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Q/ Z1 |" o' H8 S3 f 师生们向一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仙兰学习了畲族方言和角调式畲族山歌景宁调民歌。张泽艺分析,畲族的山歌大多是商调式,很多细节与汉族歌曲不同,它的微分音、偏音、颤音等细节以及演唱时弯弯绕绕的独特韵味,只有在现场面对面地听村民演唱才可以深入体会到。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为“双条落”。目前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 O$ D/ B4 G) p! y H9 B, e( ?
/ i: S9 R7 a! }- P* _' H 7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陈契大妈是公认的畲族歌王,她讲述了自己学习山歌、走出国门演唱山歌以及有关畲族山歌的许多故事,教授了一些基础知识,并现场自编歌词为大家演唱了几首山歌。. x6 V* b& N- e% U" i9 e4 T
0 o! k6 _ S$ N2 B( K “我们还参观了畲族博物馆和当地的神庙,深切体悟到畲族与汉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畲族人的耕作方式、编织彩带的劳作方式。”张泽艺认为,现在的作曲专业本科教学基本上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学生在本民族的音乐学习方面有缺失,尽管也学习过中国民族音乐史,但往往只学了皮毛,容易流于肤浅,因此,采风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置身于完全不同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里,零距离地与少数民族音乐接触,对于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将来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非常重要。4 g q8 m, }5 ?: k0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