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23|回复: 3

[中国作家] 海明威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mpsh5134 发表于 2016-7-26 21: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t# ?/ u: K. |- u5 F3 [2 J# a
* u9 u1 }) u0 G. f8 v" D
   人物介绍
" \7 T, Z" Y$ A2 m姓名: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r/ k, D6 r3 m
/ f. F4 s0 k* t& F: N/ r* Q
职业:作家
4 {) b2 H( P  u$ P
& n- B2 ?4 @" L4 t, O! }国籍:美国$ [9 }& [  U4 T/ F* K$ |: c

; [5 h7 }; ], s3 L! b星座:巨蟹座0 x6 ~' t2 h9 u( Z

0 `+ p+ A# ]: C' M7 X) @简介:海明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著名的小说学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2 i/ }. @' {8 a8 ?% X* S$ Z% a( s! K( v4 J. L1 s  n% e1 Q
4 n& V3 @* f# s$ m  {
海明威; h! B0 W/ L8 K% u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现代文学巨匠。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和与他同时代的福克纳和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相提并论。海明威的四大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年),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说故事,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远远超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可以和福克纳相比肩。7 g* ]2 t* l: A3 z: }6 q( R
+ R5 ]! P" X& X. A
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后者的奖项对海明威和福克纳两者的文学地位几乎没有做什么评论。和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相比,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语气和人物角色也显得更具叙事的特征。% X/ t0 \, l+ z+ `6 ?
2 \$ M2 d2 s4 ^' n# c  R
和这点同样重要,甚至比这更加重要的是,海明威这种以坚持使用简短、具体而直接的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立即被确认是作者本人所写的特征。由于他写作的风格以及他个人生活的风格,人们倾向于把他当作一群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作家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他本人是一个曾经参加一战的负过重伤的老兵、一名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战士,同时还是一位热爱户外活动、有着诸多人生追求的“硬汉”,这样的背景加深了他和他作品之间的这种联系。但是,这种把海明威仅仅作为一个美国式的独特天才的认定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虽然他的主要小说中有3部是通过美国人叙述,并且(或者)是在美国人中叙述的,但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主角是旅居国外的人,而且小说的背景环境被设定在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后来的古巴,而不是美国本身。" Z3 s  @% t2 B1 y
  k, P. Q; O/ a- J
尽管海明威早期的创作生从与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与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这位影响大一些)的联系中获益,但实际上他的美学和他在法国遇见的那些移居巴黎的美国诗人所共有的审美观更加接近。这些诗人中有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以及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格特鲁德·斯泰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技巧确是直接的,但并不是简单平淡的。
% l# q' o" i& v4 Z/ ~
' K+ }5 ~9 p& p2 e海明威的作品是一个艰苦的挑选的结果,作品中每个单词都承担确定的叙事任务。语言上的精雕细琢,反过来在作品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不论这些人物是单纯的讲述者,或是逐步揭示情节的焦点角色。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作品中的必然表现就是,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推动情节发展:作品背后总是有一个联系和逻辑性的世界,作品中包含的每个细节(甚至是省略的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遵循一种简单的、一直向前发展的时间顺序,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三天时间,但他也有用对过去相关事件的简短回忆当作插叙或倒叙。这这些写作手法深化了作品中人物形象,并形成另一种并不是一直向前叙述的叙事结构。; ^. l  L" ?) `8 F6 ?% u( r

6 ^3 p# Z: [0 K+ z7 t& {1 C海明威是直率的。但同时,他非常地细心和敏锐,这种细心和敏锐我们不能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特色所导致的。所以总的来说,海明威是一位国际艺术家,他从没有放弃他作为美国人的标志性身份,但他所进入的艺术领域太深沉也太广大,以至于根本不能用任何单一国家的文化去界定它。9 V" K, M8 L/ Z, X$ P
& V" Z# F* M6 W( ?0 v
2 创作历程 - y! ?6 G0 }- A3 ^7 k" j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u4 h1 r- f( H7 V' H& d
7 _. {* d1 P( \' C* k( s2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一天夜里,他被炸成重伤,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他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
6 h- [  y8 }* x( ~2 K( |% s8 n
. t) M- e9 C5 P4 o7 d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他身上至死还留下一些无法取出的弹片。
' e! a& D7 g  |! r
' L* @( l+ v9 L, ^% F8 J: H0 u% n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 N4 r8 J$ r# `
* p; p( |* o6 E6 z# B2 P& _/ x$ t* c" U* T9 j# u- V% t
海明威9 m9 D) r( J% H' p* ~2 w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被认为是擅离职守的军官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m9 ~0 ]1 Q6 W  z6 k
! F- ]) w+ ?. _0 O, F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5 z5 E/ Z) ^% ], N& E1 \" }3 @8 ?4 c  t
海明威故居介绍
% X6 S7 G  F1 Y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以记者身分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海明威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珍珠港事件后,他甚至曾驾驶着自己的摩托艇在海上巡逻以监视敌人潜艇的活动。他还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E9 |) D# b* n

" Y4 i+ Y; d# R" a$ W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v, t$ i, J1 e, L4 y' z; J
- X; z9 N0 z" U* \0 W, o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 J1 K: M) `, M( i+ @# H
2 K" g# p7 F/ d" k* A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 s$ c+ c. U/ C
0 I3 t8 {9 \7 Y, ~2 v! h, Z3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6 D$ s5 P; }! j+ B' S0 U
' Q, |# L* s7 G" w. L* P* \- k; _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 J9 j9 |. a( s& `" V2 o0 O7 K- {% P; V) S8 L8 {( O
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z9 |. N2 @8 |9 [

