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V3 Y; R& h* G鉴赏用词之妙
2 K o3 i. `, s9 Q# p, s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3 z- p% X; h; n' x , |5 M' Y: R- \
(一)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4 D! V$ Z5 L. y. f' m
, v2 C+ b) Q4 K' Q5 S* w* u0 ^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4 D& F0 n/ s4 ]2 e6 S; W
8 p9 s. R# \7 Q1、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 [' h" v _ V4 I, q
0 L- K& E5 f* w2 s- P, h9 c: l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K. P7 D" ?, i, S
% j# e9 E4 ], v4 G7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L8 e9 ]& M( i) f( N% J1 m
6 {' i- E" U/ n0 n- u4 I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O( J% y7 P1 r6 ]1 }+ T, d
1 T4 i* C& v5 [, F%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s/ r) p f7 F9 e+ b8 F
3 r0 |+ ^, |4 B( M' H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9 N& c5 R) u* P) A+ o: |
0 H3 m. G( O, }9 X8 M/ X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3 Y8 x+ i$ k' `4 ~, c5 c
* \# r6 t7 g: ]. }) t! W3 S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2 r# Y% [, w1 q# \0 ~ m
; P# K. U; R9 R. N" m* D/ W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1 k8 G1 x6 P
' R0 b( @' I* [, }" L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9 u. n8 b' }) G B, S4 r
: N* C0 N7 p) s6 Y" y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 ~$ a9 Q4 C" w
8 y6 a% x, w5 ~% A( P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7 n* v# f& n* @ D8 O! g
/ W& y' N9 Y( \& ]8 ~+ A
例2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m$ P1 d& B7 ^1 p m. \6 y& N
( o2 o: ~2 W" p5 G+ L9 E0 n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2 Y$ S# i9 o3 k9 a. B: Y # F6 c6 _/ R5 K9 H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