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烂片时代,我已不看电视许多年,但要了解信息,有时候会在网上搜索一些片断来看。近来热播的《北平无战事》和《红高梁》我都有搜来看几集,觉得《红高梁》的片尾曲《九儿》还不错。现在许多影视剧烂极了,尤其在配乐上,特不注重创作,多数都是拿来主义,随便拿一些音乐素材来用,或者干脆把歌手出的现成歌曲和影视剧进行拉郎配,糟糕得很。像《红高梁》这种电视剧能够把配乐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肯定的。) v+ m6 s; `# F2 N9 N; R0 F
5 @9 k3 t4 u' I% f
4年前的今天(10月29日)河南省流行音乐协会成立,我当时提出要加强音乐创作,创作才是根本呵。这里对《九儿》这首歌做一下简单分析,供音乐爱好者参考。同时,也算是对加强创作的一种呼唤。
( M- p/ _9 T( d, ~# g8 @$ O# [& H# J/ ]6 v
《九儿》这首歌曲由“80后”音乐人阿鲲(陈鲲)作曲,何其玲、阿鲲作词,有胡莎莎、韩红两个演唱版本。
+ N: o9 ~) M. V4 e9 N9 ?( c2 \& J% ]
《九儿》非常简单,只有四句歌词,其核心旋律只有8小节。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只能算是一个音乐动机。但是,通过重复、变调等变化手段,它却产生了特别好的效果,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作为一首影视配乐,它做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唤起共鸣的作用,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受到观众的喜爱。4 ]8 ] Z& O" x0 T: F, d
! C3 Z, U! A3 y x/ m, [4 }( ~
这和作者不俗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思路是分不开的。我想以画面感、层次感和悲剧感这三方面进行重点考察——
- b @( n! Y4 t1 C3 U+ ^' n c: o& z4 V- L/ l
影视剧配乐/歌曲需要特别注重画面感,即便脱离了影视画面,它也能起到唤起观众对画面的记忆。这就有两点要求:简洁和具象。无论是歌词还是音乐语言都不宜过于纷繁复杂。在歌词创作上尽可能具象化,以达到塑造画面的作用。而要达到具象,最好是使用动词和名词。《九儿》的词作当中,“身”“手”“田野”“枣花”“高梁”“天”“姐儿”“远方”“熟了”“送”,就符合这个要求。大地、天空、远方,在短短四句词中表现了出来。显然,创作者具备了构造画面的自觉意识(这和他们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以及长期为影视和游戏做配乐的工作有关)。这种自觉意识非常重要,因为许多写作者写了一辈子都没有这种意识的。
; [) c: \: O) |! S$ h: n1 `
- K! F- y! u* ~: c) L" t8 l 从土地从发,到儿女情的表达,这是传统的民间小调的惯常手法。这一点也可见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视和传承。正因为它具有民间小调的特点,在歌词上就没有过多的铺排,没有很多弯弯绕绕,像民谣一样,更有直击人心的效果。; q% d7 i# W! j1 g$ ~+ l9 L
. I& b7 e# I3 v
看起来它是个小调,但小调不小,《九儿》这首歌却又让人听出大来。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层次感上。5 b- f2 b1 B+ ]
3 \! J3 E+ r' v7 b A. J 这一方面得益于交响乐效果的运用。开头先以小提琴引入,营造单纯、朴实的音乐形象;然后通过两次转调,音乐织体渐次丰富;最后形成气势磅礴的高潮。, Q9 L# h0 @2 k
, @6 z! K2 |6 H( |" U# H- l1 @
另一方面就是大胆运用转调。一首歌三个调,两次重复,两次转调。从A调的柔情、幽怨,转到B调的坚定、果断(以上主歌部分),最后再转到E调的激越、悠远(副歌部分),尤如三级跳远,层层推进,富有层次感。使得旋律和歌词的重复不沉闷和僵硬,而是生动、活泼、明朗。把九儿丰满的形象和不屈的命运充分表达了出来。
