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知识2 F% d- }3 J' u$ R9 s1 L. D- i
/ P& q5 L) Q4 y- `9 B7 O8 s7 l0 z
奏鸣曲式(Sonata' H; e+ h; j4 R9 |! l7 x
Form)是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乐器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乐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称为“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又称“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如一个是雄壮的,另一个则是温柔的;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它们有各种乐器重复地叙述,加强听者对主题的印象。副部主题的调性与主部主题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或上下三度的关系调上。2.展开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题材料有密切关系,但可以作较大的调性转移及音形变化,好比一场动人的戏,音乐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乐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这一部分。3.再现部:“再现”就是回到“呈示部”开始的音乐形象,它综合了前面主题对比与冲突,得到结论。再这里,副部与主部均在同一主调上出现。
# J2 J, A7 M8 r& ^9 Z' T% c' n D
2 u- i% o; p* Y, `3 g" H u3 l 加洛普”一名为音译(Gallop),其本义为“急驰、飞奔、迅速运输”。 加洛普舞曲是一种欢快、两拍舞曲
( O, A) O) F; g. Z5 c3 b5 {+ U, J: N 波尔卡起源于捷克民间,曾经风行全欧,不少著名作曲家都用过这种体裁写过音乐作品。它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
: f% Z# S( N7 l( s+ [ |% C* V 变奏曲(Bianzouqu)全称:主题与变奏曲。器乐曲。
7 w s! D( z( ?; ]1 i0 } 由一个主题与根据这个主题写成的一组变奏曲组成。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太型作品的一个乐章。6 z0 F" o* C5 o4 C0 L
5 b6 u* j. H4 i7 y i6 N
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舞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
1 J6 o I J w
- } p: K& _5 D. P9 H h4 o 奏鸣曲(Zoumingqu)一译“朔拿大”。源于意大利文,意为“发声”。
6 `# z! d5 b l/ g 一种由四首独立的乐曲(即乐章)组成的器乐曲。各乐章独具结构与风格。音乐史上的奏鸣曲分两种:①古典奏鸣曲,奠基人为海顿与莫扎特。这种奏鸣曲因演出方式不同而名称各异,用于管弦乐队则称“交响曲”,用于室内乐则称“弦乐四重奏”等,用于独奏与乐队则称“协奏曲”。②巴罗克奏鸣曲。流行于(1660年一175O年)是一种室内乐,以“三重奏鸣曲”为典型。
2 m( u# K' X3 x8 y; o: t$ N8 n+ t7 I
: y* d0 x- M1 J r0 ~ 还有很多音乐体裁:饱览一下:
# v& n/ @+ s$ _' S8 _' Y 器乐曲的基本体裁 [前奏曲] [序曲] [套曲] [小步舞曲] [谐谑曲] [赋格] [卡农] [练习曲] [浪漫曲] [狂想曲] [幻想曲] d2 f3 N0 c8 `6 D9 s2 L
[创意曲] [托卡塔] [萨拉班德] [塔兰台拉] [即兴曲] [夜曲] [小夜曲] [无言歌] [摇篮曲] [随想曲] [圆舞曲] [玛祖卡]: E7 Q7 _, D0 |2 J
[波洛乃兹] [波尔卡] [协奏曲] [组曲] [交响诗] [奏鸣曲] [康塔塔] [清唱剧] [交响曲]
! x$ N! V# z) m( R' n% J9 r' T6 [ 体裁就是艺术作品的式样和类型(品种)。"曲式"是指乐曲在连贯展开过程中的结构布局,而乐曲的体裁则是指乐曲在音乐风格和性质方面的特征。这是一首乐曲的两个方面。0 w$ V9 i( {$ U1 T2 E8 h% s
不同体裁的器乐曲的形成,都是同它们各自的应用和表演的目的、演出的场合、乐曲内容的倾向性、音调和节奏的特色、音乐风格的特征等等有关。 【前奏曲】
7 Y( ^8 O1 l# R$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