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m4 ?, g6 n3 R3 T+ u+ l 张宏声回忆说,2001年开完个人作品告别演唱会,就毅然告别歌坛,像个壮士一样,走得很凛冽。“《渴望》之后,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耀眼的成绩,我的个性是不能允许自己躺在一个作品上孤芳自赏的,我是一个对自己对艺术都非常苛刻的人,让我永远唱一首成名曲,我从心里不能接受,后来演唱的很多作品在同行们看来已经很好了,但是我总是觉得还有更好的。” 8 _. p8 L/ C1 N0 e, Q* ]9 ?; P 1 r0 S, W* Z! V0 W" w4 J& I 付笛声是张宏声的好友,他看到张宏声对自己的苛刻已经渐入死胡同,就对他说,你不要对自己的作品太苛刻了,任何艺术都有遗憾,不要容不得有一点瑕疵,一个作品,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引起争议是正常的,越有争议说明作品越成功。可是在张宏声看来,《渴望》给他带来的最巅峰的影响力,也让他感到非常不解,甚至是疑惑,“为什么我自己特别认可的作品,却没有预想的成功?其实,在《渴望》之后,我推出来的很多歌我觉得都很好,比如那首《颤栗的感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火不起来。”5 ?! H. h( d6 {. q
+ u P4 T' \! \7 O. p$ m 让张宏声记忆犹新的是,“同一时期于文华和尹相杰的那首《纤夫的爱》却火遍大街小巷,不管走到哪儿,都是《纤夫的爱》。”这让张宏声情绪上异常得沮丧,他觉得一定是自己的作品还不够完美,在观众眼里还是有瑕疵,“那个时候,我没有想到和看到有运气这个词。” ! `2 p) l- n$ Z6 O( F$ m" o) M) B4 c
张宏声和自己较真的个性同样显现在生意上。说起自己在天津的酒楼生意,张宏声说,其实我本来就不是干生意的料,但我自己心里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我就想自己多挣出点钱,经济上有了资本才能做出完美的艺术。“我开始在北京做生意,赔得一塌糊涂。后来到天津做酒楼,也曾经做到很大,也曾经非常惨淡,但是我的个性非常能坚持,无论干什么事情,一旦投入,不允许自己抽身,属于撞了南墙都不甘心回头的人。我曾经有投入500万,但血本无归的经历,但我依然还要干下去。”8 z' r" L$ M" u
( b% J$ ]: p8 r. T. P 生意上的不归路,张宏声在磕磕绊绊中坚持了近20年。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20年?一个歌唱家的艺术生命又有几个20年?细思极恐。在这20年里,张宏声闲的时候常常仰望夜空,仿佛只有那里存放着自己对艺术的那份爱,夜晚千条路,清醒过来还要卖红薯。“每一个夜晚,我对歌坛的向往都有一种热水喷浆的感觉,我没有一门心思想挣钱,而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一天都没有。”张宏声说。3 {0 [+ T* v8 L$ V! z, G/ `1 }3 G