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俗唱法概述
- W! c/ o3 ^4 I' F5 J4 m" s5 x 4 ], w5 s B# s/ o# b
3 n$ J0 u+ z1 ^$ _( V# A" }9 n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 U- m j3 Q: Y+ D$ L5 S* i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应有如下几方面。, [# A9 }8 X: I+ ]* y
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 Q& _% S: V+ r8 f6 U$ n# g
1 ~+ `! O- G5 `9 \1 k9 Q2 d+ \9 r
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0 `- d( p' v$ e" o$ I
+ F" @" R/ H- S1 z2 s1 p
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7 ^& b+ r7 j1 Z1 B
[呼吸是根本]
% u' P! L: w( J
- u, N/ l# V$ @" B7 _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E( b, y# m6 p7 x# ^* ?1 m
[呼吸的表演性]
' ^7 u; `3 i9 l) ^+ y
4 G' A8 {7 g% A, M* @* _6 K/ f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440610123222 7 ?6 h+ f, I' T
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 @" E9 r1 v/ ^; ~" { , I z- j" B) [& C6 v& B! F9 e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
1 F+ ~8 b1 S& Z2 O; K3 h) W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v! `3 V3 E6 k/ p2 l f# X+ @
[通俗音乐的唱法]
0 W' V( X; @& X6 w; L& ]
' V. c8 R0 `2 {: G4 | 通俗音乐的无比丰富性,也决定了其组成部分通俗歌曲演唱的丰富性,所以,有人认为,“通俗音乐的演唱千差万别,并不统一”;也有人说,“流行歌曲的演唱,几乎是没有确定规律可言的事情。它的声音表达方式,就是让你觉得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说,“只要能随心所欲地哼上几句,唱上一曲,这就是通俗唱法的特点”。实际上,当已形成一种唱法之后,在具体演唱操作上,还是有其一定的规律的。
1 y Y/ V7 i2 G: l& Z* x1 `/ v
5 I: g1 Q# p" v0 n+ g. [ 可以说,通俗歌曲题材的广泛性与平民化,音乐的娱乐性与简易化,演唱者大多为非专业人员,自娱自唱者居多,因此,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一种唱法,即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宽,吐字清晰,亲切随意。这种因通俗歌曲而产生的唱法,即可称之为通俗唱法。
" U8 Y2 g0 h- f3 e 应该提到的是,通俗唱法因通俗歌曲而生,而在实践中,它又具备了一种独立性。已经有许多这样的例证,即用通俗唱法演唱正宗的艺术歌曲或民族民间歌曲,但,这只是一种派生现象。; \! F# o' i! Y4 v
0 ~9 r! a9 \; i- n* y7 n [通俗音乐的特色]
8 A8 s1 g2 g" L/ G/ B& [ \6 @4 t9 y5 g1 k9 K$ }( N6 q
通俗音乐由于是“大众的音乐”,故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理想、伦理、思乡、友谊、感喟等人之常情的种种内容。它富于娱乐性,手法和风格均较自由。
. z8 Q4 g) D9 Q8 {4 _& ^ 通俗音乐的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总之,十分注意通俗性。
! ]; L% h# ]2 C2 |2 f" i 通俗音乐的演出,十分强调群众性,强化交流。所以,大型演出甚多,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等综合运用,往往造成十分强烈的效果。
* C) c, Q7 t* w! c 通俗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新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除了现场演出外,它的各种传播方式无不十分现代化。/ s$ L# r3 h$ a
[通俗音乐的源流]( [: [- F& @2 n. J8 }8 F
. r4 t4 |, R8 F$ F* k( i, ` 人类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个部分:一是民间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久远的乡村音乐),一是艺术音乐(或曰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在这中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那便是通俗音乐(或者叫做流行音乐)。我们很难给通俗音乐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它与艺术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之间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组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三者之间的分野还是十分清楚的。3 w. W2 j2 W9 ?* |( K6 ^
% t0 u2 z0 a% G! A* V1 } N
早期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多是商业性的,在城镇中进行,因而有别于乡村色彩浓郁的民间音乐;同时,它不具有艺术音乐的那种规范性与稳定性。它的早期,在多种情况下只是口头流传。故此,有人说,通俗音乐乃是有别于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更有人说,它即是“大众的音乐”。0 F) G( s* E, F1 G4 m: @" d# Q& q
2 D7 N0 S; _6 B8 O. z8 V" R" Q$ J
据国外的音乐史家们研究,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一带,以音乐为生的行吟歌手们说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为广大平民们所喜爱。到了中世纪,通俗音乐几乎覆盖了广大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天地。
" V; H. |' [' ~' ?1 V a 0 a4 {/ j: C, [* U/ D1 s9 d3 o
通俗音乐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据称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报刊上。到了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俗音乐名目日益繁多,风靡世界各地。电声乐器的出现和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更使它插翅飞翔,无处不达了.
