族大歌的独特风情。# x$ H( s8 T" |: Z) d
+ {# h, a8 V+ a, I2 {$ n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人常说的一句话。在侗家,歌声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鼓楼踩堂有闹堂歌,吃饭有敬酒歌,迎客有拦路歌,歌会有侗族大歌……在柳州三江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榕江一带的侗寨,侗歌的传承有逾25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的艺术形式,也是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Q1 d3 T) U! g0 e: e
) \% z9 q/ C2 I1 G “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互相和谐的一种表现。”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光祖认为,侗族大歌曲调悠扬,旋律优雅,多声部和谐独特,演唱技巧极高,所以被誉为“天籁之音”。特别是多声部曲调的演绎方式,堪称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代代相传的传承人是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久传承下去的根本保障,因此三江人民和政府一直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8 ~) b2 {% V' a# c; p
! R( h, V( S* V2 j8 G0 } 三江妹子吴春月出生于侗族大歌世家,她从小耳濡目染,跟随婶婶——自治区级传承人吴探花学习侗族大歌。热爱歌唱的吴春月频繁地出现在三江乃至柳州的各类文艺比赛中,她出色的表演引起了县非遗中心老师的注意。在他们的支持下,2015年10月,吴春月成为侗族大歌县级非遗传承人,并走上了侗族大歌的传承道路。' D7 ?9 `2 R7 ?2 ~2 g- g
- O& T- O! s- s3 r
“把侗族大歌传唱到全国各地,唱出国门,让更多的人领略侗族文化的美好,这是我毕生的心愿。”带着这样的决心,吴春月和侗族姐妹组成了三江组合参加了2008年举办的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把原生态的侗族大歌唱到了北京。
" |( h2 z, ?6 ] N3 ~, d: b2 f: l& a: |5 i3 K1 i
2014年,吴春月牵头组建了新民组合。此后,新民组合频频出现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文艺会演”、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群星奖”、宁夏回族自治区“花儿别样红歌会”等演出和比赛中。2015年11月14日,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多彩非遗乐章全景展演“木楼歌海多耶情”在上海梅陇文化馆拉开帷幕。站在闪亮的舞台上,身穿美丽的民族服饰,吴春月和伙伴们把三江侗族原生态的蝉之歌、撒网歌、琵琶歌奉献给了上海的观众,成为当天晚上浓墨重彩的华章。3 J q4 z1 |9 ?2 z6 R
& ?8 E8 ]4 A+ {7 w, D4 o 位于榕江河畔的三江梅林乡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唱侗歌,也爱唱侗歌。对于梅林群众来说,每年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农历二月二的侗族大歌节。这项当地侗族百姓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有200多年的历史,迄今已举办了127届,是侗族大歌传承的生命力载体。每年二月二这天,在悠扬的芦笙中,侗族大歌此起彼伏,梅林群众以歌会友,就连围观的游客也被热闹的气氛所感染而加入大歌的队伍中来。
v1 i4 `* Z d6 R0 J# a6 X
* ] ~+ `4 D; Z0 L: Z( W “在梅林乡,唱侗歌是人们生活的常态。”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主任刘德雄说,这里每个侗寨都有一支甚至十几支侗族大歌队,他们把侗族大歌唱出村寨,唱到三江的各个景区甚至唱出广西,梅林乡也因此闻名于世,并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C& T, h+ f/ G4 @
& g1 Z0 d& b$ Y; B2 ^) f 在梅林中学,产生了一股侗族大歌传承的新生力量。以“一校一品”为特色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三江县开展了数年,依托当地侗族大歌的资源,梅林中学将侗族大歌的歌师和艺人请进了课堂。过去,侗族大歌只流传于村里的老人口中,如今一到兴趣课,悠扬的侗族大歌就飘扬在梅林中学的上空。6 h- @ ] }' i2 x. B
5 L) ^9 P i3 z+ A! A* X R 为让侗族大歌流传更广,吴光祖等人把100多首侗歌编印成册,作为侗族大歌进校园的教材。教材中用中文给歌词译音,即使是对侗语不熟悉的汉族学生也能够毫无障碍地进行学习。据了解,如今在三江,已经有20多所学校将侗族大歌“请”进了课堂,参加侗族大歌兴趣班的学生累计有上千人。- D& d2 ^# K* z
% @1 k9 N+ L' m. y “侗族大歌的保留和传承对三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三江县在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上做了很大努力。”据刘德雄介绍,为保障充足的经费用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除了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每年2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三江县还划拨了上百万元用于侗族大歌非遗保护。此外,三江县政府和非遗中心还在三江县中心小学以及梅林乡新民中寨成立了侗族大歌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展示、传承、培训、授课等方式培养侗族大歌传承人。至今,三江拥有国家、区、市、县四级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16人。侗族大歌也频频出现在柳州、广西甚至全国的各类比赛和演出中。三江还举办了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等精彩活动,每年有近500万的游客来到三江领略侗族的精彩文化。
9 n3 q" J+ k" W; S, x/ ~0 [9 z& R3 v8 O) };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