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歌曲的高潮处理手法和方式 & K5 P0 i4 w! ~& H大家都知道, 一首歌曲最少要有一个高潮的部分才能哄托出情绪和气氛,否则歌曲将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但是也有例外的,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全歌就没有高潮点。
 8 T* W' \6 p) T5 u $ L4 w$ d2 n! `7 o  M
 歌曲高潮的处理手法和方式,是一个比较难掌握分寸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俺就在下面简单地说说,只是随笔,没作系统的论述。请谅。6 d! f  l3 F2 `7 z$ R" r
 歌曲的高潮可由作词者或作曲者来处理,又以作曲者的处理为重。
 ! V2 K9 V) i0 D* H0 q8 x. P5 E# H一首好的歌词,尤其是由歌词写手专门为歌曲创作而写的歌词,就已经把**点给写出来了,也就是说,在何处地方歌曲的高潮应该出现。为这种歌词谱曲时,作曲者一般都会跟着歌词的写法去写曲的。但是,很多时候歌词本来只是一首诗,也就是说作者写诗时根本没把**的处理考虑进去(没有**点的诗比比皆是,随街可拾)。遇上这种歌词(诗),作曲者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高潮的处理了。7 @8 y0 Q1 j& C" w. \* u$ l
 通常,很多的“歌词”,特别是在网上发表的歌词,其通病是作者没对所要写的歌词作一通盘的结构性思考和分析,尤其是初稿完成后就匆匆发表。这种作法跟写诗没两样,一般来说写现代诗是很随意的,结构和形式都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跟着感觉下笔就行,三五句一段,每段的行数不等,有没有**点等等都不是问题。但写歌词就比写诗要严谨,要考虑的不仅是内容,也要考虑其它方面如形式,句法,行数和字数,高潮的布局,……等等。
 ! w  ^% w1 b5 `' f" T歌词的高潮布局点通常是放在中后段。这种处理手法便于利用前半部分的歌词来铺陈和营造气氛,把高潮一步步推上去。这是最常用的手法。还有的是歌曲一开始就形成一个高潮点,把气氛鼓动起来,然后再陈述铺垫。这种手法有点类似写文章小说和电影的倒述法,先把故事的结局大概表述一下,吊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展开。在歌曲的高潮处理时,这种手法不常用,而且一般来说其结尾也必定有另一个**点与之相呼应,且通常第二次处理比第一次的要强烈如此才不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9 X: G: A9 _/ a/ l+ |  K
 作曲方面来高潮说,音乐的处理手法上可用渐进上扬或突进拔高的音阶,加快旋律的速度节奏和频率来显示歌曲高潮的来临。通常,全曲的最高音区也就是高潮的地方。& a: p! g8 o$ e. }8 n1 k) E+ v
 一般来说,短小的歌曲只有一个如正弦曲线般的高潮,较长的歌曲可有两个或更多的高潮点,其旋律有如波浪式的连绵起伏。
 1 |0 h$ ^# m2 x. ^下面就举些实例来说明一下歌曲**的处理:* F+ c# V( I# u9 w- p, E
 《我的祖国》 (乔羽 词  刘炽 曲)$ z3 ~  V: `7 `. Y6 S
 (一)3 T+ x' u% g+ _- d$ Y+ b
 一条大河波浪宽& ^* I* U, Y5 E1 d& ?* \" @
 风吹稻花香两岸
 & T/ ?  ]! e9 U; r# }3 ^' n7 Q/ O. b我家就在岸上住: j! m0 M. c, X% x' l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 F6 m: i$ R0 U& k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0 F, s& D! ^; N这是美丽的祖国; W) a: z1 `, i% U9 {  J
 是我生长的地方  z" ~+ z# A( z/ p% R! s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d6 s( o. D% }. V/ M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 l8 j6 l0 W6 ^" m! d. w9 Z" g. W(二): B/ u% r' ]) W' q- }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 n9 x1 `9 n0 `* k) d9 V9 P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e5 [' J' T/ i. l, e
 为了开辟新天地( R$ P8 v8 h. J+ w. n# |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 e) m! V, Q7 M' h& j8 d* k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2 A- Z0 C2 B3 W. f; E$ I# y: h
 这是英雄的祖国
 $ X+ e0 F1 [7 G0 w' z是我生长的地方
 + b# G5 Z, r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Q7 }( R: p; N0 m. i4 Z! |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1 f0 P: d' z" y- c% x: ^(三)
 , [3 A5 L4 v: Z+ x! y4 r) K好山好水好地方
 + l. d$ r+ r: a0 [8 h条条大路都宽畅
 0 |: k, {9 H9 e/ r" e6 H. ]; ~% ?朋友来了有好酒0 w0 G( \# S0 [) C2 p8 A7 e+ r) w" R8 v
 若是那豺狼来了