, U( f) T, j4 r3 z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消逝。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伟大作家的陨落!! Y7 G9 [5 t; z  N5 P

+ \6 Q' p" R5 W, [! b: [: m( J9 A
) ?. Y4 S+ W9 S 600x450_BSQC87IS00B60003.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楼主| mpsh5134 发表于 2016-7-26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3创作作品% z! g2 W  j4 a" S

; z* b* ~$ g/ i1 M  O: I) v' o  《印第安人营地》(IndianCamp)
" X, _' P1 x0 G9 c- w( [) Q' q# L1 p% @2 v. w
  《在我们的时代里》(InOurTime)
& v( j& s8 G# ]! f. D" T% ]* Y- A0 p6 E) U0 s- M
  《非洲的青山》(theGreenHillsofAfrica,1935)/ m3 R& z/ n& p

! ]' P- ^) x+ g" V" u. ~6 e8 m  《太阳照常升起》(TheSunAlsoRises,1926)
" i' @# r$ B7 d0 h" Q  e
  K' W" c3 z: x7 L& A, b7 c( n  《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1929)4 i. c. f# j/ n. i; c' N
7 X$ ?6 ?5 C4 U% }' h" i  G
  《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Thefifthcolumns,Spaintheearth,1938)  _  d4 L4 ]/ C0 L% r' `

6 F( ?. ~! X. k; w9 |# [  h/ l  《曙光示真》(TrueatFirstLight,1999)
3 Z2 i0 E# t1 P! J
: e8 b- M1 ]( K; E  《不固定的圣节》(AMoveableFeast)
5 M/ L( G; v' n9 \: k6 C- b+ W: T, z- a2 l2 [, D) m
  《过河入林》(AcrosstheRiverandintotheTrees,1950)# `: Y; G# b3 O4 w

! N. [9 n  |+ d; _5 o8 q2 U9 K  《丧钟为谁而鸣》(ForWhomtheBellTolls,1940)0 y' M& @# T# r; g- Y( p; x% I& _

7 O1 P0 P* ^/ B6 B) q0 F  《危险的夏天》(Dangeroussummer,1985): h! _$ v7 q0 x, L- f! r; Q' F
' ?! z8 F  U8 G, k4 A3 ^" n! @" Y7 c
  《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1952)
) ~/ B5 {& A! K+ |7 a4 n/ i3 s, ^- y& _' ~' l' b! W
  《伊甸园》(TheGardenofEden,1985)
- L' h( d8 z5 S9 Y( y
4 ~2 G9 |1 N0 l3 d  《死在午后》(Deathintheafternoon,1932)
3 @  V+ L8 k$ I
7 T& o& h/ o* O/ b1 V' z7 w# W  《岛在湾流中》(IslandintheGulfStream,1970)
4 A3 ]$ B) M# @' {: h3 C3 S7 }
# P, L2 Q7 T6 \2 {1 Q  《有钱人和没钱人》(ARichmanandnomoney,1937)9 |. X4 b3 H  @, o* l7 ?

' i% S. Z4 Y5 U$ v# s  《乞力马扎罗的雪》(TheSnowsofKilimanjaro,1932)
8 i( y/ c7 n2 O) e: |
. B/ D1 I* [2 t9 i) S( S6 {; U  《一条好汉》(AManoftheWorld)
* X9 e( z% y2 U( A& K% m
- T3 T* A; S  u$ e& {  代表作# I) }3 X2 D' Z( ~6 h
, y  K% u  F" c+ e: l. o3 a/ U
  1926年《太阳照常升起》(TheSunalsoRises)$ X$ {2 M, q& t& Z. J4 ~; Y

; ~  I4 \* s- M  1929年《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 ~; y/ l6 b4 d% ^( j( X7 L

3 |2 x3 s. V7 z' Q) W, S# t( Q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ForWhomtheBellTolls)
! I# c3 a) ]* H3 x0 k: B1 M! `5 Z/ m. {2 f. @" r1 }1 K2 a* y
  1952年《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成名作4 E8 V8 i- H* l. p% M
% h  V/ [' [# H  W
  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n" w! c8 b9 T: x
7 W8 B0 e& \. \/ ]+ j' d6 M, A+ Z! E
  1952年发表成名作《老人与海》。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2]
' x# |0 D  F8 s9 t6 _& y6 W/ t$ `, P
  4写作风格
5 b% X4 G  @' Z4 c% c5 Q0 T
2 t; {/ d+ W. i' j3 R3 `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现代文学巨匠。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比作当代的福克纳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说,海明威的四大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远远超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而接近福克纳的小说。
9 w# ^% B' v4 V: Y5 ^; D, T. [: B+ X- C3 w6 Z1 }
  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这个迟来的收据说知之甚少或海明威的地位相对于没有福克纳的。当以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为对比时,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和叙述人和事的语调。
% j+ j+ C) J, l* B; H, x  o# r( G. u; ^6 k; c
  或更重要的是,海明威的风格,短的,具体的,直接的散文和场景组成的完全一致使用的对话,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独特的无障碍是立即与作者身份。由于他的风格都和他生活的直接性质的风格,- D7 Q" i. b6 T( `

