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音乐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但尴尬的是,“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们却无新歌可唱!“六一”当天,记者走访了沪上一些幼儿园、小学,发现小朋友们能唱的都是《小燕子》、《小儿郎》、《两只老虎》等年代久远的歌曲。 周末两天,记者又从一些游乐场、唱片店了解到,如今的儿歌创作出现真空现象。为什么近年来创作者集体“失声”于儿歌?是没有市场,还是另有原因? 小朋友:和“老儿歌”有距离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沪上幼儿园,老师会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新教材的规定,教孩子不同的歌曲。 例如小班教《我有一双小小手》,中班教《春雨沙沙》,大班则教《快上一年级》。有时也会教一些朗朗上口、或者适合孩子理解和表达的流行歌曲,比如《喜上眉梢》。但相对来说,孩子比较熟悉的还是像《小燕子》之类的老歌,几乎每位幼儿都会唱。当记者转身问身旁的孩子都学了哪些儿歌时,孩子们一面红着脸低头玩游戏,一面回应道:“有很多,老师每天都教很多,太多了,记不清楚!” 与幼儿园小朋友的害羞不同,正在上二年级的小刘朗(化名)毫不怕生,落落大方地说,儿歌现在都没有学。而对《小燕子》之类的老歌,小刘朗坦言,“我们同学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像《小燕子》、《小兔子乖乖》、《小螺号》、《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些老掉牙的歌曲,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唱,太幼稚了!” 由于老歌年代久远,跟孩子的生活差别很大,所以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都不愿跟父母学习“老儿歌”。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地表示,现在孩子都很聪明,例如你教孩子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孩子会疑问,一分钱是什么,因为她没有见过。“你想想现在我们能教给孩子的歌,已经是我们父母的父母小时候都在唱了!” 既然不唱老儿歌,那新歌应该会唱吧?事实并非如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家长,据他们介绍,现在教科书上的歌,像《妈妈宝贝》、《春雨沙沙》,他们自己都不会唱,而孩子们回家唱的也是残枝碎叶,最多也就知道其中一两句。 音乐老师:没歌可教,没歌可唱 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十多年的薛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教学最大的尴尬就是没歌可教,学生没歌可唱,像音像店里卖的,音乐书上编的,都是很老很老的儿歌。有时实在没法只有翻教上一辈的儿歌,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比如《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春天在哪里》。而反映现阶段孩子教育、生活的作品,薛老师表示“寥寥可数,新出的像《雨后的种子》等,也就这么几首上得了台面而已!” “十年前,上海还有很多为探讨创作儿童歌曲而举办的活动,像很多作曲家就经常跟我们坐在一起,研究儿童喜欢的歌曲;还有一些儿童杂志,很多新出的儿歌上面都有,可现在活动也没了,杂志也停了!” 此外,薛老师还向记者感慨说,“教歌排练的时候很苦,让孩子喜欢这些老歌真的很难。”现在的儿童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歌曲?薛老师坦言,只要是真实反映学校、家庭生活和学习压力的,能在心灵上跟孩子们达到沟通,思想上达到共鸣,这样的儿歌孩子们肯定都喜欢。 薛老师还介绍说,新出的儿歌质量太差,可教性太低,有时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选一些国外的经典儿歌,来填充国内儿歌这一块的空白!“特别现在学校组织的合唱比赛,年龄稍大的学生选唱的都是流行歌曲!” 薛老师呼吁上海的作曲家,“多创作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儿歌。我们要让现阶段中国的孩子有自己的音乐,不能让外国儿歌、流行歌曲占据孩子们的整个童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