 : k  i: E. @$ ?! R3 F7 L4 B" F迎接它的有猎枪# p0 r5 n1 S. S7 w
 这是强大的祖国
 * I4 |& c- W1 c, A% ~2 i是我生长的地方
 + f% B. J0 [- ?$ m8 x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2 i1 d& N) j8 g# x/ D! C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 y( x4 d% f; J) `# L这是一首词曲俱佳的上成之作。此歌集独唱(领唱),合唱一体,词曲优美动听,激励人心,足以作为词曲创作的范例。在俺的拙作《歌词写作浅析》里也有对此歌做了点表面的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对其高潮处理的手法作点论述。- {0 Z7 m" g2 N* O0 O
 此歌共有三节,每节的前半部采用独唱(领唱),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属于描述铺陈性质,而到了后半部的副歌,采用合唱,从歌词的内容来看,用于概括本节的内容,可见歌词作者写歌词时就考虑到把歌曲的**放在此处。我不知道当时歌词作者在写歌词时是否已想到副歌部分要采用合唱的形式来处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曲者用合唱来处理,并用加快旋律和强度以及副歌部分几乎都在高音区里徘徊的手法来处理副歌(合唱)部分,的确使此歌的高潮在此处展现。在合唱开始时,歌曲的旋律在“这是美丽的祖国”这句里与领唱部分相对地突然拔高,另人精神为之一振,显示**的到来,尤其是最后一节歌词里的最后一句音乐的处理手法,使全曲结束在强盛的高音区,把歌曲的高潮推上最高峰。
 3 x3 w6 t- g* J- H; B建议有心学习的词曲创作同好们能多听听多理解和分析此好歌,必有收获!5 e" m9 j* W9 t" z2 t9 R
 再来谈谈短小歌曲的高潮处理,东蒙民歌《嘎达梅林》是一首很好的范例。此歌也是分节歌,每节只有四句歌词。6 ]8 @9 W, i6 `: V
 《嘎达梅林》(东蒙民歌)
 % G+ @$ x( ?" _6 X1 ]+ }(一)% ^- s; _, r1 H5 W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8 O- ~5 W0 z, Z& [4 S* D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 [: k; R& }$ M9 ^& z8 {5 g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6 j8 Q; G& t* r* r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1 G9 g: G8 t$ I+ F% G$ c9 |(二)/ H, t# L3 C) a* S- G+ _
 北方飞来的大鸿雁啊
 % o0 N  @+ H% o% n* J9 p- w$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Y0 e0 d! ~7 s% P- Y9 C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 p$ [1 d3 c7 B' F5 D% M/ l8 F2 n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Z9 U; e7 V) y1 f: Q$ z) v* K
 (三)2 S$ Q" H- ?5 o( O; T1 J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 q6 E* T4 k- E6 k3 [
 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3 @0 X* x  E; Y- F" B/ M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
 / t# Q/ ?  [* e, {! H/ j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f+ \$ y+ r7 O, _. N: G* G8 r
 (四)
 ) s( L- ?3 o( D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
 % j: `5 M# z9 B5 G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
 % E# r6 E3 C5 e2 D' d& l& j) N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 C8 r' K0 x5 B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3 q) l- R7 ]. R7 W) R9 `: L从歌词上看来,其高潮的地方并不如《我的祖国》那样明显,但“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一句,给予人一种追求的感受,有情感升华的感觉。从乐曲上看,其旋律大约像一个正弦曲线波,从全曲开首的低音”la”到第二乐句尾的“la”,然后逐步下降回复到全曲尾的低音”la”。这点旋律的走向在五线谱上最是明显不过了,但在简谱里却看不出形状来。因此,从通常的高潮理论上来看,此歌的**点是在第二乐句(也就是第二句歌词)的收尾处,不单是因为那里出了全曲的最高音“do”,而且那个”la”为四拍的长音。  m; o& a; x: r7 s) }
 另一首只有四乐句的多节短小歌曲《送别》 (片段)(郑洪等词,巩志伟曲)
 1 V8 N$ P$ I- j9 F% e(一)
 # H; f8 L3 N: ]. Y, ]5 H6 O送君送到大路旁,
 6 U( ?' E6 S  ?1 H君的恩情永不忘。5 A/ H; b1 z' @0 w8 f0 d9 @, H
 
 3 ^% H3 r% I: q6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