2 |8 \) i( N: y. c* t/ \  海明威6 c# l4 d- s2 R! D

% k4 |- M: [( V. G! x: j  w$ ~7 k  有一种倾向把自己描绘成“代表”,美国作家,其工作反映了美国精神在行动大胆,坦率和个人主义海明威。# I1 P" P. U7 g$ k; H* O4 s

/ G; q8 `$ T( ?0 q  他自己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受伤,作为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纳粹主义战斗,并作为“他,男子是户外探险和其他男子气追求激情”加强这一关系。
# g! c$ k; e7 N
- U& ?" N  D2 `* k" X1 i  但是,这种海明威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国天才识别问题。虽然他的主要小说有3位是告诉和/或通过美国男子,海明威的主人公是外籍人士,他的小说设置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古巴后,是不是美国自己。8 D' m& n, l# n" `4 @

$ M7 q- U# C3 B# n* d) s, j  尽管海明威的早期职业生涯得益于与菲茨杰拉德的关系和(更是如此)与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审美实际上是接近的移植,他在巴黎会见了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诗人的共享,艾略特,庞德和最重要的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在这种情况下,
3 y6 U% |! y5 ?: t. o% K2 p! z1 K% ]$ l
  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明威的办法来小说工艺是直接的,但从未钝或纯粹的简单。
3 G. b# v( H  P2 V
- F" S: q/ x: x4 v$ ^  海明威的文本是一个艰苦的选择的结果,每个单词表演叙述一个分配的功能。这些语言的选择,反过来,通过发生的思想和他的小说'是否符合他们的经验,作为叙述者或协调其观点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明确的中心人物经验。; z9 P2 Y, V- |

8 v+ F2 v+ |$ b  主要工作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的必然结果是文本的全部意义不仅限于移动前进的阴谋:总是有结社和推理网络,列入背后的(甚至不作为)的淹没的原因每一个细节。
4 p( X% i/ }+ L6 y' f; P' Q8 N9 |+ k- W# `
  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遵循的3天对他们来说,战地钟声一个简单的时间顺序进展,海明威也使过去的总结账户使用,相关的外部存储器的故事,和倒叙。& l1 D3 q' ~9 j, B+ _8 i$ y* y- P

) M: s+ [2 i9 h8 k& M4 T  这些器件提供进一步的深度,他的人物,创造出不完全直接的叙事结构编年史。
7 x8 A& w0 E0 r; [7 j3 Y* @' r; s; R6 L, m7 Z5 c! l' J
  海明威是直接。但他也相当微妙,微妙不是一个特点,我们归于美国的方式。最后,海明威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家,一个人谁没有放弃他的美国身份,但谁进入太广太深以适应任何国家文化领域新的领域
- D& }; E' [; F! O  K6 i( s5 t4 c2 v1 S/ Q$ v2 a+ ?$ U
  5写作习惯
3 x- J& Z& T3 d1 C: r) A4 X3 A; s6 M- c8 m
  站着写的作家
1 O% \) ?0 c* D% h
& F5 A* w# `9 m# ^  海明威写作时,有一个常人所没有的习惯,这就是站着。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有人问他:“您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他就简单地回答说:“站着写!”
# l( {- h# [4 c. Y1 b. D
' b: N; \5 B: z+ f: x( O7 S1 U$ f  七支铅笔2 g( n8 S; Y+ F
" n) Y, q( V5 E  t- E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 q& M) L8 \6 w2 r% `5 X: X1 J
, S: q. ^1 f$ E0 l  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2 P- E, W7 X& R5 a- D
: }9 C" v) P  f* {, z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最终他取得了成功。
! I1 `' B0 X, Y# v3 T+ H
5 i) i' `" m4 ?; c  写作方法; f! r/ }' w( k9 t" A, U, I

% n$ m9 ~6 i2 T& z4 Q  海明威的儿子在他的一篇文章《爸爸教我写作》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把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文章绞尽脑汁地改头换面,然后去拿给海明威看。后来海明威给出的评价是:写得很好,但是有一处需要加以改动。把一句话中的“突然之间”改成“突然”就更好了,因为用字越少越好!他的儿子看了之后实在叹服:原来,屠格涅夫的原作中的这句话用的就是“突然”这个词!4 m+ M* ]# ?, y5 e' ?+ E- p/ O% O
# X% ?, e; b, H& k8 e% n! @
  6情感生活
4 K3 p: d/ _+ d# ]( R4 ?5 O8 j5 l8 E# t; b9 ]+ J( J+ |
  青年时期的海明威- _$ s  \: s$ \* R" l8 m; T
7 Q$ l5 w6 a2 o+ m9 }6 R
  海明威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感情生活动荡而痛苦。这导致了他对女性的两极态度,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私生活极为放荡不羁,一生风流韵事不断,有过四次婚姻的他与众多女性传出过绯闻,并被数名女友斥为“始乱终弃的负心人”。然而,在这位情感浪子的一生中,唯独对好莱坞女星玛琳·黛德丽始终保持着纯洁如一的爱。美国波士顿肯尼迪总统图书馆首次公开展出了海明威和黛德丽之间近三十封书信和电报,由此披露了一代文坛巨匠与性感“银幕女神”之间那段长达三十年的柏拉图之恋。+ [$ ]% X; @9 ^* w
* _+ Q, g$ v% E8 }- e/ h
  1934年,黛德丽和海明威在法国的一艘豪华游船上一见钟情。当时,海明威刚结束东非旅行,途经巴黎准备回到美国的暗礁岛,而黛德丽则完成了最后一次德国之旅,准备返回好莱坞。从此,两人开始通信。海明威曾向朋友透露:“当黛德丽浮在水面,游向那些追逐着她的目光时,我却沉没水底。”而黛德丽在给海明威的信中写道,“我想是告诉你我一直在思念你的时候了。我一遍遍读你的信,把你的照片放在我的卧室里,常常无助地看着它。”这段爱情非常纯粹,非常柏拉图,连他们自己都相信会有故事,但夜幕低垂的一刻,什么都没有发生。3 [9 g; S* L/ X' w8 [1 o1 a6 {1 D
) k/ e2 o, J: M$ l7 ^, g$ Q
  海明威生前写给当时德国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的信件,在公众面前公开。两人曾称他们之间为“柏拉图式”的关系,而从他们的通信中却能看到有不少火辣辣的情话。在其中一封信中,海明威写道:“我也爱你,你那带有毁灭性的美丽。”还在信尾署名昵称“爸爸”。另一封信中,海明威还问到玛琳在影片中抽的是哪种雪茄,这样他就能与她抽同样的雪茄。这些海明威在1949年至1959年从古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肯尼亚等世界各地写来的信,被玛琳的女儿捐赠给了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
- h( X( `* h4 O$ M' r, k
  y# Y, P' V( s9 n: ^; H1 E# ^  7沉迷雪茄3 \& w4 G0 ^. |8 z1 l/ i4 c
0 `4 a$ m) Y1 s) h* f
  海明威一边混迹赌场一边留连春楼,一杯杯的苦艾酒染透了他的脸膛,当浓烈的雪茄雾包围着酒醉的他时,他知道,他经历了足够多的放荡和豪迈,也经历了足够多的悲哀。/ s4 t* ~% a0 d) Y; ]! `

