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录音" g' U+ ~& D; j1 }) f, \- \; L
: x& M, I! {0 N1 Y/ \! T! J0 ^/ M1 P5 v9 T N V, }( O) B
电影录音在制作有声电影的各个阶段,把与画面相配合的各种声音记录下来的过程
2 ^0 d4 d4 p1 _1 x5 _: ~/ }$ N; S% b( {5 M% J, {% D: G
% |# |& {( b/ l; V
* h- g j! d* O# l5 T+ I, O
5 e9 F' u4 u$ ~" [: H1基本介绍
1 ~4 K6 [+ Z. ?+ p4 _% T
* P% `% P: B1 r! L0 Y 在制作有声电影的各个阶段,把与画面相配合的各种声音记录下来的过程。无论在哪个制作阶段录制的声音,在最终制成拷贝用的声带时,既要与画面同步,又要注意整部影片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声电影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发展过程中,曾先后采用过机械录音(唱片录音)、光学录音(感光录音)和磁性录音几种方法。; F; C t& R P
: z1 b/ {! }0 Z& _3 C: i1 Z
) m* A* Q. q+ s [9 A i0 E* ^# Z. C( r
$ M0 y9 i& C0 l0 D/ |# u2机械录音! u9 F$ v* T. Y5 F! ]
s8 {0 |7 E% B 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借助机械录音法制作的唱片,来为有声电影记录和还原声音。例如美国制作的有声故事片《唐璜》(1926)、《爵士歌手》(1927)等,就是用机械录音的。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也是用这种方法录音的。机械录音虽然在有声电影发展的初期起过一定作用,但由于唱片和影片是分开的,在影院放映时,常常出现声画不同步的现象。甚至有时画面早已放完,唱片上的声音还在继续。/ s( Y: e( V5 O& F. `- ?' `
3 h1 N8 j) `% t0 }3 n2 z6 Q O* G
1 f9 e$ h6 W: E5 ^5 n+ `# s& k0 X0 R+ d( H9 g
光学录音
, v5 x7 Z4 x& L- t( D
G! t0 p( I# `/ o8 `0 V! R 早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就有不少人提出利用胶片来录音和还音的设想,直到30年代初期,光学录音法才成功地应用到电影上。最早用光学录音法试制的故事片有美国的《七重天》(1937)。中国最早用光学录音法摄制的有声故事片有《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等。至80年代,普通电影拷贝上的声带仍然是用光学录音的。在电影拷贝上,可以看到画面一侧有记载声音的痕迹,称为光学声迹或声带。
2 }$ q; C0 E0 v
& W) I8 F9 H2 g3 ~
, H+ Q2 Y3 ?; g- J3 \$ o: z( ]* `
; Z8 m, \! D9 [4 V1 ?' ^ 光学录音的过程,是把传声器所拾取的声音转换为相应的模拟电信号,再经过音频放大器把它放大到足以使光-电调幅器起作用的程度,以形成可记录的模拟光信号。光-电调幅器是光学录音的关键部件,它把声音的模拟电信号转换成声音的模拟光信号,并利用胶片对不同曝光量产生不同感光密度的特性,把声音记录下来。对经过录音的胶片进行显影、定影、冲洗加工之后,就能显示出感光密度不同或感光宽度不同的光学声带。和机械录音相比,光学录音的优越性在于它所录制的音域范围较大;它和电影摄影所用的媒介都是感光材料,可以和画面一起印在拷贝上,这种方法既降低了制作成本、保证了声音质量,又使放映时的声画同步。
' A# ?! w5 z6 u9 D% ~$ Z3 ~8 L! y+ T3 [' `) S: g
) d; m: X+ @) P- [
; h& z2 S8 ~: `/ N" @/ b$ e" \- L 光学录音改进了有声电影。早期的有声电影几乎全部是采用光学录音的。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电影生产基本上也采用这种方法。然而,光学录音也有不足之处:①录音后的感光胶片要进行冲洗,才能得到声带底片,制作过程比较复杂。②拷贝上的声带也象画面一样需要从录音底片上印制出声带正片才能还音,所以光学录音不能立即还音,不能及时检查录音效果。③感光胶片的声带上如有脏点或机械划伤,就会产生噪声,影响声音质量。④感光胶片必须在黑暗中操作,工作不方便。⑤由于第②条缺点和剪接的需要,用的胶片很多,增大了制作成本。
. ]+ _0 O* m8 c
: p2 t& c& x: Y3 O f# }8 G8 y% a
% c, v& G! [1 i.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