+ k1 ], w" A3 {. b
# a- E2 @7 X: @: ~; m9 `9 a+ y5 Y) y
, C' L7 k0 R8 @$ g. Y 通俗唱法的训练步骤(一)' s7 y8 i i" g* r o* }2 w; X* x6 ~
0 I' B+ j) s% k3 E% P) w 9 e) M, t V- S f6 O: V, W
6 w5 p2 H9 e/ y2 y* w
气息:躯干站直,胸部放松地挺起,腿不能弯曲,面部肌肉一定要放松,不要有意识去吸入大口气,直接用小腹的动作来数“1”,(不是心中数,而是口中念出来)数完后小腹立即回复原状。再收小腹数“2”,再回复原状,如此反复地数到“10”,或“20”,让小腹灵活而有弹性,反复地收腹和还原,使下腹形成自动“换气”。因为在小腹还原时,气息已自动吸入,把吸气练成下意识动作的好处在于“气口”的灵活性,另一好处是无吸气声;数1、2、3、4、5的节奏可由慢而快。开始阶段下腹肌肉会很“酸”,这是正常的。+ d$ ]' y0 R; D8 k' A* F; @8 m
$ Y! i1 D/ V+ ?# B6 S
当快速练气适应之后,可用连续数123或12345或12345678910,再逐步从1----10,或1----30;最多可数到50位数。下腹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这是锻炼“保持”的基础。
d7 M+ b6 _, ~5 g0 o* J9 U k 第二步可用音阶来练气。先用三度下行3 2 1(咪来哆);再是五度下行5 4 3 2 1 ;甚至八度下行7 6 5 4 3 2 1 # b' h! @1 a6 d
.看下腹肌支持能力而定。下行适应了,可改练上下行三度音阶1 2 3 2 1 或五度上下行1 2 3 4 5 4 3 2 1 4 O; V$ j: X; I7 @3 n
甚至九度上下行1 2 3 4 5 6 7i2i7 6 5 4 3 2 1 & O5 |7 r9 m$ ?& w+ T* v
,一切量力而行。关键是锻炼收紧小腹的支持余地。练下行音阶时,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练上下行就要求在上行时加强下腹肌向上“顶”的力量,下行时只需保持可;练八度上行当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顶”的力量,总的感觉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断向上提,切记这个练习不是为收腹而收腹,而是为了让胸廓张开,辅助动作是收紧臀部,这种基本功和练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练音阶时用什么元音为好?最好用Hm,因为Hm要求收缩声带,可为下一步的发声训练做好准备,这是第一步。, H2 z, v& F. I1 `8 b- f g
( ~2 r6 p4 C8 O" g; x; }; D1 i 当“换气”的习惯建立之后,必需把训练重点放到张开两肋上去了,也就是在收腹发音的同时,有意识地“撑”开两肋,就如同手风琴的风箱那样拉开,这是呼吸训练中最难练的一个环节,两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撑力,光靠小腹支撑的能力时有限的。1 j8 O8 F8 J! B/ ]' H
完成气息控制的最后一步是鼓上腹,在做这个动作时,必需带动腰围四周的扩张,此时的横膈膜才真正起到了“水闸”的作用。* l8 G' I9 c3 r2 v
' E# S3 C% | T1 K; z/ \. h% w
以上三个阶段的气息训练,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的三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三种独立的呼吸方法,因为通俗唱法有层次性,对于像一些音域宽、力度对比度特别大的歌曲,要求强有力的气息控制。但对音域窄,不要求强烈气势的歌曲,就是用呼吸的第一阶段也足够应用了。4 D. g2 X: n! ^, s1 J5 P5 r; t
% ?0 O! Y3 l6 y$ b
由于保持气息这句声乐术语,经常造成错觉和误解为----“迸气”、造成气息僵化,反而破坏了歌唱的流畅。所以使用“气势”----(象征一种动态中气息)这个名词或许更恰当。# V5 B& h. v2 Q" f- V" R0 u- y* p
' Y* M* O- z; i. D! y6 d6 E
至于为什么不讲吸气?理由很简单,因为歌唱是在“呼气”状态下进行的,吸气是人的本能,不吸气人就会死亡。所以把太多的精力去研究核心吸气的话,结果往往弊多利少,许多错误的呼吸方法都来自于对“吸气”的强调,永远不必担心体内无气。任何歌唱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气不在“吸得多”而在“吸得深”。用小腹作为“力点”,两肋为“支点”不是已很“深”了么!小腹也就是丹田。+ Q' Z! g* I/ ]% q+ ?
