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形成3 Q9 A% L$ k) x. y
1 j- N; e8 L$ h. I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拉弦乐器,因在花鼓戏中的主奏地位,通常又被称为花鼓大筒。湖南花鼓戏大约起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大筒作为其伴奏乐器在民间早已出现,因此,它的形成应该更早。大筒的历史可能不及板胡、京胡那样久远,但作为戏曲的伴奏乐器,其间也经历了漫长的规属过程。 4 K3 ^+ @/ A. ^- {4 z$ k, R7 L% U% v X x" q: j
形制特点( Z+ O- r1 z7 ~& a0 D; U
; S' b4 x; Y# a/ {
大筒的传统形制对琴筒而言分长筒、短筒两种。长筒长度约22cm—24cm,竹制。琴杆为木制,较短。琴头成弯月形,左右各置一轴,无千斤。由于多以蟒蛇皮做震动皮面,因此,发音相对低沉浑厚。而短筒长度约16cm,琴筒、琴杆均为竹制,由于多以菜花蛇皮做震动皮面,加之酷似京胡的外形,以及使用高梁秸做琴码,因此发音尖锐、明亮,富有特点。: z7 p. J& B, g0 k6 U/ L
$ z& l3 F$ Y0 o4 O. u 与其他胡琴种类的发展进程相似,进入50年代以来,大筒在其原有的两种传统型制的基础上,逐渐改革研制出型制更接近二胡的新型大筒。琴筒可用精选竹筒旋制,也可用楠竹片拼制,形状成六方或八方形,蒙以蛇皮。琴杆竹制或采用红木制作,并由原来的丝弦改用钢弦。为保持琴身稳定,在琴筒下方增加竹制或木制底托。从定弦到演奏技法均与二胡相似。除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声音特色以外,新型大筒的技术、技巧的发展,无可否认地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U& r3 Z+ y#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