( L' ]  e- Y0 s7 d% |- l+ S* C! d2 V  海明威是地地道道的雪茄迷,他沉迷于雪茄所散发出的那股芳香。他喜欢出海,因为海上风高浪急,点燃雪茄非常不易,因此,海明威便将雪茄两端都削尖以方便燃点。后来的卡洛斯·富恩特所出品的“海明威系列”大受雪茄爱好者的青睐。
/ m9 N4 x  S, h3 U
% X1 ~7 g) d+ Q- `' n) ?: W  由于海明威钟爱雪茄,所以古巴CarlosFuente雪茄其中的Figurado系列型号是专门为海明威而制。
8 g1 e& [/ h$ N+ T9 j" X- z1 |# M+ O* a/ s5 n8 i
  可因他长年航海,对雪茄有一个苛刻的要求:雪茄必须在乘风破浪之际,仍然能轻易点燃。要合乎这个要求,便要把雪茄燃点部分收窄,形成头尖尾小的不规则形状,这种特别制作的Figurado型号便由此而来。  N! i; D5 ?( d: z
& f! s# z) Z! v( V- l+ r
  海明威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古巴哈瓦那度过的。他疯狂地爱着哈瓦那雪茄和当地的朗姆酒,他拒绝回美国,而把一生中最精彩的时间留给了哈瓦那,并在这里留给了世界《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
: M" U9 I2 T( a( W3 E* g! j- t6 O* d  {/ d; P; Y8 Y7 D, k
  传世之作《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人,正是他在当地所认识的一人,这个人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 _' {: i* s3 l, n
7 ]/ V0 E1 h% x. h) k  @: L4 D  大约在1928年,富恩特斯当时是古巴一条渔船的船长。一次在位于古美之间的海域捕鱼时遭遇了一场热带风暴,他们把渔船驶向附近的岛屿去避风。途中遇到了一条小船,正在和暴风雨搏斗,富恩特斯见状立刻命令渔船前去救护。那条小船上有三个人,正是海明威和他的两个朋友。他们上了富恩特斯的渔船,一起驶向佛罗里达海岸附近的一个小岛。海明威非常感谢富恩特斯的救命之恩,约他两星期后在哈瓦那一家饭店见面。富恩特斯如约而至,见到了海明威。那年他31岁,海明威29岁。有人这样评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在这幅惊世骇俗的画面的背景上,海明威那头老狮子,又总是和他小说中那位被人们公认为硬汉子的老人并肩站在一起,嘴里叼着一支巨大无比的雪茄,眯着双眼向我们微笑。我们还可以想象,海明威衔着哈瓦那名牌的雪茄,在船舷旁写下《老人与海》的情景。这谜一样的神性参悟,让我们听见永恒的喧嚣,茂盛于夏日沉闷的雷霆。一把桨,鱼叉和缆绳,甚至一支哈瓦那雪茄,都可视做生命和激情,在盈盈摇荡的梦想里,勾勒出壮丽的灵魂。6 T# F3 S( w3 A