, e7 d& Q" l. Q; R 气势的“保持”建立在一种意念上,决不是保持在某个不变的躯干姿势上。这个意念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在“加气”或“提气”均可,不论上下腹肌在歌唱中如何不停地运动着,摸上去均是有弹性的,不是僵硬的。' c& t9 _+ ^, U9 W. j2 Z
# a4 z% z& Z2 k3 t
虽然说歌唱是呼吸的艺术,这只是说明屯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理解为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是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何种唱法模式,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否远比呼吸方法与否更重要,上述的有关气势的入门训练只能说是歌唱的一种“准备”而已。只有当发声方法的调节被歌唱者充分掌握之时,气势的功能才能被充分体现出来,初始阶段的气息训练是歌唱的准备。
( z( F- {& B! h+ |# m4 H . p% m& \ Z& U
上述的呼吸不是一种气功训练,歌唱中所要求的“气感”,和气功的“气感”性质完全不同。“气感”不仅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识,也是听众能感觉到的具体效果,声乐术语----“声音靠在气上”是指一种具体的“效果”,在唱者的自我意识上觉得胸腔中有“回声”的感觉。在听者说来,听到的声音明显带有“混响”的效果。“气感”是通过声音来感觉的。
/ v& I8 N' F3 d - Y& Z2 z6 K$ K. i
发声训练的入门一般的起点是从声带开始,西洋传统唱法的起点是先“放下喉头”,通俗唱法一般不需要经过这个“特殊”阶段。通俗唱法的发声起点是“让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它和传统声乐在声音效果上的根本区别是:西洋传统唱法的“基音”是被“共鸣”所掩盖的,而通俗唱法的“基音”本色是完全“暴露”的。虽然说传统唱法建立在说话那样自然的基点上,但每个人说话习惯不都是一样的,有的人说话粗重,有的轻浮,有的甚至不用“真声”。那么通俗唱法要求的“说话”状态是何种含义呢?应该是指平时说话时的“最低音高”位置上,自我感觉好象嘴巴长在喉下说话。这和传统唱法要求的“喉头放下来”不是一个意思。后者发音的喉音比通俗唱法“放下来”的喉位要低得多。不少学过声乐的人都可能知道“气泡音”。但他们发气泡音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声带,其实目的正好相反,“气泡音”是声带积极起来的最佳起点。(它的声音效果也正好非常像摩托车的发动声)作为通俗唱法的入门方法,“气泡音”无疑是较理想的选择。因它就是最低音高。但这种“气泡音”怎样“过渡”到歌唱呢?在接触这个问题之前必需要先认识一下通俗唱法中最本质的发声特点----收缩声带。! O: N# N: N$ V8 t
7 e( I2 ~+ [$ [5 O 前文曾提到声带的整体形状如嘴唇,歌唱发音原理如同吹笛子或吹号的嘴唇,要求嘴唇收缩,吹高音时更要强化这一收缩的动作,必然使嘴唇边缘更薄。但声带看不
+ ^% R3 U) y0 S0 `% e+ r
7 ]2 U" V+ K9 W 见,摸不着,光知道它的原理又有何用?人类是聪明的,著名西班牙声乐家加尔西亚发明了喉镜,他发现了声带的最佳歌唱状态是在咳嗽前一刹那的状态,这就为歌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另一个声乐家爱金(A.Kin)称之为“用制止的声带发音”,并注明用这种方式发出来的声音已不是真声。应该说这种声音既不是真声,也不是假声,是一种独立的声音(传统唱法叫它“混声”),更具有把真假声“焊接”起来的功能,因而它揭开了歌唱的秘密----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没有“换声”现象;有些人生来不怕高音的道理。! n z& S$ x3 S& O8 Q
* R; Y# d$ S$ z! L6 m 要想把咳嗽前一刹那的状态像镜头一样捕捉下来是不容易的事。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在声带前端直接发Hm的方式是比较容易“捕捉”这个动作。因此,用起动的“气泡音”逐渐向这种“声带前的Hm”过渡,被证明是一种可取而有效的入门方法。这个Hm音可以用音阶来练也可以像“拉警笛”的方式去练,也可用后者先找到感觉,再用音阶使之音乐化。
