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前不久在柏林阿特米拉尔大剧院拉开帷幕,一场中外“混搭”节目将音乐节推向高潮:中国明代昆曲与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牧情歌剧同台上演。这种跨越国界、习俗及文化的剧种同场演出在德国观众中引起极大共鸣,让人为之惊叹。
/ w1 D+ \( _' a# e1 f! t( H 整场演出由中西节目穿插进行。苏州昆剧团上演了《牡丹亭》中“游园”和“惊梦”两场折子戏,德方则拿出两场5人组合的牧情歌剧。虽然剧目都是围绕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但两种剧目的演出形式、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为什么要把两个似乎没有任何渊源的剧种放在一起上演,记者从音乐评论家布劳恩女士那里得到了答案。原来中国的昆曲《牡丹亭》与牧情歌剧均产生于16世纪。发源于苏州昆山的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一种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明代剧圣汤显祖1598年创作出《牡丹亭》,而发源于佛罗伦萨的意大利歌剧,包括牧情歌剧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以音乐、戏剧为主,将文学、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这就是音乐节组织者将两种不同形式的戏剧组合在一起的重要原因。它试图让观众对同一时代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艺作品进行比较。
& S2 \; W( r7 ~1 M1 X. u: N 《牡丹亭》讲述了书生柳梦梅和太守之女杜丽娘冲破封建枷锁,追求爱情的动人故事,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昆曲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舞姿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深深吸引了在场的德国观众。记者身边的一位观众兴奋地谈到,《牡丹亭》的演出,表演细腻,音乐优美,给人以高雅的享受。没想到中国在4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妙绝伦的戏曲艺术。德国艺术家冯·卡姆波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16世纪后,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剧情描写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相爱的恋人,为了获得幸福,不顾冷酷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自杀。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表现了人们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的理念。同时代诞生的昆剧《牡丹亭》也是表现了16世纪中国明朝时期一对恋人冲破婚姻的枷锁、大胆追求爱情的故事。剧情都同样扣人心弦,人物命运都同样跌宕起伏,让人看到东西方文化的相通之处。
1 ]! u2 W) b2 i# d0 m德国青年艺术家演出的牧情歌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此前大部分音乐家习惯于创作精致复杂的宗教音乐,到了16世纪中叶,一批追求自由理念的艺术家打破宗教禁锢开始写作其他类型的音乐,例如世俗的牧情歌剧。这种剧没有太多表演,舞台上也没有布景道具,仅仅是表演者和声的演唱形式加上简单的乐器伴奏来叙述剧情内容,演唱者或合唱或交替地表达每一个人物追求爱情生活的思想活动。可以说,牧情歌剧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人的才能、人的欲望和人的个性,演员必须进入角色,情真意切。牧情歌剧还通过旋律、节奏乐队音响等音乐手段来达到感人的目的,对现代歌剧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 昆曲和牧情歌剧都是人类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艺术精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牧情歌剧以及意大利歌剧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还是被推广的高雅艺术,在舞台上久盛不衰。相比之下,中国昆曲却濒临失传,虽然一直有艺术家为保护它不懈努力,但也只是维持其衰而不亡的局面,令人遗憾。欣慰的是,此次昆曲《牡丹亭》片段不但在柏林演出,并征服了德国观众,这意味着昆曲的欣赏群体已经跨越了华语人群,向着世界舞台迈出了一步。 柏林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是德国十多年来主办的最重要的音乐节之一。音乐节希望不同国家及地域的青年艺术家通过音乐互相认识、互相欣赏、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