! F7 H1 U. [. w9 j  8死亡之谜, n9 t# \, h' Q2 [1 ^) P' v

5 J  i, {: V8 _- D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他的作品以歌颂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为主题。海明威本人是一个喜欢饮酒,狩猎,捕鱼,拳击和滑雪的硬汉。一九五四年,海明威以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B7 D4 A6 k6 E
- O5 P) ^+ `4 U9 R1 ~; Z( i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作家竟在获奖六年之后,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而其《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富恩特斯,一个清贫的渔民,却能享年104岁。为什么一个拥有了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选择了活着?加缪说过,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海明威信奉基督教,而自杀在基督教中是极大的罪孽。他也不是天生的忧郁者,并在经历过1925年那次感情风波之后(当时海明威挣扎在哈德莉和波林二个女人之间,情感的自责与欲望的诱惑几乎使他陷入绝境),他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海明威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呢?. r/ Q3 p0 I. z) z* s& B
% D7 s8 @3 f- ?/ e6 H% B+ N( ^  I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楼主| mpsh5134 发表于 2016-7-26 21: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独有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也步海明威之后尘,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而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在1962年曾经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_4 u9 ]+ k( T3 J+ G) P
' {* u6 U" U" R  q9 X
  好一个“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e* m* ^, o* ]
) x; C$ L5 f3 H- a1 W
  参照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的表白:“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不由令人顿有所悟,看来对于名人的心理状态似有探索之必要。  {) o1 O0 `1 r2 u9 w
( h$ R9 W$ l  k; D, a+ A7 ?
  或许我们可以由此窥探出海明威自杀动机的端倪?
" S8 L# X( ?7 K- r* @
* W6 N6 n3 J. L+ k. |' A2 N$ Y# T  名誉地位财富爱情,对人类来说,历来就是莫大的诱惑。诱惑之所以是诱惑,就是因为它总是顺着人的天然本性与弱点。实际上,很多人清白地过了一生,倒不是由于他们的意志多么坚强,品德如何高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犯错误的因缘,或者说没有人肯诱惑他们。因此有人说,一切天才常常是不道德的,而傻子的道德感却总是特别强。
+ I( [. i1 ^) }6 A7 S8 I. y  [; b9 u5 Z8 z' l) ^1 y
  身为天才的海明威,自然会受到许多诱惑。他既食人间烟火,也就无法免俗。然而,对于取得了名誉地位的海明威来说,接踵而来的除了荣耀之外,也有了作为名人的许多烦恼。而且,正如人们所说的,“楼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3 l0 ?4 F9 z& y0 F. W& H
& d; E) [! R8 O5 j: p! V
  因为,人们在对名人喝彩吹捧的同时,往往又保持着潜在的监视性乃至否定性,而且名声越大,监视的目光就越峻厉。在这种情况下,名人们承受着名誉所带来的沉重心理压力,总是感到进退维谷。其中少数人出名后变得张狂,而大多数人则变得谨小慎微、寡言少语。这两种状态都很难使名人们在事业上再有重大贡献,而没有贡献,又何以还算是名人?正如贝多芬所说:“获得名声的艺术家常受名声之苦,使得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是最高峰。”
: g( \9 a7 Z$ X" ^, H4 Y" B
2 S( P5 s9 K0 r) w8 `6 l# a  一切受惠都是有代价的。高处不胜寒。成功是喜悦的,但也给成功者带来了空前的寂寞感。
+ S% B" H/ m% r* c4 x0 k: k' {% \
1 c; f" b$ F) }$ i4 h! Q' A4 W" d  泰戈尔说:“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接受高度就要准备接受难堪,因为身处高地就没有了遮掩,就得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中。事实上,如果你实在消受不了名誉的重压,倒还不如悄然从山峦爬下,安顿于人间万象的浓荫里。何必人人都去参加登山运动呢?但是,又有几个名人能看破红尘、从山上走得下来呢?
2 h7 s3 G% }8 a5 k3 V# c
5 ~/ N5 C7 v  ~  在获得殊荣的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h9 m, h% A9 z3 p9 o* W8 _  `- c

1 T! b) ^5 ^1 d* r  i; \1 _  幼年海明威
* O) I- h$ Y; N
3 l' |" Y, a6 m! I5 G  促成自杀的心情,可视之为对自己的重视。当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其希望严重抵触相悖时,当他对自己的现状极度不满意时,就会想到自杀。当年海明威在获奖演说中曾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V: Z% X- _4 r/ Z$ t( }6 g+ o

1 k( a+ r6 I! Y( a/ a+ K  然而,自杀前夕的海明威却“几乎完全停止写作了,偶尔给朋友写几封回信。二月份,玛丽要他写几句话附在送给肯尼迪总统的书上面。她买回一些纸,裁成所需要的宽度和长度。随后他开始在客厅里的长桌上写。他整整忙了一天,中间只停下来吃中餐。桌上放着二十几张写过的纸。显然,全部不合格。这时房子里气氛十分紧张。玛丽耐着性子等着,后来索性到外面去散步。可是当她散步回来,他还在那里不停地写。他所喜欢接触的人不多。其中一个是赛维尔医生。赛维尔医生每天都到他家给他量血压。他这样来来往往,仿佛欧内斯特的生命就操在他的手里。他们两人总是肩并肩地坐在客厅的北端窗子下的长椅上。欧内斯特总是坐在老地方,上臂箍着那灰白色的量血压器,一边辛酸地说,他再也不能写作了——不可能有新的作品了。说到这里,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淌流在双颊上。”(贝克著《海明威传》)( Y% t* g# N9 N- |, `# j
" w- |( H6 c0 Z# x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7 e$ v! k4 Q; D& X- o0 S, z
9 ^: M9 X! m( J% ?* t
  作家史铁生有一句名言:“人为什么要写作?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我以为,此话不仅是饱受高位截瘫和尿毒症双重折磨的史铁生对自己命运的态度,也恰恰是对海明威自杀原由的诠释。即:史铁生为了写作而选择活着,而海明威因为不能写作而选择死亡。& K# z0 T7 z0 k: m1 U% Z

