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B5 Y, M. G: Q刘薇于1922年生在北京,原名刘彩凤。在北京女一中就读时,接受中共地下党的引导,于1940年2月一个漆黑的夜晚,只身潜出京城,投奔了当时活跃在保定一带的“抗日联大”。她告诉过我,当时“联大”处于敌占区,夜里女同志站岗腰里掖着手榴弹,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1942年参加八路军后,她跟着抗日队伍,钻山沟、转山头,打游击战。那时边行军、边战斗、边演出。吃野菜拌“胡麻油”,弄得晕头转向,记忆力减退(最后得了重病、躺倒不省人事可能与此有关)。其间,她参演过京剧《逼上梁山》扮过扈三娘,能武打、做“卧鱼”动作,也演过《兄妹开荒》等街头剧。她业余创作的唱词《骂阎锡山》,被唐诃谱曲后在解放区广为流传。1955年,她带着身孕和唐诃一起到解放一江山岛的前线深入生活,谱写了《红旗插上一江山岛》等歌曲。1958年调入战友文工团后,她创作的歌词《毛主席窗前一盏灯》,经王引龙、晨耕谱曲后,由贾世骏演唱,曾轰动一时。后改编部队业余作者杨元其的歌词《两个小伙一般高》,经晨耕谱曲,由马国光演唱,成为诙谐、有趣的战士表演唱。1964年我从基层连队调到战友文工团后,她就带我一起下部队深入生活,一起到河北邯郸农村参加“四清”运动,一起搞歌词创作。当时她患有眼疾,一侧瞳孔放大,不能长时间看东西,我就给她读书报,合作歌词时争相出句由我誊写。她有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又有演唱经验,为我们的歌词创作增添了文学性和音乐性,弥补了我没写过歌词的不足。20年的亲密合作,创作了歌词数百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歌词集《战斗的歌》。其中有马玉涛演唱的《老房东查铺》、贾世骏演唱的《战士想的是什么》、马国光演唱的《一壶水》、耿莲凤和张振富男女声二重唱演唱的《祖国一片新面貌》等。刘薇是与我合作时间最长的师长,是我身边最亲的大姐,我的夫人、军医王淑琴就是她托友人介绍的。刘薇是影响我人生和歌词创作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Y) {' n2 g) K4 q$ E8 `' A6 E
刘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基层深入连队生活的“背包精神”。每次她带我下连队,都要亲自背上背包,一竿子插到团队,和战士一起行军,一起演练。战士们知道背后有一位女首长跟在后面,精神特别振奋,目不斜视,士气高昂,行军不敢掉队,在靶场不就近“解手”。刘薇采访,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连队的一日作息时刻表和战士的生平、爱好、有没有对象等都详细地记录在采访本里。特别是战士的语言,如“一天不摸枪,我手指就发痒;一枪没瞄好,我吃饭都不香;苦练巧练,铆足劲儿练哪,我们的本领强,嘿!才能打胜仗。”写在《走上练兵场》里的这段歌词,显然是来自战士的生活语言。刘薇与我合作的《连队生活歌曲》:早操歌、打靶歌、刺杀歌、投弹歌、擦枪歌、夜行军歌,是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创作出来的,好多歌词是战士的原话。这组歌将连队一日生活、训练“歌曲化”。 n3 A7 n6 g. S6 h0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