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1 \) a& M) O" z “希望的田野上”有温江的影子6 }: K1 K2 o) x7 e4 ?5 e
1 N M$ ~4 h# R3 W5 A “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四川、成都给了我很多艺术创作灵感。”日前,来到位于温江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举办“中国歌曲百年”专题讲座的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原副部长、著名词作家陈晓光(笔名:晓光),在采访中谈起他的艺术创作时这样说道。晓光创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采蘑菇的小姑娘》《竹林小院我的家》《江山》《曙色》等大量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优秀经典作品,他说:“我的一些作品,和四川、成都颇有渊源:《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我在四川、安徽等地体验生活后创作的,著名作家巴金生前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专门提到,非常喜欢歌曲《那就是我》。” ! @7 v) D3 A9 Q4 \% K5 L 8 N8 E4 T) U5 v2 l1 l 《在希望的田野上》* s8 t# O. q- c% a
创作厚积薄发一气呵成5 O7 q( i& r B1 U x
( m3 ^% e6 h/ u6 u9 o 走进晓光下榻的酒店房间,记者的采访从那首家喻户晓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开始,晓光说:“这首歌的创作,就与温江有关。”见记者满脸疑问,他打开了话匣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短短几年里,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显著提高,农村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1980年,我作为《歌曲》月刊编辑,在四川、安徽等地农村深入生活,亲身感受到了农民发自心底的喜悦和农村的巨变,心情非常激动。”他回忆说:“当年我就住在温江,还记得那时田野中点缀着一个个竹林盘,林盘中有不少农户盖起了新房,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那景象真美……”“那不正是歌词里‘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吗?”记者问道,“也可以这么说。实际上,这首歌是我在四川、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农村深入生活,综合提炼后创作而成的,是当时中国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当我看到农民们的精神面貌,他们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后,最深的感觉是两个字:希望。在中国的田野上,希望在萌发。可以说,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新希望,就不可能有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晓光说。 , M9 J/ U5 S" F: w ; `. x& T) b8 K( E 那次农村生活体验结束后,晓光心潮澎湃,数十年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积累终于爆发,一气呵成创作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作曲家施光南拿到歌词后也非常激动,同样只用了一天就顺利完成了谱曲,可以说,这首歌的创作只用了两天时间,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难以想象,正可谓“厚积薄发”。“后来,我还多次到成都,《竹林小院我的家》《好年头》等歌曲,就是我在成都产生了灵感,是因为成都而创作的:竹林小院我的家,竹楼竹门竹篱笆。娃娃门前骑竹马,老人院里泡竹茶……”说到兴头上,年逾花甲的晓光脱口唱起来。 / e7 b% E/ Z0 ^+ J. ~1 o, Q1 s' _( O
《那就是我》 ! ?; ~" p. Q* H: U* R : n N. @: K% I6 v+ ~ 勾起巴金对家乡无限思念+ d: [$ H$ Y: l) M7 A, M
- q9 v$ b4 s! g# |& {! e. { “歌词创作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听众的心。”晓光侃侃而谈,“关键是要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歌词来,才能真正受到听众喜爱,引起广泛共鸣。”出生于河北的著名词作家晓光,有一首作品不但感动了千千万万听众,还在成都籍著名作家巴金老人的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首歌就是《那就是我》。巴老曾在他的《随想录:愿化泥土》一文中这样开头:“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0 k+ a; c" b( `# V- o1 t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