0 M9 u' R0 h% T
8 T: B/ O8 C8 k }+ \$ s) V9 h/ j 通俗唱法的训练步骤(二)% k# V8 I/ Q! n2 G3 P- F. c
& E1 _3 C: j. }! y: D$ W
9 i( k) p" w1 J, G; }
. g1 I" G. u/ n7 ^5 ?
当这个Hm音练到人声的自然极限时(女声到#C,男声到#F,这和传统声乐的换声点相比,女声相差正好将近一个八度,通俗唱法女声换声点高。男声则完全相同)必需人为地强化对声带的“压缩意识”,也就是前文介绍的有关帕伐洛蒂的那段“经验之谈”,也等于人们吹笛、吹号到了一定高度时,嘴唇的收缩必需有意识地加强那样(这种声带压缩的意识必需是更“向前”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此时可能伴随产生的自我意识好象有一种“窒息感 . z0 N6 G' j; t( A
”,不要怕坚持练的话就闯过去了,此时所产生的声音常常使唱者自己感到和原来的中声区不统一,甚至怀疑这种声音的正确性,其实大可不必,相反应该庆幸,因你已找到了“唱法的秘密”。
[9 q: j. M$ G* \+ c, T
+ F7 i/ `- {$ U# `$ n l% O 接下来的工作是从“闭口”的Hm转为“开口”的Hm,再从开口的Hm过渡到e或o元音,再逐渐扩展到另外三个元音EH、AH、AW.
. [( M5 i/ [! ]/ q8 Y' N: Y. e ; L% H; Z$ S2 C6 `1 w6 y
整个过程必需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声带的压缩。具体的要求是把声音压缩成一个“点”。为了坚持声带振动这个前提,这个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离开声带前闭幕式端这个核心位置。那么,怎样说明这一个基本功的完成呢?铁尺磨成针的比喻当然夸张了一些,但如果把声带前的这个“聚声音”练到小如针尖时,便达到了上乘功夫了。这时出来的声音中,始终“贯穿”着一根可感觉的细如游丝的“线”,这如同老式电灯泡中那根能发光的钨丝一样。发光时的灯丝,视觉上比原来粗上千百倍,其实仍细如毛发。歌唱的发声原理也一样,声源虽细如游丝,声音却如灯光一样能强弱控制自如,千万不要把看到的灯光的粗细,理解为灯丝本身的粗细。许多不知其理的歌唱者最容易进入的“误区”之一就是拼命“扩大声带的振动面积”来放大音量,结果不是高音更上不去就是唱坏了嗓子还不知为什么。在西洋传统唱法的训练中,这种方法也叫关闭----集中。目的是为了使声音通过声带压缩和气息的阻抗作用,使声音产生最大的穿透力,产生强烈的“亮度”。在通俗唱法中这种关闭----集中的方法被证明:在话筒音响效果的相互作用下,同样会产生出最佳效果。虽然通俗唱法不要求太强音量,也不需要传统唱法那样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声音效果,但在“集中”这个要求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在通俗唱法要求的“三感”中的“质感”,只有声音被压缩成针尖那样一个“点”时,才能被听者感觉到“磁性”。有功底的歌星即使在唱弱声或气声时,仍侧隐约感觉到它的“质”。传统唱法的功底测试,主要是以唱半声和弱声(PP)时的音质来衡量的,在没有电声扩音的年代,一个真正有方法的歌唱家,不论唱得多“弱”,声音仍能送到剧场的每个角落,这才见真功夫。通俗唱法虽有电声扩音,但不集中声音,效果就是比不过集中的声音,点子越小的声音,质量就是比点子大的声音效果好。鲁迅先生说过:“比较是防止受骗的最有效的方法。”西北风唱法音量力度都很大,可惜生命力不强,原因在哪里?就在于音量虽大,但音不集中这个缺点上。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赛琳.迪昂唱有力度的高音时,总能受到听众的赞赏。这种高强音之所以能令人叹为观止,原因就是她们用了关闭----集中的方法。不少羡慕者认为欧美歌星之所以能唱出与亚洲歌星迥然不同的声音效果,是由于民族体质不同所造成的,完全错了!这是方法不同的原因。菲律宾女歌手雷金就是亚洲人掌握欧美唱法的实例。本书介绍并推崇的通俗唱法,就是以欧美这一先进的唱法为楷模的,这种模式始终是以关闭----集中为发音的核心的。不论男女,不论音乐形式。用生理机能说,就是除了低声区之外,中高声区都应该用“制止的声带”(或叫做压缩声带)作为发声的基础来歌唱,也就是始终要以不真不假的混声来歌唱。 s0 [$ y" |) W0 R. h4 D