7 r7 N" i$ P5 E! A @0 Y
4 ~1 u' {, q+ O9 P* q 这首歌之所心能够打动多数观众的心,我以为它还写出了悲剧感。这种悲剧感使观众对九儿的形象和命运有了巨大的认可和同情。* r* |9 ]! S. M' I; {+ f0 U8 C) s+ L
4 [; ?, V0 V) A- S
我们不妨进入音乐细部进行分析——* C' S( x- i/ D* o
$ d6 \3 E" n7 e
主歌一开头便是一个四度上行大跳(62),如异峰突起。先声夺人,使人迅速进入情景。北方音乐风格大起大落,多爱运用大跳,讲究激越、疏朗、阳刚的味道。但在句首用大跳,还是需要一些胆量和对接下来旋律发展处理的自信。在一个大跳拔高之后,紧接着是一个五度的下行级进(21765),在旋律线上形成一个山峰和斜坡。又如冲浪,冲上浪尖,就迅速向下滑行。这第一小节,就马上把听众的耳朵抓住。第二小节是一个五度下行大跳(62),可谓急转直下。) G- H* Y7 I" G8 v i2 k: J: F
( x) f* a, ^" Z" E5 q x! }
前两小节,一波三折,从异峰突起到急转直下,运用了“同声反复”(62),从高音2到低音2,是一个八度的下降,暗示了一种命运的跌落。这首片尾曲又用为九儿最后慷慨赴死的场景的插曲,正是悲剧性的体现。
6 }$ N$ G' ]* E! @( x6 `+ m( B6 i5 W4 O+ l
第三、四小节的节奏型与第一、二小节基本相同,尾音落于6,与开头呼应。前四小节,是起与承的关系。( P$ I6 K- C) d: M! u3 {4 p
5 Y8 f7 Y1 L+ P* M+ `7 u 第五、六小节是转,是情绪的进一步强化和拓展。第五小节开头是一个五度上行大跳(63),是在第一、三小节(62)基础上的加强,紧接着是一个五度下行级进(32176)。这同样与前四小节构成呼应,形成一种连绵不绝的感觉。第六小节第一拍(725),在节奏型上做了一个漂亮的变化,有骤然撕裂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有了这一小节,整首歌曲韵味全出。这种韵味正是来自山东、河北、陕西等地民间音乐元素的利用。我猜想,可能是阿鲲在莫言家乡高密采风得到的灵感。
- d& o; [7 g8 ~" P8 T
5 L% `7 s5 }' l 第七、八小节是合。从2到6,又从6落到尾音2,是一种反转效果。如同九儿在临死之前的一个回望动作。前边的爆炸到此归于平静和淡淡的感伤。) Z0 v2 G, G0 W7 c2 |, @5 y
2 m a, a5 C' G 第四小节尾音6与第八小节尾音2,又是62,这使整首曲子显得更加有暗示性和完整性。
' T* J2 y1 ?3 W: q/ B9 K' `" o7 \/ o1 r5 E# O l/ H: l
仅仅八小节,起、承、转、合,音乐语言颇为丰富,音乐结构也算完整。无疑,它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有赵季平的电影版《红高梁》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和《酒神曲》珠玉在前,阿鲲的《九儿》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当然,这首歌也带有革命浪漫主义叙事民间小调的元素,这是观众觉得不陌生的原因,是好是坏,见仁见智。
+ M0 X* d$ k: G7 _( n
( R6 c0 O" f F6 ~! b: b: m9 ? 此外,《九儿》这首歌旋律的民间性和配器的国际化也值得一提。至于歌手在演唱上的问题,我就不说了。5 b' d! j* J& u# W' A+ {- n! ?9 b
: A9 S1 f$ [! `2 d2 J2 ? 我希望在影视剧的配乐当中,类似这样的佳作能够多一些出现。也希望我的音乐界朋友也能有更多的创作意识,影视界的制片人、导演们能够更重视配乐创作。有时候,一首好歌给一部影视剧带来的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5 D0 p$ c: g$ B+ M! v& R" S; L$ y5 {' M# N
阿鲲今年30岁,已经为《舌尖上的中国》配过音乐,广受好评和赞扬,又有《九儿》这样的佳作,应该说是前途无量。
5 O3 w% K6 t) z0 I; A0 ?+ Q
. F% d9 w6 G)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