( k: W  y8 D- z5 [& P# S  人无权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选择死。  {# j! ]3 @. ?0 ^- X0 I9 y
; B& \" z8 a& |! p& P) A9 @1 I' X, E0 B
  当对生活的失望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时,人就会决心了其终生。1 b# a3 ]" ?) W

$ J4 ]9 D) ]" x2 y# O  一贯信奉“活着,则应勇敢地活下去”的海明威,当他无法继续被视为生命一样的写作时,当他无法找到在这种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时,这位硬汉就毅然决然地自杀了。应该说,无法进行创作的绝望,是促成海明威自杀的根本原因。仅仅肉体上的病痛决不足以击倒这位硬汉。
; ~0 m3 x# }. V. k4 L! I2 P
4 q% F: q+ {; Z! X6 L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给他的渔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
) V3 J4 s9 L) P, Y: S$ T7 ~) I  s& H- ^! ]  ]- I" q6 ~
  对自己的不满足和无法满足,最终导致了海明威的饮弹自尽。: u0 s" p7 R4 r& u; s  y8 D7 z3 G
) b% T" P1 B7 Q7 h' X; c2 K
  9荣誉记录
1 p2 ~& C& D  U4 [! {4 V3 K& q/ O& _  @9 O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d'argento)。
) H' v% j8 A2 L0 [9 B) _7 `' p& V4 q+ ]$ k7 f
  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非官方的军事通讯记者而在1947年获得铜星勋章(BronzeStarMedal)。
% ?  s) j& h) V0 w. J: H- k  W: `3 p: |2 f& _( b
  1953年凭《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 l# S* R. D# [& N

. M0 m. E+ e" t7 F( k8 g% y  1954年凭《老人与海》及一生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9 y1 ]) E2 E; W# l" ]
. V5 |/ n. O' o1 l7 }  10人物评价
( T3 I$ T: R# X; a' x0 K& ^1 H0 z5 k) o9 t: c0 r! _# C
  海明威处处惹事,人人受气,给人留下了如此印象:喜欢冒险,四任妻子,拼命喝酒,任意争吵等,这么多病一直缠着他,最后用心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海明威自杀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W! r& \3 j! P) [# f
1 l, d/ M8 k2 }( W4 s' D/ P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像他那样的内在紧张状态是严格掌握技巧而造成的,但技巧却不可能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宏大而又冒险的篇幅中经受这种紧张状态的折磨。这是他的性格特征,而他的错误则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大限度。这就说明,为什么一切多余的东西在他身上比在别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如同那质量高低不一的短篇小说,他的长篇也包罗万象。与此相比,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 r" S3 _4 Q* A7 z6 G7 j4 n
3 ?  L" B0 |( c; w9 n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3]
- e6 Z% W2 x' R, _) H2 y' A& s+ A* T* _0 _  e' w. ~) Q
  《纽约时报》评论说:“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4 [1 |7 n/ r5 e) r6 b% t

. R& B8 k. L) n( G- t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指出海明威的性格:“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9 K; E! a9 N3 F" j

  w. {: B  D3 G* W0 X4 k- b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楼主| mpsh5134 发表于 2016-7-26 21: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1人物名言
) C& L" b6 m8 ?, D. g! _, y" H8 k0 s# ?5 g5 T4 j" C4 Q4 d, z( t1 o
  1、他最著名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7 a3 y( i! z) V: \1 S6 j2 T1 u5 d
& p- ^! ~9 D4 h6 s1 c
  2、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5 F- F8 o4 Q0 |5 h6 {
- ]1 x. U. j6 B7 V  3、我多希望在我只爱她一个人时就死去。
( l( s5 ]: _* t- w! ]
9 w, \) |( H4 U& n1 R! G  s+ v) b9 |  4、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Q/ Q, F8 [9 o0 ^
, s" S3 p4 ]# r- ?7 [
  5、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B) Z1 h+ U2 L2 f) C

, n3 {4 O- W! i; A. D7 u$ T( h  6、胜利者一无所获。7 M8 d3 u6 h) {* s- w
6 V1 O; j$ f- }* x
  7、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 y4 K% t( x- z8 X9 ^4 G
3 v9 j, L$ i& l/ Y
  8、二十世纪的丧钟为人类而鸣!6 p9 n& p! J4 j+ y2 Z0 S1 Z+ y

4 ~& V. l% K1 t# \, v) Y  9、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居住过巴黎,那巴黎将会跟着你一辈子。
) V& J) e' C1 T5 R9 A- {* g+ T. k" q$ Z9 n8 r- \5 B
  10、只向老人低头。
! `8 P& o) @6 C4 @3 j" r( J; A3 ]" }  a
  11、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R' K7 @7 S0 T; V

$ p' [6 o8 O& i/ @4 \  12、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4 X% ]. D2 q% {: h  U9 Z/ }  V' J& A$ U4 B" f
  13、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x9 G% f$ Q6 I# D; \
9 T. S8 T; H0 }* D# P7 k! Z" ?
  14、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 U4 X6 m. }, b8 S+ F& K) c
4 M7 u1 B# J6 b: l9 J& `# K
  15、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 ]  I0 X8 t" w! P6 M
" d4 {: ^6 O. }7 D- m; H( ]
  16、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 M0 O' r  J' W' k. s
/ \+ q' S  o3 u  17、青年人要有老年人的沉着,老年人应有青年人的精神) R% j( C. Z  l" P2 c8 N) r" T
! L2 A8 k% q; ^$ H( v
  18、比别人强,并不算高贵;比以前的自己强,才是真实的高贵
: `* `0 N1 Q0 t7 f
' M! ]. n% s" p  |3 o: U  19、除非你拥有爱,否则你不知道快乐是什么( U$ Q1 w0 [9 _: t