+ s2 }& A5 d) n: x5 }" D9 h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
; a$ m/ W" g) F; V. A2 t ~6 g b& A# D: G( e
( e1 Y6 O, n% R' Z+ v- y" G& A
1.质朴的声音
" u2 I& ?* B& h1 a4 P% |
- u; V% g4 o! [$ j8 S. ^+ k 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4 w7 ~ ~8 _4 N8 H5 [8 `# s 2.独特的韵味
6 P K( H q, W9 [7 z/ p( s3 W
. p1 M0 Q. t1 M* _! M' r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P- t% l% U- z6 L$ E$ o$ q
3.夸张的表演7 E' e1 N% _/ Q" S; X' Z: R/ J
$ H# x8 X% }% j" M0 l+ @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已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 t4 R( n- b4 { x- b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W* `$ T5 S: {; B; |/ S6 }
7 p! }. i/ g+ @! I" x. @) T3 A2 A7 H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9 g: \' R" N: Y3 }: K$ r* H# \
% L; H/ d3 G1 ]" O7 v) ^3 G
通俗唱法的语言特征
& V6 Q) H8 f1 S1 z+ b# b
8 e) f1 O( k2 H* Q" T- X1 ]; Q
. k$ t- N& M6 h5 o. a+ K I # \3 s7 L6 B: |- |7 d+ S2 G% ]7 K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6 a8 g& ]+ }* ?2 b# u5 d% F
9 \7 B2 _& A O# z* o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4 |7 o2 ^" }4 o2 j4 H
2 n: D3 A% M; ^' g f8 B" V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 f2 q& r0 Q) c t
' v. Y0 m7 ?8 A! Z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 w* b. t% F9 V4 g" ~# h9 \ 9 T8 J& I$ _/ x0 q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3 F- q$ e* L! _5 H
. C( |5 u6 A, R8 ^& S+ h! Q6 V
. W- z8 l- u& q" k9 R
通俗唱法中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2 ~' ]: y/ ^& V+ F
5 ]9 H& v& C0 C) \/ ?+ a7 p2 D- H; E9 b" @( t
[声带]# {! j; \7 D: _/ p& z4 d1 p
5 E; o/ F4 C& w4 V6 T1 z1 Y在通俗唱法中,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如前节“气声唱法”中所述。
7 N0 Z8 b: q1 n5 f2 V6 q5 S[喉咽与软腭]$ W4 Y% |7 b, L3 }3 |
! h) |+ n- Z: ?+ a) I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 d7 t, B( j1 O( J `7 [
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 z9 } ^3 k* X/ M
