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9 n1 h( H; @邓丽君有一首很出名的歌叫《又见炊烟》,很多著名歌手也都翻唱过,像王菲、周深等等。
2 I' ~0 K1 X' z& {0 r: i2 A n; q- z0 }3 O" I
/ @. @! w, I1 k8 @- t
我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尤其是歌词。这首歌的歌词意思其实很简单,但却能从中读出一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手法,而且还是名家常用的手法。+ C- n/ p$ a/ V) q1 } A" e; T3 `
0 T+ _- ?- O; I" m9 X8 c有这么厉害吗?我们先来看看《又见炊烟》第一段的歌词:0 S$ |% ~( ]. u1 }
# H U1 w9 V4 f0 \( N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0 ?8 `; J" Z+ o1 L7 P" {
4 `0 c" g0 t) N- ]4 c" ]: A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很简单,就是一个词——“思念”。具体如何表达呢?通过描写的炊烟、夕阳等意象,最后引出一个主题:景色虽然美丽,但我无心欣赏,因为我心中只有你。
# B; {: q: d- q, {4 @, c; v) G/ z3 e9 f0 d
2 ]- f9 h0 L8 v7 T5 Z这种前面大部分内容都在写景,最后才引出主题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这其实也就是“赋比兴”这三大手法中的“兴”,先写其它事物,造成某种氛围,最后引出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1 Z2 T) q0 ]. i, W, m6 K7 l
2 Y, l) N0 F. }8 a* ]$ }! Z, \虽然是常见的手法,但要写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通过写景来营造氛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擅长运用“比兴”手法的,很多都是大诗人。/ P6 m! _ }5 T% X: U" R
7 ~( g( e$ T v# [
我们来看看杜甫的这首《倦夜》:" X2 t6 @# ?- d, p, b* T0 `
; {8 c8 Y% f0 @' a0 s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W. B; X T' A5 T+ f2 U7 Y
$ C' b9 }6 w% K, R
简单介绍一下背景。这首诗写于764年初秋,当时的安史之乱刚刚得到平息。但这里杜甫并不是想表达战争结束的喜悦,而是表达对时局的忧虑。2 J9 F% `* x; l5 S
% b' ]8 g7 j& L# x8 }; d$ |" A5 V那么杜甫是如何表达他这种忧虑的心情呢?这首诗前六句全是写景,并且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随后才引出了心中的忧虑。怎么样,是不是和邓丽君《又见炊烟》的表现手法如出一辙。
0 h$ f+ K/ ~7 i- U/ X7 j" m, x$ J7 k5 b" u5 i$ D$ d! Q3 a
当然,我们《硬核读诗》栏目不可能只讲这么简单的内容,还是要讲讲干货的。前面也提到,“兴”这个手法的难点在于氛围营造,我们就来看看杜甫是怎么营造这种氛围的。" x6 u: S( e- g- h
6 }0 M2 y* _8 P( ^$ B先看一下题目“倦夜”,意思就是“疲倦的夜晚”。夜晚本来是休息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感觉到疲倦呢?很明显杜甫是一整夜都没有睡觉,直接通宵了。这首诗的所有写作内容,都是围绕“倦夜”这个词来展开。. W; r, g% q( A1 V" o
* o( L; ~( ?9 c5 G$ } p
第一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意思是说,这凉意带着竹子的味道侵入了卧室之内,郊野的月光洒满了院子里面。首联所选择的意象都是很讲究的,带着竹子味道的凉风、月光,都是很清冷的意象,一下子就把这种凄清的氛围衬托出来。这一联从时间上看,写的是上半夜的景象。( B L8 Z1 p, [7 S8 h6 N: j6 F' }
; A" i0 _5 k7 J- H' [9 X3 |
4 E* s; ?5 G. G% K/ R+ N* e4 q1 G第二联,“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这两句衔接第一联的内容继续描写,随着时间推移,夜晚的温度越来越低,露水越来越重,以至于从竹叶上滴落下来;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天上的星星便十分稀疏,乍有乍无。3 d3 D8 O4 o3 R9 _
; B+ H- Y+ p( c8 A0 Y" K这一联对物象的刻画非常细致,而且非常耐人寻味。“重露成涓滴”,为什么露水会凝结滴落呢?因为气温越来越低。为什么气温越来越低呢?因为夜越来越深。言下之意就是说,杜甫整夜未眠,从上半夜一直坐到了下半夜。通过对物体细节的描写来表现时间的推移,诗句便显得曲折有味。
