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歌剧《唐-璜》、3D迷你歌剧《湮灭》上演,第1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带来新惊喜—— 2 u, e# b5 p% V: [& Z7 ~# I: d. Z. K2 _& I+ n
新锐之音改变歌剧欣赏方式 3 ]8 t( @' d! E3 X: H% Z/ S/ n9 J2 c8 T, i1 \
继浸没式环境歌剧《唐-璜》、本杰明-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先后在中国首演之后,第1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惊喜还在继续上演。10月20日、21日,荷兰作曲家兼导演米歇尔-范德阿创作的3 D迷你歌剧《湮灭》在京举行了亚洲首演。这部《湮灭》今年3月在荷兰首演,反响空前热烈,于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迅速决定——带它到北京来。是什么样的一部歌剧能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5 g. G* z0 v2 o, E3 `- p' D7 R& H% o/ T q: _( Q
《湮灭》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投影中的男中音)对其亡母(女高音)依恋与回忆的故事,情节针对“失去”“伤痛”与“治愈”等一些现代人有切肤之痛的普遍性话题进行。现场可以看到整部剧其实是一台独角戏,始终只有一个女高音在舞台演唱,男主角只存在于3 D投影之中,通过巧妙的装置布局与舞台上的女高音产生互动。更别出心裁的是,这些微型装置不但制造出画面,更制造出音乐。水滴、钟声及至剧院现场的声音,都成为了歌剧的原声。在高科技的参与下,舞台布景不再是与音乐割裂的单纯装饰,环境“活了”起来,音乐与戏剧达到了真正的融合。 - w& y$ X2 ?* E# s/ e3 s# C; h. J1 _; U. I4 h3 p4 K
《湮灭》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现代作品,其融入歌剧情节的3 D投影与舞台装置所带来的现场戏剧体验并不亚于传统歌剧。有意思的是这音乐并没有脱离观众熟悉的调性语汇,甚至某些配器的手法很是复古。例如男主角那令人动容的咏叹调《on all faces》,其背景是交响乐队、管风琴与童声合唱,在听觉上营造了肃然的宗教感。. C0 _, g3 {7 L
5 Y I. h* d5 _$ A; o 正如范德阿所说,“我开始学习的是录音工程,后来学习了作曲和导演,我会给自己的生活增加很多新的元素,所以渐渐开始关注视觉方面与音乐结合的创作,也很自然地将身边很多的现代元素融入到作品里面。”说到灵感,范德阿提到源于他读的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克的诗作,她由于抑郁溺水自杀,其故事和作品对他的这部作品启发很大。实际上,《湮灭》的精良制作与匠心还正体现在其出色的脚本上。为了暗示女主角的经历,作曲家为唱词精心挑选了4位历史上溺水而亡的女诗人的诗作,包括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近代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近代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克以及著名美国女星、诗人娜塔丽-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