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2 M- r" ^# A5 C7 m" _. c0 q+ l$ p( w5 g: \7 M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 b3 z8 S8 d w& d$ i P: J! z5 D* g9 C$ W% A8 d0 K/ r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 G/ B7 Q q/ O( ]5 x$ O) i0 X3 U1 K5 ]0 h. H- F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 l- u4 [$ {4 `( c: y' \+ ^ L' p% W( K ^+ `! g4 P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
: n. p& Q$ G2 l1 R2 x8 ~
; |5 ^: }0 o. y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4 k# H; B; ?3 u$ s3 Y5 a
; {6 j6 T$ T) ~7 G) z; J' q) n# l3 S; |) ]
通俗唱法与“卡拉OK”
, J0 o3 ?2 S0 v0 C/ X4 w; N7 |
4 m3 L4 E) S8 R' K! t T" b
: [+ r& j" T+ H$ G' }9 ]& |: T1.什么是“卡拉OK”
2 }& R! D0 J+ l3 M k+ G9 B8 i4 d; D5 m$ @2 C L
“卡拉OK”一词是日语的音译,它是日语“Kara”(空)和英语“ORCHESTRA”(管弦乐队)的临时组合,意思是“无人伴奏乐队”,也有人称它为“歌唱伴奏机”,台湾同胞将它音译为“卡拉OK”。是一种现代的综合性娱乐形式。2 @, ~ b* s( m2 o/ T( O
. W* n* ]) ^6 l. }: e“卡拉OK”是一种伴奏系统,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下参与歌唱。“卡拉OK”能通过声音处理使演唱者的声音得到美化与润饰,当再与音乐伴奏有机结合时,就变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声歌曲。这种伴奏方式,给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 K# a" y4 h9 F! W
2.话筒的使用# ]5 @0 f2 I% t+ P: ?4 X
; V2 A& \: H" V$ K6 h; p
话筒是“卡拉OK”的传声媒介,更是通俗唱法必不可少的传声手段。话筒的使用,对通俗唱法演唱者显得尤为重要。话筒可以扩大音量、放大优点,也可以破坏音色而暴露弱点。通俗唱法中有经验的歌手,不仅会运用话筒来扩送声音,还会运用话筒来表达感情,体现声音运用技巧。话筒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 I A8 A1 n7 |. ]+ d$ |; D0 i% Z" ~( b
其一,关于音量。音量的大小控制是话筒使用的关键。一般来说音量要略微控制一些,即演唱者比平时不用话筒时演唱要音量小一些。这种控制的音量要保持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和谐统一,因为伴奏音乐始终调在一个音量强度上,如果三个声区的音量不统一,便会在高音或低音出现或强或弱的声音效果,就影响了歌曲的完整性。有的演唱者或高音较差,或低音较弱,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话筒离嘴的远近来进行调节。这种调节还要视音响的灵敏度而定。另外,气声唱法的歌曲,必须将话筒靠近嘴边,以便更能表现这种唱法的特色。
7 D8 D i$ _/ R( y1 t9 Q: @) d" M" i
其二,关于呼吸。呼吸在话筒上的体现是十分灵敏的。尤其是对于灵敏度高的话筒,轻轻的呼吸通过话筒便发出较大的声响。通俗唱法的歌曲中,有的歌曲需要有明显的换气声,以帮助表达歌中的情绪,有的更是用气声为主的用嗓方法来演唱的。这类歌曲,呼吸不仅仅是换气,而是歌唱情感表现的一部分。大部分歌曲,则都需用轻吸气的方法来换气,以免换气声大而破坏歌曲的流畅和谐,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
: W9 u+ V% }6 g9 D& n3 k+ }; h! P8 d$ j8 g/ b$ _' s; Q