- k) r  Q2 Z$ H6 P  20、在这个世界上,欲望并非痛苦,他可以使感觉变得敏锐,是一个人的青春的内在标志
7 `# F% s  ~8 F# I/ ^- |* I5 N7 I! i2 E$ P1 |/ [8 J
  21、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M  ]7 F( p( k) d
6 H- x2 P4 C0 r6 }7 p: I+ z
  22、恕我不能站起来。——海明威(墓碑上刻); ^6 l  \9 T* ~2 u
( a4 k! i6 G! G# ]" X
  23、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开始在内24、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应该是优过于自己。* X6 p" q5 [& H/ @5 o4 @( b- S5 N; E, A
* l. w; c  w% J1 K2 p
  英文:
; D( Y. A. |/ x( ^
, C/ U5 Q9 x5 B. P  1、Butmanisnotmadefordefeat、Amancanbedestroyedbutnotdefeated.
! b4 Y1 A# L; G, ?, I. r* }  _+ @( Q0 m  |8 Z6 R
  人不是因失败而生,一个男人可以被摧毁但不可以被打败.
5 b, k3 K/ G8 r6 N5 f% P# f! B- h% s2 a; K' u( a8 m
  2、Allgoodbookshaveonethingincommon-theyaretruerthaniftheyhadreallyhappened.
( {/ B' ]" G0 ^) `, a- W: E; _0 m7 N: ]8 L& V8 G
  好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比真实事件还真实。4 l! ~. C( L. n  g& S+ z: ^

: ~3 B# V* g0 {- x/ r  3、Allthingstrulywickedstartfrominnocence.
3 f; f! R; |+ D1 e; H
: m1 S' l* T  r7 H8 h  所有邪恶的事一开始都是纯洁的。
# K# m* Z" W: q# q" Y% z( Z# a# m
  4、Courageisgraceunderpressure.6 `' i# _- B0 @: b! Y  {

1 j* S: Q$ R+ _( r# W7 u; _& a( a  勇气是压力之下的优雅风度。
" b) x; y% m" Q, Q. a: U- A* X% J- g& s+ n8 ~4 G
  5、Fearofdeathincreasesinexactproportiontoincreaseinwealth.
5 M3 @# M& }3 [7 u# }4 ^( Y+ F7 x
2 R. j! e  F  o1 n  I" r' j* q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的。
$ @) R( z6 I2 q' q, }
9 n1 Z3 U+ z, J8 ^) f5 d  6、HappinessinintelligentpeopleistherarestthingIknow.3 g0 w- K$ e; F

4 E1 M, r0 F6 T$ S7 S+ F* W! p  聪明人的快乐,是我所知道的最稀少的东西。
( ~; c3 p1 F- t5 I
! H4 e$ K3 K2 b; r  w1 \6 @  7、Ifawriterknowsenoughaboutwhatheiswritingabout,hemayomitthingsthatheknows、Thedignityofmovementofanicebergisduetoonlyoneninthofitbeingabovewater.
5 ~4 N% ^) S+ k0 O- M4 p7 `6 F: D6 N/ V* `. X
  如果一个作家对他写的东西了解的很多的话,他反而会有所遗漏。冰山的可贵之处在于只有九分之一的部分是浮在水面之上的。3 C* K5 r; v& [8 v. ]

7 ?6 h5 M5 {* I0 Q  8、Ilearnednevertoemptythewellofmywriting,butalwaystostopwhentherewasstillsomethingthereinthedeeppartofthewell,andletitrefillatnightfromthespringsthatfedit./ q' v  d( _) v& x' @. C5 g. u
; ~1 u6 Q$ a& K6 _3 E
  我懂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倒空我的创作之井,但当创作之井还有一些水的时候应该停止,然后让夜晚补给它的泉水自行将其注满。
5 Z8 y9 Z/ c2 o# ^% O+ W% j
3 }( q+ S! E) P  9、It'snoneoftheirbusinessthatyouhavetolearnhowtowrite、Letthemthinkyouwerebornthatway.
4 \, ^" k" ?2 D  A6 c+ n1 g  `  u8 X' o
  你学会如何写作与他们无关。要让他们觉得你生来就会写作。: ^5 _9 w( \- W5 x3 {

6 r' T- T" E* F& d, X9 [) l; |  10、Oncewehaveawarthereisonlyonethingtodo、Itmustbewon、Fordefeatbringsworsethingsthananythatcaneverhappeninwar.
2 G8 S8 a/ V$ y2 X* V; z) A% `# N
0 ~' y2 y3 b. X1 ]1 a1 F" O  每当我们开始一场战争只有一件事能做。那就是赢得战争。因为失败所带来的后果比由战争引起的任何一件事都要可怕。8 T, R, M3 T3 l' _1 f