7 K5 T3 V# E4 @* ^! O1 f$ z
4 o7 {! V) ~1 t: t7 j第三联,“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描写的是夜晚将尽的场景。月亮渐渐落下,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芒,水边的鸟已经醒了,互相叫唤着。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s6 l& y3 W, |! i, Z, q6 H
) T* z. ]( e7 y1 g5 O: V这里顺便再讲一下这两句的造句方法。从句式上讲,这两句都用了“句中套句”的造句方法,也就是“复杂句”。“暗飞萤”这个词组,是由“暗萤飞”这个句子变化而来,同理,“水宿鸟”这个词组,也是由“鸟宿水”这个句子变化而来。% S! k/ g' @9 C! P4 c5 {
5 E# D9 B X @) T' l. @4 D
! M( r% Z+ Y c# \ ~8 e1 Q
采用这种句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对描写的主体从多个角度进行刻画,让主体的形象变得丰满。就拿“暗飞萤自照”这个句子来说,这一句从三个角度对萤火虫进行了刻画。一是“暗”,描写的是萤火虫的亮光;第二是“飞”,描写的是萤火虫的动作;第三是“自照”,萤火虫发出的光很微弱,只能照到自己,这是描写萤火虫的状态。“水宿鸟相呼”也是一样的道理。" ?4 g% h. b/ k2 M1 F. _
- D' P7 c$ L+ L7 F" K6 U% m通过对萤火虫进行如此细致的刻画,读者脑海中一下子就能浮现出这个画面来,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孤苦伶仃这种感觉。同样的道理,“水鸟相呼”,也是在反衬杜甫的孤独。短短十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非常多,并且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听觉、视觉,让这种画面感更加强烈。
# i. N. o. y% w% e1 T: R' o
2 j+ Q; ~; F% J这种细节描写的能力,我只能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4 D5 k9 E0 _+ m8 @" [
$ w7 P/ G: [+ @6 J6 Y/ M
杜甫从上半夜写到下半夜,再写到月落破晓,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夜不能寐呢?在第四联我们能找到答案。“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杜甫是为家国大事而忧虑。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兵又开始侵扰中原,北方人民又开始蒙受战争之苦,这些都令杜甫十分忧虑,只能感慨,如此美好的夜晚,只能白白逝去。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 l$ q2 q$ `" G U
: [6 y( I* b! q: s& h# @
, y6 H; ]+ L' a8 d
这首诗还有两处非常值得细品的地方。一是杜甫如何做到“扣题”。写夜景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表现“倦”就很难了。杜甫通过对空间变化的描写,暗示时间的变化,全篇没有一个字直接描写“疲倦”,但通过这些写景的内容,我们也能感同身受。4 b* R1 R9 P: e* {
5 ~+ K" o6 \- b4 q: }! p- r; ^而且前六句中空间、场景的变化,背后则是暗藏了诗人的动作:先是躺在屋子里面,辗转难眠,然后走到了院子,看到了露水和星空,最后又走出了院子,看到了郊野的萤火虫和水鸟。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杜甫都未曾合眼,可见他的疲倦。& W$ |# q" \; `9 X3 o) @" P; n
6 l7 U* \, }- W2 h
第二处值得细品的地方就是这首诗的章法安排。前六句纯写景,第一联统领后两联的内容:第三句的“露”,从第一句的“竹”而来;第四句的“星”,从第二句的“月”来,而五六两句的萤火虫和水鸟,是从第二句中的“野”字而来,章法的衔接非常紧密。' T1 r' ?4 k! A
* c' n; k; f5 W. N而最后两句的直接抒情,表面上看很是突兀,但实际上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刚入秋的夜晚是如此的舒适美好,但杜甫却彻夜难眠,正是因为心中有放不下的忧虑。8 ^/ e _# U3 p. j% L; l
. N8 j& s& `9 p1 Z
这首诗曲折含蓄,是古典诗词里面最一流的写法。难怪采用类似写作手法创作出来的《又见炊烟》,能够成为一代经典。可惜的是,现在的华语乐坛已经很难看到写得如此用心的歌词了,真是令人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