其三,关于咬字吐字。由于话筒的灵敏度,咬字过重便会发出“砰砰砰”的噪声,尤其是“喷口”较重的字,如“背”“怕”“把”等字,字头过重就会产生这种噪音。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多拿话筒进行练习,找到一个准确的角度及话筒与嘴唇的距离。一般是话筒与身体成45°角,这种姿态也比较随意和自然。拿得太高手臂发僵,甚至挡住鼻子和脸部,拿太低声音和咬字传不出去,且拘谨。
$ o9 O( O0 G9 @4 M. P. n9 ]' F6 r6 \" ~4 P' k3.伴奏带的选择4 ^- K7 b7 r# Y* l; h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卡拉OK”伴奏带的品种和形式也日趋多样。一般常用的伴奏带有以下四种:2 K( I+ |& B: L
% [& Y4 P* W1 o2 d
第一种是“卡拉OK”录音带。这里又分几类:一类是最常用也是最早为我国歌迷熟悉和采用的一种游戏带,它采用两轨双声道制成,一声道为伴奏音乐,另一声道为人声演唱,立体声效果比较好,是演唱会和比赛中常用的一种伴奏形式。它携带方便,适用于普通卡座式录音机。还有一类是音声多重盒式卡带,即采用四声轨制成,两轨为立体声卡拉OK伴奏曲,另两轨为有人声演唱和伴奏音乐的歌曲。这种盒式卡带专门有为之相配套使用的音声多重的录音机,可以使初学者不但能很好地模仿原唱的技法,还可以欣赏到原唱的水平与风采。5 l- Q- S: L- _2 ~; N
. b5 D% M0 [- u& a" b0 k% `+ g. c第二种是“卡拉OK”录像带。这种“卡拉OK”录像带是配合放像机使用的游戏带,可以放出音乐伴奏和与之相吻合的画面及变色字幕,以便随时提示演唱者歌词。
. I* f6 N: E$ u
+ p3 h4 S0 ^/ r. Y. _0 f! @! S第三种是“卡拉OK”镭射唱片(简称CD)。它是通过激光及电子技术的精密组合制成的一种超高保真数字立体声伴奏唱片,其立体声效果比录音带更好。
$ K$ b4 u- G9 K, ]8 G& Z2 h; D4 D3 |. F* o) V( t) `2 k* F3 I2 q
第四种为“卡拉OK”镭射影碟(简称LD),这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制作的声像组合“卡拉OK”伴奏软件,它的超高保真音响和高清晰度画面,创造了一个声像相谐的整体。它的音乐和画面是将磁信号转为光信号,不但能保持原有的清晰度,而且几乎是永不磨损,永不衰减。/ X& a l6 ^1 D9 w/ N& _$ a( l# D9 p
以上四种伴奏带形式,只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录音机和音响、电视机便可使用。在购置这些设备时,最好能向音响专家咨询,以避免出差错。
9 m8 ?, c6 a0 u/ `4.演唱时的定调9 l! W+ r4 L$ j+ k6 t
: z9 a8 ~* ?0 {' i* z一般来说任何歌曲的演唱,都应按曲谱上规定的调唱,因为一首歌曲的情绪与音调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作曲家们定的调,也正是演唱者最能发挥声音的高度。若随便降调或升调,都会影响歌曲的表现。但,初学歌唱或未经声乐训练的演唱者,往往调高了上不去。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降半个调或一个调。比如《千万次地问》,原调是BA调,若担心后面的高音上不去,可以降低半个或一个调,即唱G或BG调,以保证后面的高音唱好。
& v+ n+ j! }9 s. H* n/ I, y2 ]/ l" }% _9 V
歌唱的改调,可以在“卡拉OK”设备中的变调控制系统中进行。一般来讲,“卡拉OK”视盘上都没有注明某一首歌曲的调,演唱者每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都应提前试调,找到歌曲中的最高音,并进行试唱。若高了可降调,若低了可升调。这种可以升、降调的设备,叫做单机变调器。这种单机变调器,只要串接到音源输出和扬声器之间,便可以把录音带、录像带、镭射唱盘及镭射影碟的伴奏音乐任意转换调,并且能保持原有歌曲的速度。+ I% A* l' _' u; G/ \% O1 ]; r& U
免责声明:本栏目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方便更多的人了解音乐常识,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侵犯到您网站的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