4 p9 U/ `8 H' `- }  11、Thebestwaytofindoutifyoucantrustsomebodyistotrustthem.
2 j8 Z2 y) n/ D' L% A# ~; o8 ?2 P6 @7 Q, p1 \" d& l* S
  发现你能否信任一个人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信任他。4 y8 J) `0 J- }
: G7 j' `" ^. h' u' q& ]
  12、Themanwhohasbeguntolivemoreseriouslywithinbeginstolivemoresimplywithout.
5 N( s, i8 k6 T0 |. p& O  d8 f1 t$ ]: b  p3 i/ \& g
  心灵愈加严谨,外表愈加简单。! y7 Q  j& E6 u$ @: H$ R. t
( d9 m# ?! H& c- Z' v9 R
  13、TheworldisafineplaceandworththefightingforandIhateverymuchtoleaveit.3 ?: u& m* L/ C' o5 z, {

* M" R* ?) O: F4 s8 s: s$ q  这个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你为之奋斗。我非常不想离开这个世界。8 x7 A9 k9 E* J( q' X

2 ~( }& U4 g9 X8 x  14、Thereisnofriendasloyalasabook.( v) W. Q' V* i2 G% K7 R% M$ M

3 b, ~: y2 c% V8 [' H' v  书籍比朋友对你更忠诚。
" L" G& a) j5 l
% |- ?  {+ C( [+ a8 C  15、Whenwritinganovelawritershouldcreatelivingpeople;peoplenotcharacters、Acharacterisacaricature.
# v! K; K# Q# t* ?2 ]( E' y- k& x& s' k' D
  写小说时,作者应该创造鲜活的人,而不是角色。角色只如漫画。* `! ]0 D% \8 X1 D3 _, C' l/ d
0 ^# |" [& F3 a' q! n
  12相关信息+ @; T) f1 K) s

7 p) s4 G8 O; F  q  好友称FBI监视致海明威心理崩溃而自杀
' S0 F7 O/ w% _; h& |( F; ^. @7 z" `% E6 |
  东方网2011年7月5日消息:1961年7月2日,美国一代文豪欧内斯特·海明威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寓所中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坊间也流传有各种猜测。而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4日报道,海明威的好友、剧作家艾伦·爱德华·霍奇纳披露,海明威并非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因为人格障碍或抑郁症自杀,而是死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之手:因为怀疑海明威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有往来,FBI特工对他的窃听和跟踪让他焦虑不已最终导致心理崩溃。7 m$ P9 y) x* `
+ t' }6 r0 W" ^, g3 O" @) c& A0 i
  在《纽约时报》发表的这篇文章中,霍奇纳回忆起他在1960年去爱达荷州拜访海明威和他们共同的朋友杜克·麦克穆伦的情形。当时三人相约一起去钓鱼,但没能像以往那样先在当地酒吧喝两杯,海明威急着要上路,因为称FBI特工正在跟踪他。海明威告诉两位好友,自己的生活“恐怖得就像地狱”,联邦特工对他进行了24小时监视,他的车被盯梢,电话被监听,邮件遭拦截,FBI特工还在查他的银行账户。
( ^2 S# r* M6 r
7 H8 S. |8 u) K' [  不久之后,海明威就住进了医院,期间几次都试图自杀。他的种种类似行为使得人们认为他得了妄想症,而他被FBI跟踪的说法一直到他离开人世时都没有得到证实。实际上,霍奇纳当时也没有相信老友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FBI披露了一份有关海明威、有120多页之多的档案,证实由于怀疑海明威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关系,FBI确实对他实施了监控,还将报告直接送交时任FBI局长埃德加·胡佛。' u# V+ [' B7 w

# h* X* [" F. Y7 V5 `* o* p# o" r  在海明威逝世半世纪之际,霍奇纳称他经常感到后悔自己没有相信老友的话,并相信FBI造成的巨大压力正是造成美国一代文豪痛苦和最终饮弹自尽的主因。海明威与克格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美国大作家、诺贝尔奖得主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前苏联情报机关的秘密文件道:“1941年1月8日,一本《丧钟为谁鸣》被寄往莫斯科。国家安全总局(克格勃前身)给海明威的代号为“阿尔戈”。1941年‘阿尔戈’在动身去中国前被吸收进来……在中国期间,并未与他取得联系”。1941年底,“中心”写信给纽约的“马克西姆”说,需要“为他(海明威)寻找出境去我们感兴趣国家的机会”。1943年-1945年,海明威与苏联情报人员有过数次接触。这几次会面的目的是“考察其人,看他是否有能力为我们工作”。但“由于我们的人被紧急召回国内,与‘阿尔戈’没能保持进一步联系”。“阿尔戈”从未传递过“任何政治情报”。克格勃曾于1950年派人打探海明威的消息及其政治倾向。得到的回复是:“据说,他似乎支持托洛茨基分子,并在文章中抨击苏联。”海明威与克格勃的关系是否就此结束,不得而知。瓦西里耶夫的新书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笔记只记到上世纪50年代初。
9 [) M1 S/ p- p3 a5 @+ `. X9 \6 Y1 F( {) r$ ~7 T" Z
  海明威是美国杰出的文学家,1918年,他在抢救意大利伤员时,身中227块炮弹片和枪弹头。1944年,他随美机赴德轰炸时,因飞机失事,造成脑震荡。1944年底,他随军深入法国内地,两度受伤。3 P! Y: w& Y# E  q9 p

% Q, G: e2 W* n3 I6 `$ a$ \0 q  海明威酷爱斗牛和渔猎。有一次,他差点被公牛挑死,以后在打猎时被飞出的流弹击伤眼睛,飞机失事时又被烧伤。( w4 E8 ?. C9 u4 M1 A

% ~2 U% w: {' _# E+ {" S  最后,这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竟因精神受到极度刺[4]激,而用枪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24 13:22 , Processed in 0.14950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